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

第267章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267章

小说: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应该坚定不移的站在曹氏这一边呢?

  钟繇的长子是钟毓,字稚叔,年14的时候,为散骑侍郎,太和初,迁黄门侍郎,后以军功为青州刺史,都督徐州、荆州诸军事。

  很受优待吧?但是,大部分不是被曹氏所给予的,而是司马氏的提拔。

  难道他早就背叛了吗?也不是,一开始,人家也是很忠心的,有两次事件可以展现出来:

  案例一——蜀相诸葛亮围祁山,明帝欲西征,毓上疏曰:“夫策贵庙胜,功尚帷幄,不下殿堂之上,而决胜千里之外。车驾宜镇守中土,以为四方威势之援。今大军西征,虽有百倍之威,於关中之费,所损非一。且盛暑行师,诗人所重,实非至尊动轫之时也。”迁黄门侍郎。时大兴洛阳宫室,车驾便幸许昌,天下当朝正许昌。许昌逼狭,於城南以毡为殿,备设鱼龙曼延,民罢劳役。毓谏,以为“水旱不时,帑藏空虚,凡此之类,可须丰年。”又上“宜复关内开荒地,使民肆力於农。”事遂施行。

  案例二——大将军曹爽盛夏兴军伐蜀,蜀拒守,军不得进,爽方欲增兵,毓与书曰:“窃以为庙胜之策,不临矢石;王者之兵,有征无战。诚以干戚可以服有苗,退舍足以纳原寇,不必纵吴汉于江关,骋韩信於井陉也。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盖自古之政。惟公侯详之!”

  正是这第2件事上把大钟同志抛离出了亲曹轨道,败兴而归的曹爽迁怒于他,一脚踢出了中央机构,让他到外面做了一个魏郡太守。

  如此行为自然会让大钟寒心,而且,就算他是无怨无悔的为曹氏效忠又能怎么样呢?正是他被外放的这段时间里,曹爽被司马氏拉下马来,虽然说多了一个大钟不会让胜利的天平倾斜于曹氏,但是,至少是少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力量啊。

  曹爽完蛋了,大钟也回来了,政治立场也发生了转变,因为我们实在是找不到一个他不和司马氏合伙一起干的理由

  ——在所有的五芒星嫡系“背叛”中,大钟的行为是最可以被理解的。

  相比于大钟,小钟更加出名一些,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钟会,人家的立场倒是很明确,司马氏一党,有关他的话题,后面还有很多的机会介绍。

  总之,从钟繇到大小钟,五芒星之三的“火”之钟氏也被司马氏拆卸下来。 txt小说上传分享

41—10:博弈,五芒星黯(4)
前面说了,陈群是本该成为“精神力”的,因为以他为首为曹丕谋划的九品中正制对于曹氏篡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他儿子的时候,却完成了由文到武的转变。

  下面进入正题。

  4——“风”之陈泰。

  陈泰的老爸就是陈群,有关陈群的立场就不用多说了吧?作为颍川集团中的重要一员,对于曹操征战天下以及曹丕的篡汉大告成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他也是托孤重臣,参与了对曹睿的辅佐。

  直到236年病逝。

  所以,未来和司马氏的对抗,自然要“推卸”到他的儿子陈泰身上了。

  陈泰自由便一直被父亲进行家学教育,想必文化素质还是不错的,而且,由于父亲的权势,陈泰早在曹睿执政初期便出来做官了,出任散骑侍郎。

  背靠大树好乘凉,刚刚30岁的陈泰完全可以说是意气风发,一个美好的前程在那里等着他。

  但是,236年,陈群病逝之后,继承了父亲大人的爵位之后,陈泰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离开中央政府,前往西部边境投身于军旅生涯。

  难道是伤感于父亲大人的病逝吗?难道是效仿班超投笔从戎吗?好像都有点牵强,对于前者,再伤感似乎也没有必要做出这种举动来,而对于后者,当时的西部边境形势比较复杂,不仅民族成分复杂,而且和蜀国接壤,随时都会有战事发生,从来没有进行过军事课程系统训练的陈泰来说,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先来看看他在这一带的表现如何吧,因为蒋琬和费祎侧重于防守,所以,姜维还无法在目前这个阶段就对这一带展开什么大规模攻势,所以,陈泰主要的工作就是树立自己在当地的威信,搞好民族关系。

  这一方面他做的还是不错的, 240年,陈泰迁任游击将军,没有几年之后,也就是正始五年(244年),他又出任了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持节,护匈奴中郎将,主管并州的军、政、法等事务。

  一连串的升迁体现了他这段时间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他的辖区及周围地区民族众多,由于很注意对当地各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所以威信很高。

  看来,虽然是在军旅中混了,可是,还是秉承了家父风范,以德服人,没有大动干戈。

  除了工作方面兢兢业业,陈泰还很注重保持一个好名声,当时京城权贵托他在边地购买奴婢,并附送宝货。陈泰将所送之礼皆挂在墙上,从不打开,当正始九年(248年)的时候,陈泰被调回京城任尚书,他将权贵所送之礼全部退还——真令当今的一些干部汗颜啊,他们打着潜规则的招牌做了多少龌龊事?说人家是封建糟粕,你有这个资格吗?

