叉叉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天使魅影:苏菲·玛索画传 >

第4章

天使魅影:苏菲·玛索画传-第4章

小说: 天使魅影:苏菲·玛索画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事就在两个人的试探和设防中发展,谁也不敢先伸出脚去探明爱情的水深水浅,这场游戏没有胜者也没有输家,爱情原本分不出胜负。直到男女双方越陷越深,不可自拔。真正触动灵魂的爱情令人无力抗拒。这就是电影《芳芳》要表现的爱情。对于受过伤的心灵,爱情是一项冒险的游戏。面对真爱来临,亚历始终活在阴影里。他和无爱的女孩同居,甚至差点结婚,是芳芳的出现让他的婚姻成了泡影。
  导演安排芳芳在激烈的打击乐器下,跳乱七八糟的舞,亚历隔着一面单向镜子也跟着跳,虽然她就在面前,却是那样地遥不可及。亚历封闭在自己设计的囚笼中。影片成功地运用了很多可以堪称经典的镜头,去表现两人隔镜相望的渴慕和无奈。这就是现代人脸上相同的表情,渴望爱又惧怕爱。
  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爱情需要冲破重重阻力,电影结尾时芳芳打碎了这面镜子,这个画面可以看做是她帮助亚历走出心灵的囚笼。此时两个人才开始初吻,这是片头的延续,导演在影片一开始安排的剪影镜头其实是总领影片的大纲,影片结尾,以两个人的嬉笑亲吻告终,这时,两个人的爱情生活才刚刚开始。
  在每一年的情人节,《芳芳》都要在世界各地重播,苏菲·玛索把芳芳这个角色演绎得勇敢、自然、清纯、性感。影片把她拍得美轮美奂,青春迷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芳芳”,她是纯精神上的恋爱对象,是爱情哲学上的完美象征。也只有苏菲·玛索才能将独有的唯美浪漫气质表现得如此妥帖、神形兼备,使这个神话般的女孩留在我们心中。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全世界男人的梦中情人
1982年,苏菲·玛索16岁,与法国影帝杰哈德·巴狄厄、法国影后凯瑟琳·丹妮芙合演《萨卡纳要塞》(又译为《沙岗堡》),第二年,她又与杰哈德·巴狄厄再度搭档,合演《警察》。接下来的几年,苏菲·玛索一直试图尝试更多不同类型的角色,她的作品包括《雪琳娘》、《来自巴黎的女孩》、《心动的感觉》、《情书战场》等,其中《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蓝色乐章》等都不被人们认可。
  时隔12年之后,也就是1994年,苏菲·玛索主演了法国导演伯特朗…塔维尼埃(Bertrand Tavernier)的古装片《豪情玫瑰》(La fille de d'Artagnan),在片中扮演法国大剑客达达尼昂的女儿艾罗丝,她为拯救法王路易十四,只身潜入卢浮宫,揭露一起篡位阴谋。
  《豪情玫瑰》是苏菲·玛索第一次演古装片。有人评价说,从未见过苏菲·玛索如此英姿飒爽!在这一出法式武侠电影中,苏菲女扮男装,闯荡江湖,为挫败宫廷政治阴谋,和父亲一起出生入死。她在幽默的打斗场面里左躲右闪,上蹿下跳,摸爬滚打,身手异常灵活,全无寻常女子的扭捏之态、脂粉之气。法国女星极少会去尝试这种角色,它不易讨好观众。不过人们看完该片之后惊叹,苏菲竟能这样英气逼人。在一个中世纪的角色中,她竟将现代都市女性的坚毅个性表现了出来。
  《豪情玫瑰》的故事由法国恶公爵的奴隶在森林中逃亡拉开序幕。黑奴偷取了恶公爵的一封密信,从公爵家逃出来,闯入一所修道院。声名赫赫的三剑客之一的达达尼昂的女儿艾罗丝,就在这所修道院读书。公爵和随从一路追来,修道院院长为保护奴隶而死,黑奴也被杀人灭口,密信偶然地落到了艾罗丝手中,她怀疑这起谋杀事件掩盖着一个惊天动地的阴谋——公爵要暗杀年轻的国王路易十四——这封信就是他们的罪证。为了查明真相,替院长报仇,艾罗丝前往巴黎,找她的父亲达达尼昂,向他说明王朝有难,希望与他共赴战场。可达达尼昂已经英雄迟暮,不想再过问江湖事。于是,艾罗丝只身潜入卢浮宫……后来,达达尼昂找来当年共事的老友,三剑客重出江湖,经过一番斗智斗勇,重振昔日雄风,拯救了爱女与国王路易十四……
  苏菲·玛索把女剑客艾罗丝刚毅坚定的个性塑造得相当成功,并且表演了精彩、真实的打斗。此片令她广受好评,也为她日后出演《勇敢的心》(Brave Heart)中同样刚毅、果决而又风情万种的法国王妃打下了基础。
  从《狂野的爱》、《芳芳》到《豪情玫瑰》,苏菲·玛索的戏路因人生阅历而大有拓展,她浑身洋溢着青春气息,炉火纯青的演技和真挚的悟性都是她成功的关键。从褪去青涩到风情万种,此时的苏菲·玛索似乎不仅仅是法国男人的至爱,更是全世界男人敢于大声宣布的梦中情人。她高贵而又神秘,令人感到既遥远,又似乎触手可及。
   。。

