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

第68章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68章

小说: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么考虑完全是因为刘备目前的身份很尴尬,让他指挥自己的手下不可能,没有人搭理他,让他当个参谋?文丑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根本没有这个资质,自己还急缺参谋呢,所以,未免浪费人才,还是放出去作为自己的友军部队协同作战吧,看看发挥一下自主性有没有什么帮助。

  正好,这个时候,汝南的黄巾余党以刘辟为首公然造反,响应袁绍,于是,就把刘备和一支作战小分队空运到了汝南,这样的话,既可以实现之前的愿望,又可以减少自己的兵力损耗,顺便接受整编一下这支黄巾军。

  刘备也是巴不得离开袁绍,要不太郁闷了,和当初在曹操手下有什么区别啊,寄人篱下,仰人鼻息,忙不迭的答应了。

  正是在这次进军途中,关羽回到了自己的身边,当然了,还有一帮可有可无的老婆们。

  也许是个好兆头?看看自己自由了,关羽也回来了,刘备侥幸的想。

  但是,也就是想一想了,汝南一带曹操早就布置好防线了,本来留心的是屁股后面的刘表,但是你刘备居然闯了进来,扁!

  汝南的守将是曹仁,对付这些蟊贼还是没有问题的,刘备呢,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结果就是一败涂地,刘辟为首全军覆没,自己的小分队也被打包收购了,只好郁闷无比的回到了袁绍的身边。

  你这个扫把星啊!袁绍更加郁闷:怎么名气不小,打起仗来就是一水货啊,净看你显眼了!对他的态度也不似之前那么客气了。

  刘备也着急啊,也是为了给自己推卸责任,连忙解释:其实这次失败不怪我,曹操早就有所准备,黄巾军也是乌合之众,战斗力不强,再给我一次机会吧。

  给你一次机会你就可以翻身吗?袁绍表示怀疑。

  那当然!刘备连忙发誓:我有一妙计,就是和刘表达成战略联盟,这样一来,曹操在汝南的兵力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身上,我就有足够施展才华的空间了!

  袁绍一听,也是,怎么就忘记了还有一个刘表呢?而且这个刘备和刘表是一家人,好说话,于是就同意了,又给刘备一次机会。

  这回刘备初步计划成功了,汝南黄巾余党的余党由龚都领导归于刘备门下,趁着刘表施加军事压力以及官渡战场的紧张对峙,终于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拉起一支规模不小的部队:聚数千人,目标呢?后方有些空虚的许都。

  事实上,这也是袁绍交给刘备的任务,而两下夹击,曹操真的有可能出现溃败局面,这也是曹操所担心的,不过苦于该派的机动兵力都已经派上了,一旦再次抽调曹仁的话,刘表那边也有问题,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抽动了一支预备队——蔡阳部。

  之所以说万般无奈,是因为这个蔡阳也就是刘岱王忠之流,是不是刘备的对手真的很难说,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别的实在是动不了啊,谋士们也都有着自己的工作岗位,荀彧们为了前方粮草的问题已经是忙的脚打后脑勺了。

  果不其然,蔡阳辜负了自己的侥幸心理——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

  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关羽传说只是传说而已,蔡阳是死在和刘备作战的战场上的。

  蔡阳的死讯传来之后,袁绍高兴,曹操有点心虚了,一旦刘备军真的乘胜向许都进军的话,自己在官渡的主力部队一定会自乱阵脚的。

  但是,刘备却没有了动静。

  是他不想打呢?

  当然不是了,拿下曹操的老巢,那是自己的梦想啊。

  但是,现在有这个实力吗?虽然击溃了蔡阳所部,但是还不具备攻坚能力。

  而且,这个时候拿下了许都,胜利果实是谁的?

  当然不是自己的,而是袁绍的了。

  刘备的确是讨厌曹操,但是这不代表曹操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一旦他挂掉了,那么三国乱世的前途就会豁然明朗——袁绍一统天下,反之亦然。

  所以,刘备最希望看到的局面就是二者在官渡继续僵持下去,而他呢,在这个夹缝中发展壮大自己,等到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再火中取栗。

  这就是刘备的算盘,当初坚持出来发展并非什么报答袁绍,帮助他搞定曹操,纯粹是为了自己而已。

  所以,刘备按兵不动,只不过是表面咋呼要和袁绍两下夹攻。

  看到雷声大雨点小的刘备,曹操明白了,那颗曾经悬着的心放了回去。

  袁绍呢,也明白了,自己和吕布一样,也被刘备给忽悠了,只好不做什么什么非分之想,还是靠着自己的实力和曹*拼了。

  这样一来,僵持阶段的官渡之战总算是有了点看头和火药味。

13—06:血拼官渡定乾坤(6)
官渡战役怎么打?袁绍军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个是许攸,他的意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由一支部队和曹操在官渡相持,另一支部队走捷径跑到许都把皇帝搞到手,这样一来,曹操唯一的底牌也没有了,不愁他不垮台啊。

  袁绍不同意,他还是想把曹操直接搞定,打败他再踩上一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于是,沮授的建议就提到台面上来:

  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利在于急战,北利在于缓博,宜徐持久,旷以日月。

  说白了,就是抗日的持久战方针,把缺兵少粮的曹操活生生拖垮。

  袁绍也是拒绝了,但是这种拒绝只是因为沮授的不受待见,再加上不会说话——曹操的都是精兵,袁绍的部队除了数量庞大以外不值一提,你说袁绍这种心眼比较小的人会听进去吗?

