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嫁人的资本 >

第2章

嫁人的资本-第2章

小说: 嫁人的资本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可以分享家庭商品增值
  婚姻作为耐用消费品,具有逐渐积累增值的特点,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增加和累积,婚姻的功用会越来越强,比如感情的累积,家庭财富的增加,相互交流带来的乐趣,等等。
  6可以繁衍后代
  选择结婚的人一般都会生育孩子,甚至有很多人结婚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可见婚姻给人带来的好处太多了,那还有什么理由选择不结婚呢?
  既然婚姻是一种交易,是交易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一般来说,最大的风险性就是婚变,多是由于男人爱去外面拈花惹草造成的。这主要是因为在婚姻中,女性的折旧率高于男性,男人会去寻找新鲜感。
  婚姻的新鲜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比如一个饥饿的人吃包子,第一个很好吃,效用最高,感觉最好,越到最后,越没有感觉,如果继续吃下去,就会恶心呕吐,对这种食物产生厌倦感,心里也难以再接受这个东西。初尝禁果的滋味一辈子不会忘记,年久月深,慢慢成了习惯,没了感觉,就像民谣里说的“摸着老婆的手,就像左手摸右手”。既然在一起味同嚼蜡,于是各自另觅甘果,离婚也就顺理成章了。
  作为一个聪明的女人,首先应该做到的是保持婚姻的新鲜感,努力提升自己,保持在丈夫眼中的美好形象。男人在婚姻里得不到的东西,往往就会去外面寻找,女人要学会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给男人关怀和理解。
  婚姻的另外一个风险性就是,在结婚之后才发现对方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然而,婚姻并非儿戏,不是你说不满意就可以退货的。
  这种现象,用经济学来说就是信息不对称。譬如,在二手车市场上,车主总是比买者更了解车况。在对车况不太了解的情况下,吃亏的总是买主。男女恋爱过程中,彼此呈现给对方的都是对自己最有利的一面,他们总是隐瞒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公开或放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如掩饰自己的缺点,张扬自己的优点。这样做是为了更快地找到结婚对象,而且人总会把自己喜欢的人理想化,对方看到的往往也是完美的你,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但是有一些信息是难以捕捉到的,比如性偏好、对父母是否孝顺、自身的发展潜力等信息。这些都是短时间内很难看出来的,可一旦结了婚,两人就进入了制度框架的约束内,在婚姻的约束之下,双方的缺点就会慢慢暴露出来。如果这些缺点不碍大事、不关乎人品问题也没什么大碍,小吵一下,一般能够继续维持下去,毕竟离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倘若是会严重影响到婚姻生活质量的缺点,那么,就只能重新选择或者艰难忍受了。
  这里所说到的风险,其实并不比婚变的风险小,聪明的女人能做的就是在结婚前多做些了解,认清自己的资本和对方的资本,在双方都能接受的基础上去开展恋情,虽然感情的开始都是美好的,可不一定所有人都能承担婚姻这个现实。进入婚姻绝对不能轻率,轻率是件很可怕的事,在婚姻的问题上,轻率的决定只会让你看不清现实,看不到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好好地认清楚婚姻,好好地经营婚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婚姻需要讲究资本的“门当户对”(1)
说到嫁人,我们自然会想到一个词:门当户对。
  “门当”与“户对”最初是指古代大门建筑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门当”原本是大门前左右的石墩或石鼓,“户对”则是指门楣上方或门楣两侧的木雕或砖雕,且为双数,两对4个,称为“户对”。“门当”与“户对”常常被同呼并称。又因为“门当”与“户对”上往往雕刻有适合主人身份的图案,且“门当”的大小、“户对”的多少又标志着宅第主人家财势的大小,所以,“门当”和“户对”除了有镇宅装饰的作用,还是宅第主人身份、地位、家境的重要标志。后来,“门当户对”逐渐演变成了社会观念中衡量男婚女嫁条件的一个标准。
  古时候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多由父母或官方包办,门当户对是成婚的先决条件,除非皇上选妃或有钱人纳妾,只看美貌,不看出生。
  从梁山伯和祝英台,到张生和崔莺莺,“门当户对”的观念总是以棒打鸳鸯的丑陋面目出现,被追求爱情自由的人们口诛笔伐。
  这里所说的“门户”在以前是指旧社会按政治等级和经济贫富而划分的“门户”,那么在现代,我们还需要提倡“门当户对”吗?
  王梅和她老公刘兵谈了4年的恋爱,王梅家有钱又有地位,刘兵的家只能用穷困潦倒来形容。大学毕业后,王梅的家人给刘兵安排了大学老师的工作。结婚后,王梅觉得老公应该对她的父母和她更好。可事实上,她感觉不到那份温馨,她觉得自己似乎不了解刘兵。
  王梅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生性开朗,刘兵和他的父母却很敏感,而且刘兵的父母经常在他穿着王梅父母给他买的衣服时对他冷嘲热讽,说他看不起自己的家,贪图富贵,把刘兵贬损得无地自容。
  这样的事情多了,刘兵身上就背负了很大的压力,总是感觉很自卑,在王梅的家人面前更觉得矮了几分,最后连自己的家也不想回去了,因为那房子是王梅的父母给他们买的。王梅觉得很不能理解,刘兵为什么让她觉得那么陌生。
  王梅的妈妈以前就曾经告诫过她: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以后会有很大的麻烦。
  王梅一点儿也想不通,自己拥有好的条件,又有好的家世,而且和刘兵也是有感情基础的,到了最后为什么却还不幸福呢?
  是的,王梅有资本,但是她错就错在没有考虑她的资本到底要怎么用,也没有意识到她的资本并不是每个人都想去欣然接受的。她的资本适合和刘兵谈恋爱,却不一定适合和刘兵结婚。如果当初王梅听她妈妈的找个门当户对的人结婚,也许结果会不一样。
  我们不是说门不当户不对就一定不幸福,幸福如饮水,冷暖自知。但是你永远要记住一件事;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但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情。古人说的“门当户对”为什么有其合理性?想想看;你为了爱去接受与你自己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完全不同的另一家人,你能坚持多久?
  家庭氛围、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是在一个家族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的,即便周围的环境有变化也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两个家庭如果有相近的生活习惯,对现实事物的看法相近,生活中才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才会有共同的快乐,才会保持更长久的彼此欣赏,也才会让婚姻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就拿王梅来说,如果她的家庭和刘兵的家庭稍微有点共同语言,刘兵的父母就不会施压给刘兵,同样,如果王梅是和刘兵在同一环境里成长的,她也能更多地理解刘兵。