“苏菲皇后”(1)
继《初吻》之后,1993年的浪漫爱情喜剧《芳芳》和1994年的古装剧《豪情玫瑰》让苏菲·玛索再次赢得了人们的厚爱。公众对她的评价是“清新、自然、美丽”,她的偶像地位一路攀升,她的芳名总是出现在法国偶像排行榜上。
  但在她人气陡增的同时,法国电影却在四面楚歌中苦苦挣扎。好莱坞影片步步紧逼,在法国电影市场的占有率由70年代的37%上升到90年代的60%。影迷们不禁感慨:新一代的法国影星,何时可以振兴法国电影?苏菲·玛索能当此重任吗?面对好莱坞一统天下的局面,欧洲不少优秀的电影演员先后投入其怀抱。作为法国的当红一线影星苏菲·玛索,也想在好莱坞的舞台上一展风采。
  1995年,苏菲·玛索接受梅尔·吉布森的邀请,出演其执导的影片《勇敢的心》(Brave Heart,又被译为《惊世未了缘》)。这是苏菲·玛索的第一个英文片角色。她饰演爱上叛军头目的英格兰太子妃伊莎贝拉。戏份虽然不重,但在整部影片中的作用不小。这部影片后来夺得奥斯卡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导演奖,走红全球。苏菲·玛索也成了不折不扣的国际影星。
  这部史诗般的影片,展现了11世纪苏格兰领袖威廉·###领导民众反抗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暴政的故事。
  威廉·###的父亲马索·###,是苏格兰的英雄,他在与英军的斗争中牺牲。在父亲的葬礼上,村里的小女孩梅伦摘了一朵紫荆花,送给当时还是孩子的威廉·###。这是小###一生里最深的爱。多年后,长大成人的威廉·###回到家乡,向美丽的少女梅伦求婚,准备恬然而麻木地度过一生。此时,英王爱德华为巩固在苏格兰的统治,为了让贵族效忠皇室,颁布法令,允许英国贵族在苏格兰享有结婚少女的初夜权。梅伦成为这项法令的牺牲品,被英军无理地抢去,被百般侮辱后惨遭杀害。杀父之仇,夺妻之恨,终于使###爆发了。他率领广大村民高呼“英雄之后”,揭竿而起,杀英兵,宣布起义。
  苏格兰贵族罗伯想成为苏格兰领主,假意与###联盟。###杀败了前来进攻的英军,被任命为苏格兰护国公。但他发现,这些苏格兰贵族考虑的只是自己的利益,丝毫不为人民和国家的前途担忧。英王为了缓和局势,派伊莎贝拉前去和谈,以失败告终。但是,伊莎贝拉被###的勇敢、正气和魅力吸引,爱上了这个“叛贼”头目,向他倾吐了自己的真情,两人陶醉在爱情的幸福之中。
  伊莎贝拉回去后,才发觉和谈根本就是幌子,英王汇合了爱尔兰军、法军,共同包围###的苏格兰军队。她赶紧送信给###,但苏格兰贵族已经背叛了###,把他交给了英王,他被判死刑。伊莎贝拉求情不成,便告诉英王,她怀的不是英王的骨肉,而是###的孩子,这孩子不久后将成为新的英王。
  影片结束时,###用全部生命发出的最后一声呼喊:“Freedom——!”征服了世界,多少人因此潸然泪下。刽子手的利斧即将落下,英格兰的看客们咆哮着,###侧过脸去,再次看到妻子梅伦的脸在人群中闪过,梅伦的幽灵微笑着带他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部影片让人们见识了一个叫###的英雄,一种叫苏格兰风笛的乐器,一个叫苏菲·玛索的美女,还有一种叫“自由”的坚定信念。