  随后,在司马懿和曹爽明争暗斗的时候,陈泰的态度证明了他的立场和之前为什么要跑到边地去建功立业——与其说是建功立业,不如说是想躲避这场内耗,来一个不偏不倚,保持中立。

  因为他和司马师还有司马昭的关系很好,不说是死党也是差不多了,所以,在交往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过被拉拢和暗示的小动作,这就令陈泰有点为难了,曹家对他们不错啊,老爸陈群一直是尽心竭力的辅佐曹睿,到了自己这一代,就这么转变政治立场似乎有点不妥啊。

  所以,陈泰在自己老爸刚死就闪人了,一方面是磨练一下自己,提升经验值,一方面躲避一下将会展开的腥风血雨,同时,也可以观察一下形势,看看到时候一旦水火不容的时候倒在哪一边可以不吃亏。

  看似中立,实际上已经是等同于把自己放在了司马氏的立场之上,你想啊,司马懿和曹爽的政治智商高下已分,其他一些势力要么和陈泰一样宣布中立,要么已经被司马懿给争取过来,胜负已分,你说陈泰会导向哪一边呢?

  所以,当陈泰回到京城做官的时候,也是他作出站队抉择的时候:投上好兄弟们一票吧。

  而后,在曹爽大势已去的时候,陈泰虽然没有帮着司马氏上窜下跳,可是,也是鼓动着曹爽交出大印,主动缴械——就像他的老爸有所保留的倒向曹丕一样,他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追随了司马氏:曹丕受禅时,朝臣三公以下皆受封爵位;独华歆因为以神色不合触忤曹丕,所以只是官徙司徒,而并无进爵。曹丕久不能释怀,便问陈群道:“我应天受禅,诸侯群后,无不人人喜悦,其形尽现于声色,惟独相国华歆和你脸有不豫,这是为了甚么呢?”陈群便离席长跪道:“臣与相国曾为汉朝之臣,内心虽为陛下感到喜悦,但在义理上,臣等的神色实应畏惧、甚至憎恨陛下才对。”

  曹丕听后方知其意。

  等待曹爽被诛杀之后,心里有愧的陈泰再度远离了中央,跑到边地去建功立业,这种有点“良知”的行为固然可以得到理解,但是,曹爽再度丧失了一个本应该站在自己立场上的得力助手也是既成事实了。

  本来就综合素质不行,现在,又丧失了很多潜在的助手,曹爽能不输吗?

  上肢报废了,下肢也是运转不灵,一个死活不挪窝,一个原地转圈,所谓的五芒星已经折损其四。

  下面,就来看看最后一点——“精神力”吧。

41—11:博弈,五芒星黯(5)
本回要讲的是五芒星之五,“精神力“王朗,虽然王朗一开始的表现有点水,因为他不擅长军事所以才被孙策给摆平了,但是这就像要让姚明和维埃里比谁的头球技术好,虽然大家都是中锋,但是不是一个领域啊——王朗和孙策虽然都是名人,但是,一个从文,一个习武,根本就不具备可比性啊,当然要被那个小霸王给打的稀里哗啦。

  下面进入正题。

  5——“精神力“之王朗。

  有关王朗,之前已经讲过一些了,这里只是把他在魏国初建之后的简历做一下列举:“魏国初建,以军祭酒领魏郡太守,迁少府、奉常、大理。文帝即王位,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及文帝践阼,改为司空,进封乐平乡侯。明帝即位,进封兰陵侯,增邑五百,并前千二百户。明帝大修宫室,朗劝止之,转为司徒。”

  可见,王朗的飞黄腾达一直离不开曹氏的提携,他也是一直尽心竭力的,人家也是把学问做的很出色,“著易、春秋、孝经、周官传,奏议论记,咸传於世”(学问做多了,所以打不过孙策,呵呵)。

  王朗的学问做的很出色,他的儿子王肃乃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到后来居然成了一代经学大师,谁说三国乱世只有武士和泼皮才能混出名堂?读书人只要占了天时地利人和,同样可以闻名天下。

  王肃很崇拜古文经学家贾逢、马融,于是又深入钻研他们的学说,汲取了古文经学的营养,打下了儒学的基本功后,王肃又涉足了道家学说领域,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来阐释儒家的理论,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逐步形成具有一家特点的学术和治国思想。

  于是,25岁的王肃(也就是大学刚毕业的年纪啊,看看人家)开始小有名气,再加上他的父亲王朗官运亨通,所以,这位少年学者也开始了飞黄腾达,被任用为散骑黄门侍郎,进入了高层统治集团,开始发力成为一代御用文人经学大师(这两个词并不冲突,在一些特定的政治环境下,只有和官方苟合,才可以保证自己的言论占据学术垄断地位)。

  王肃在学术上做的努力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人家是肯定下了一番功夫的,遍注群经啊,还整理了父亲大人的学术笔记,再配上有些基础的道家学术体系,可以说是海陆空立体乱炖了——不像今天的某些御用经济学砖家或者马屁文人,从几本名著上剽窃了一些词汇,再配上一些他人的研究成果,涂抹一番,出来就感忽悠人。

  但是,光有努力还是不够的,儒家的学说可以击败道家乃至其他学说在两汉时期占据统治地位(虽然说一直有阳儒阴法的观点,但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出笼还是毋庸置疑的),靠的还有统治者的绝对支持,何况,三国乱世,学术上还是以郑玄为带头人的,王肃要想确立自己的位置必须找到这样一个肯扶持他的人。

  这就是司马氏。

  在曹爽和司马氏对立的过程中,王肃之所以可以抛弃父亲遗留下来的血统,有两点,首先,曹爽最信任的是何晏这样的学者,王肃不仅和他们学术观点相异,而且即便是雷同的话也不会成为带头人,永远要排在何晏等人的后面,所以,王肃注定了不会和曹爽是一个帮派的(政治野心大于学术分歧的因素),甚至还要说何晏他们是弘恭、石显之类的坏蛋,应该卷铺盖滚蛋——学术上谁对谁错是另一回事,反正,感觉王肃的这番话有点酸酸的。

  所以,司马氏的介入以及王肃的投怀送抱就显得十分合理了——只不过人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