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

第163章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163章

小说: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8—08:开国上将李曼成(2)
还是要从李乾说起吧。

  李乾在追杀黄巾军(寿张战役中)、*袁术、攻略徐州的一系列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和吕布作战之时,曹操又把李乾派回了老家,去那里“慰劳诸县”,其实就是收买人心去了。

  这个时候,吕布也盯上了这个手里握着数千人马,又有着丰厚人脉的豪强,于是,派遣别驾薛兰还有治中李封前去收买李乾。

  李乾表现的很忠心,坚决拒绝了背叛曹操——既然不能为我所用,那就干掉你好了,于是,采用暗杀的手段把李乾解决了。

  看来好人通常是缺乏必要的警惕心啊,不然的话,他在拒绝吕布的时候就应该加强防备了。

  为了表彰李乾的这种精神(毕竟,连张邈还有陈宫这样的都被勾引了)树立一个正面典型,曹操把这支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李乾的儿子李整,又派出了兄弟部队支援李整击溃了薛兰还有李封所部,一是自己的战略需要,一是报了仇,之后,由于在平定兖州的战斗中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于是,曹操就拜李整为青州刺史,算是最高的褒奖了吧。

  不过李整命不好,死得太早,所以,没有进一步建功立业的机会,不过也正是这样,才有了李典真正的抛头露面的机会,李整死后,李典被拜为颖阴令,中郎将,而后迁为离狐太守,从而接管了李整的人马,算是保证了这支宗族武装没有流落到外人的手中,这也是对死者的最大尊重了。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典起初在曹操军中的资历真的是不高,虽然加入的时间很长,也得到了曹操的赏识,但是,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李乾、李整父子死后,他才迎来了一系列的升迁,就是最好的说明,而且,这些升迁只是为了保证他有一个管理这支宗族武装的起码资格,毕竟,要让李乾的资产后继有人吧?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这支部队的职能发生了转变,之前在李乾父子的率领下,分别参加了黄巾、袁术、徐州、吕布四次大规模的战争,即便不是顶在第一线上,那也是主力部队之一,而到了李典手中之后呢?“试以治民之政”,不再是充当野战军主力的角色,反倒有了一种二线和后勤的感觉,对占领区进行磨合和保全。

  一个明显的佐证就是在之后的一场重量级作战——官渡大战中,曹操人手是那么的紧张,这支曾经能征善战的李家军干的什么工作呢?李典率领宗族及部曲在后面搞运输,保证前方将士有饭吃。

  已经转化为正宗的运输部队了。

  不是瞧不起运输部队,以为这帮炊事班的就只会颠大勺就不是职业军人,实际上,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遍地饥荒的情况下,能搞到吃的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时,曹操整日里为军粮发愁,李典能做到这一份上就不是简单的事情了。

  这里这么说只是要证明李典的“特殊”,他不是那种摧城拔寨的军人,事实上,这也不是他这种温文尔雅的人干得出来的。

  虽然迫于家族的压力和曹操的赏识,他一直身处于军旅之中,但是,他一直拒绝根本的改变自己。

  正是因为这些执着的地方,让李典成了大将和上将之间级别的人物。

  但是,曹操还是注意到了李典的过人之处的,眼下正是用人之际,这些才华如果不发挥的话那就是暴殄天物了。

  所以,“形势所迫”,李典终究要在某些领域内展现一下自己的过人的军事天赋的——完全不同于张辽和乐进的那一种,也许,和于禁更为相似一些,如果再时尚一把的话,又和《赤壁》中的断背兄弟周瑜、诸葛亮有些相似,那就是:我需要冷静一下。

  是的,不管情况是多么的危急,李典都可以保证头脑的清醒和冷静,这就是他的最大的特色。 电子书 分享网站

28—09:开国上将李曼成(3)
真正让曹操意识到李典的这种才华还是在*袁尚和袁谭兄弟(黎阳战役中)的时候,一开始,李典还是从事着运输大队长的职责:使李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

  可以看出来,之前官渡大战的时候让他搞运输并非是一时冲动,而是一种惯性安排。

  不过这一回机会来了,一开始的行程还是很顺利的,没有多久,前方探马来报,袁尚派遣魏郡太守高蕃统领一只军马屯于河上,断绝了水道。

  曹操那边已经侦查,或者说已经预料到了敌人会来这一手,所以,已经有了指示:如果遇到敌人的阻击,船运通过比较困难的话,那就改走陆路好了。

  辎重部队的战斗力普遍不高,属于一支部队中的软柿子,当年林副主席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就是拿敌人的辎重部队下手(犹是这样,伤亡比例还是1:1,所以,我们可以鄙视小日本,但是,不能忽略小日本的能力),即便是有一些抵抗力量,可是,也只能起到基本的防御作用而已,要想穿透敌军的封锁线还是有困难的。

  完全按照曹操的指示办事自然是没有问题的,真要出错了那也是老大的责任,和我没有关系,擅作主张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不过李典不想这样放弃,水路改走陆路涉及到了一个辎重可否按时到达的因素,不然的话,当初直接走陆路得了?