  不过,袁绍实际上还是默认了沮授的战略,想让曹操弹尽粮绝。

  曹操呢?真的是耗不起,于是寻求主动出击。

  不过袁绍的大军也不是吃素的啊,前几次失败完全是因为过于麻痹大意,被打个措手不及,这一回早有准备的袁绍军断然不会给他机会了。

  于是,出战不利的曹操只好退回去防守。

  据说这次失败损失比较大,史书上说: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不过这个数据却是大大的有问题,裴松之就是深表怀疑,在他看来,曹操兵力处于弱势不假,但是并没有弱到这种程度啊,按照之前的记载来看,这个时候应该是有伤兵4000人左右,而还具备作战能力的尚有15000人左右,不然的话后来怎么会兵分两路击杀袁绍的70000大军?

  说的这么少只不过是为了鼓吹曹操的神勇无敌和袁绍的无能昏庸而已。

  看看曹操的势头被遏制,袁绍大军也开始徐徐前进,基本上采用的是后来的蒋介石第五次围剿中的步步为营策略,一点点的蚕食,让曹军感到绝望。

  具体来说呢,一是垒起高山,居高临下进攻曹军大营,一是挖掘地道,这一招估计是当年剿杀公孙瓒的时候用的很顺手,所以照搬过来。

  曹操不是公孙瓒,所以挖地道这一招不好使,你袁绍在外面挖,那么我就在里面挖,结果,一群矿工忙活了半天的工作成果全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但是,下面解决了,上边还是很愁人的,这袁绍大军爬到高高的山岗上不停地放箭,“矢如雨下”啊,搞得曹军恨事狼狈,上个厕所都要顶个盾牌出去。

  长此以往不是个办法啊,曹操帐下有不少发明家和科学家的,针对袁绍军的居高临下,发明了投石机,你从上往下射箭,那我就从下往上发石,看谁的杀伤力大!

  这个技术含量就高了很多,弄得袁绍军狼狈不堪,以为是在和天兵作战,把这种发石车称为霹雳车。

  袁绍攻不进来,曹操也打不出去,乍一看是袁绍的攻势受阻,其实不然,吃亏的还是曹操,因为袁绍的持久战目的已经达到了。

  人家有粮食,心中不慌啊,曹操呢?渐渐的,粮食不够吃,禁不住的打退堂鼓了。

  于是,就给远在许都的荀彧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不行了,再靠下去非得被拖死不可,想回家休养一下再出来和袁绍作战。

  估计是饿坏了,导致供血不足,影响智商了,呆在大本营吃好喝好的荀彧还有程昱和郭嘉们营养跟的上,自然是极力反对了,连忙回信一封,指出:袁绍集中了主力部队和您在官渡死磕,就是想一战胜之,打持久战也是因为承认速胜没有把握,许都无险可守,唯一的屏障就是官渡,您一旦放弃官渡的话,袁绍大军就会长驱直入,到时候刹不住车,就会一败涂地了,一定要顶住啊!

  怎么顶啊!曹操有些着急:他袁绍死活不出来,就算冲出去硬拼,咱们也是处于下风啊,人家人数占上风!

  智取。

  怎么智取?曹操犯嘀咕了,看了一眼旁边的荀攸。

  等待机会!荀攸轻松地说。

  我晕!曹操头疼了:这岂不是和袁绍的策略一样了?咱们可是耗不起啊!

  不一样,荀攸笑了:他们等的是咱们破产的一刻,咱们等的是他们内部出问题的一刻,他们是消极的,咱们是积极的,这就是区别。

  不懂,曹操“不耻下问”:这岂不是靠运气了?我对自己的实力有信心,但是单纯靠运气我还是心里没底啊!

  快了,荀攸解释:你以为只有咱们着急吗?袁绍也着急啊,咱们缺少粮食不假,您以为袁绍就不缺吗?他们底子的确是好一些,不过需求量太大,一旦咱们在这上面得手,那么先崩溃的一定是他们!

  那咱们就赶快行动吧!曹操明白了,这是要对袁绍的粮食辎重部队下手啊!

  现在不行,荀攸说:我们要等得就是袁绍麻痹的机会,现在他们一定是高度戒备,一旦有个风吹草动,丧失机会的就是我们了,所以,我们要一战而胜之!

  明白了,曹操心里有数了:这是让我学捕食的豹子啊,要学会忍耐!

  不久,机会等到了一次,袁绍的运粮大部队(大概有几千车吧)未曾运抵时,曹操的侦察兵查探到,随即报告了曹操,荀攸呢,也是觉得机会到了,迅速调动徐晃和史涣前往迎战——准确的说是偷袭。

  袁绍军猝不及防,全面溃退(没有办法,本来单兵作战就不是对手,而且还没有足够的警惕性),粮食全被俘获,不过考虑到袁绍大军很有可能追来,所以索性全部烧掉了事。

  这一下袁绍损失不小,但是还没有伤筋动骨,而曹操呢?伙食费并没有因此而增加,所以,还是处于劣势,随着冬季的到来,这种劣势越发明显了。

  怎么办?

  正在曹操一筹莫展,荀攸焦急捕捉战机的时候,好运气降临了——正如当初荀彧叔侄所说的那样,堡垒被内部攻破了。

  问题就出在许攸和淳于环身上了,袁绍真的是家教不严啊,光是怀疑猜忌,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严打手段,终于招致了杀身之祸!

13—07:血拼官渡定乾坤(7)
首先来看许攸,这个家伙和袁绍还有曹操小时候就认识,死党,后来呢,一直跟在袁绍身边厮混。

  那么为什么在这个节骨眼上背叛袁绍呢?前面说了他的计划被否决而心生怨恨。

  而后,《武帝纪》中又补上了一条: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

  许攸喜欢占小便宜是出了名的,但是他有才华也是不可否认的,袁绍都无法满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