  在这样一部充满男性阳刚之气的电影里,苏菲·玛索的出现给影片平添了几许柔情和浪漫。薄如蝉翼的面纱,遮掩着一张若隐若现的、美得令人窒息的容颜。苏菲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娇小清纯的邻家少女,她浑身上下散发着皇族的气质和成熟的魅力。当晨曦穿过树叶的缝隙,轻柔地抚摸着草地时,英雄美人深情相拥,依依惜别,然后,一个纤细的背影朝着远方肃立,她肩上洒着藤萝般的秀发,她的心上人策马远去,渐渐消失。若说世间有迷人的东西,莫过于苏菲·玛索此时的落寞神情和高贵气质。
  当问及为什么请苏菲·玛索饰演女主角伊莎贝拉时,导演兼男主角梅尔·吉布森回答道:“因为她很漂亮,她是法国人,而且她是个很好的女演员。这个角色至少需要两种以上的因素。”苏菲·玛索虽然戏份不多,但影片中的一句经典台词让她比以前成熟了许多——“因为你眼里的豪情。”不论演技上,还是心智上,她都成熟了。她所演绎的伊莎贝拉和###的感情,感人至深,伊莎贝拉对###或许不够了解,这种感情不能说是爱,或许只是崇拜,但寥寥几句交谈已足以让观众信服。《勇敢的心》获得了当年第6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奖,苏菲·玛索也成为最受好莱坞欢迎的法国女星之一,更重要的是,这部影片为她赢得了“苏菲皇后”的称号。
  谈到选择苏菲·玛索的原因,梅尔·吉布森还说过:“她有一种属于宫廷的美,中世纪的皇族服装好像只有她穿上,才不会显得突兀。”
  话说白了,梅尔·吉布森需要的,不过是一只花瓶。不过他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只花瓶。
  苏菲·玛索在影片中镜头不多,台词也很少,但她的外表冷艳高贵,眼里充满一种渴望,那是狂野的内心对自由与爱情的渴望,而且,她举手投足间无不显露出皇族的高贵、坚毅、克制和镇定,又流露着难驯的野性和令人无法抵挡的诱惑。她所扮演的伊莎贝拉与梅尔·吉布森所饰演的###在地牢里的话别,更是荡气回肠,余味无穷。
   。 想看书来

“苏菲皇后”(2)
从此,苏菲·玛索以她高贵的气质征服了全世界,给影迷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弑父”与“恋父”(1)
苏菲·玛索曾经表示,她格外喜欢世界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ANTONIONI)和伯格曼(BERGMAN),她说:“他们的很多电影改变了我的人生。比如PERSONA。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会拍出这样一部电影。”虽然她还没有拍出与大师们水准相当的电影,但与安东尼奥尼的一次经典合作也让她此生无憾。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1912年9月29日出生在意大利的北部城市费拉拉。青年时期的安东尼奥尼,一度迷恋于造型艺术。他从博洛尼亚大学毕业后,为《电影》杂志撰写了一些戏剧和电影评论,并在40年代初当上了这本权威杂志的编辑。稍后,他进入罗马实验电影中心学习了一段时间。40年代初期,他以编剧和助理导演的身份,开始了自己的电影生涯。他替新现实主义的###级大师罗西里尼写了《飞机驾驶员回来了》的剧本,广受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