婚姻需要讲究资本的“门当户对”(2)
我们相信爱情,也相信世界上有美满的婚姻,但是从概率上来说,门当户对的人结合在一起,会更幸福。两个贫富差距极大,属于不同世界的人不是不能生活在一起,但是他们生活在一起必定会多很多艰难。比如,没钱的一方肯定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尤其是男人,男人没钱就活得不像男人,结果要么背上沉重的压力拼命赚钱,忽视家庭,导致家庭矛盾;要么时时刻刻带着这种严重的自卑感,脾气变得暴躁,这无疑是家庭生活中的一颗定时炸弹,女人如果哪天点燃了导火索,结果必然引起家庭风波,有碍家庭和睦。
  导致离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济问题。有经济学家说过,经济决定一切,也许在婚姻里这样说是绝对化了一些,但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物质决定意识。试想一下,如果王梅和刘兵的家庭都是同样的经济水平,王梅不会有优裕感,刘兵也不会产生自卑,只要两人共同努力,就会营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温馨港湾。
  女人在选择对象的时候,如果条件许可的话,一般来说学历差距不能太大。我们并不是看不起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只是从现实来说,受教育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如果说夫妻两个一个基本上是文盲,一个是大学教授,虽然日常生活没问题,但是在精神交流方面肯定是少之又少。
  大多数情况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痛苦,因为这些人往往想问题更深刻更复杂些,他会去寻求真正的精神伴侣。而受教育低的那个人肯定也痛苦,他永远也不明白,为什么对方要想那么多复杂的事情,在他看来纯粹是吃饱了饭没事干,瞎想。婚姻并不是一定要讲究门当户对,但是一定要了解对方的成长背景。没有相同的价值观,在一起怎么可能有幸福感?
  女人在选择对象的时候,心理上的门当户对也很必要。人与人之间总是有各种差距的,包括性格差异、年龄差异,文化差异等。男女两种性别之间本身存在很大不同,观察和处理事情的方式也很不一样,但是良好的婚姻必须要跨过这些差异。
  从这些角度来看,讲求“门当户对”的婚姻更容易获得幸福。如果你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吃饭口味、起居习惯就会有差异,对事业的选择、孩子的教育方式会有分歧,两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方式、语言和习惯也会有不同。要想融洽相处,就必须跨越这些差异。而良好的心理上的相互协调就更重要了,也就是要有共同的语言、爱好、兴趣。婚姻生活中有共同语言的人更容易相互理解、关心。
  古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的家庭对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在任何方面的行为、言语、观点在孩子面前都是参照物。一个人成年以后表现出来的性格、观念、人品、素质等,都是和他的家庭有着类似性的。
  而那些被认为门不当户不对的人,即使最终结为伉俪,也需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因为通情达理的父母只有少数,多数都打着为儿女将来的幸福着想的旗号,进行百般阻挠,这无疑会给婚后的幸福打一些折扣。
  我们所说的门当户对,实际上是一种资本的对等,或者说是一种资本平衡,是男人和女人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平衡关系。在这些关系中,资本对等的人在一起容易得到幸福,容易获得一种生活模型的对等关系。
  不同阶层的人常常有不同的价值观、生活习惯、道德规范、思想方式与情感特点,这些构成了婚姻生活中的文化元素。如果两个人在这些关系上是处于平衡的,那么他们的关系也会维系得更长久。就算有一天失去了爱情,维系他们的还有他们熟悉的、乐意依存的生活方式。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婚姻中亦是如此。背景和出身类似的人更容易有相同的生活感悟,更容易走得长远。因同乡、同校、同班、同单位而成为夫妻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他们大多家境相当。如果二人学历差别太大,或一个来自穷乡僻壤,一个来自繁华都市,家庭背景和生活习惯也存在巨大差别,不到三五年他们的婚姻危险期就会出现,或者是双方最终分道扬镳。所以说,或是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