  所以,他就和程昱商议:根据前方探马回报,高蕃的这支人马不是很多,他们也是不太重视运输部队的战斗力,再加上仗势欺人,觉得自己往水寨上一蹲点,我们指定过不去,所以,一定会懈怠,我们就赌一把,出其不意发动突然袭击,相信会击溃敌军的。

  说实话,李典的这个策略很是冒险,万一高蕃的哪根神经搭错了,或者像电视剧里那样出来散步,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把旗杆打折了,人家掐指一算,不好!有人要打劫,于是做好了准备,来个将计就计,一网打尽,总之,小说里面曹操干过,司马懿也干过。

  但是,什么不是冒险的呢?百分之百的事情那是计算机干的,人类坚信这样一个准则:富贵险中求。

  而且,李典也不全然是冒险,首先,高蕃不是什么名将,没有这点觉悟,其次,他也不是男主角,老天不会这么眷顾他,吹一股阴风,再次,自己和程昱,都不是什么一流的战将,在这之前根本就没有什么出色的表演机会,所以,足可以麻痹高蕃那不多的警惕性。

  李典还有一个运气好的地方就是程昱批准了他的这个冒险的计划,同意试一下,大不了攻击受挫及时撤退呗。换一个老实一点,谨慎一点的助手的话,估计李典就丧失了这个出人头地的机会了。

  而最后,李典和程昱还真的赌对了,一阵突然攻击之后,高蕃是一个聋子的耳朵——摆设,根本就没有什么重量级的防御措施,被打了个猝不及防,全部溃散,结果,水路就此被打通了,运输大队可以继续前进。

  虽然由于高蕃过于低级的错误成就了李典赌博的胜利,可是,重点并不在这里,而是在于李典的精准分析和大胆的构想,这就让曹操见识了李典的另一面,或者说是更为重要的一面。

  以前,曹操以为李典就是一个内政型的人才而已,顶多是在人手不够的时候让他搞一下运输而已,比如这两次,因为他觉得李典太低调了,太儒雅,太冷静了,平日里喜欢看书,缺少一种军人必备的铁血精神和冒险主义色彩。

  但是,这一次改变了曹操对他的最初印象,虽然他本身并不喜欢战争,可是,一旦被派到相应的位置上,他就会开动自己的脑筋,出奇招,用最低的伤亡代价和最快的时间取得胜利。

  有胆色,有想法,还有足够的睿智。

  曹操知道,运输大队长不应该再是他的岗位了,干什么呢?也许马上提拔到一线作战有点太快了,而且未必会干好,所以,这样的一个定位应该是最适合他的了,那就是参谋长+政委。

  尤其是那些勇武过人,但是过于倚仗自己的武勇而忽略谋略的重要性的将军们,比如夏侯惇还有乐进等人。

  所以,很快,李典就走马上任,前往一线阵地去发挥自己的才干了。 。。

28—10:开国上将李曼成(4)
第一个“享受”李典这个级别的参谋长的将军是夏侯惇。

  夏侯惇的军旅资格更老,夏侯氏和曹姓亲族将领当中,他是当仁不让的一号人物,曹操第一次起兵的时候,他就以稗将的身份东征西讨,曹操升为奋武将军的时候,他又水涨船高成了司马,镇守白马,而后升为折冲校尉,直到东郡太守的位置上。

  后来,曹操远征陶谦的时候,又让夏侯惇镇守老巢濮阳。

  由此可以看出夏侯惇在曹操心中的重要位置,我们可以将其当作是刘备之于关羽的关系,地位自然可以上升到“大元帅”中的朱总司令。

  只是,我们尊贵的夏侯元让将军更多的有点像彭副总指挥了,而且有点过,至少在性格来看。

  小时候的夏侯惇就以他的暴戾闻名,十四岁的时候,有人侮辱他的老师,结果被夏侯惇一刀结果了性命。

  十四岁的孩子行凶杀人?即便是古人比今人早熟,不受太多的法律桎梏,还因为生存在那个草菅人命的年代(更主要的是家里有钱有势),夏侯惇做出这样的事情来都是有点过了。

  但是,人家还是就凭借着这一事件闻名天下,也算是比较极端的炒作手段了,只是不知道他的老师究竟被人侮辱到了什么程度。

  如果说这件事表现的是夏侯惇的“烈气”,在当时还算是一个褒义词的话,那么后来的发展,夏侯惇勇猛归勇猛,比如拔出自己眼珠子吃掉之类的事情——输人不输阵嘛,更多的时候表现的都是:轻率、不走大脑、没有一个良好的大局观。

  比如吕布和陈宫还有张邈勾结叛乱一事,曹操远征陶谦,很放心的把重镇濮阳交给了夏侯惇,可是,夏侯惇听说吕布和张邈联合叛变,马上率领一支轻骑部队火速赶往鄄城,因为曹操太放心张邈了,很多人都在鄄城,不过作为镇守一方的要员,即便那是你的亲人,也未免有点过于轻率了吧?你有一个不说充分,但是要有一个起码的营救计划吧?

  没有,夏侯惇就这么去了,结果被吕布钻了空子扩大了胜利果实,拿下濮阳之后,所有的粮草辎重都被俘获。

  如果把人质救回来也行啊,可是,我们的夏侯将军不仅没有顺利的达成目的,自己反而也成了人质:鄄城的守军假装投降,待夏侯惇放松警惕之后,一拥而上将其拿下,一个大肉票就此诞生了。

  好在还有一个可靠的助手韩浩将军,先是稳定了军心,接着猛攻绑票者,那帮土匪被这个阵势给吓怕了,于是表示不想和曹操对着干,只不过想求财而已,根本就不是吕布一伙的。

  韩浩根本就不管这一些,继续进攻,终于将绑匪全部拿下,斩杀,继而拯救了夏侯惇。

  这一事件中,本该成为主角的夏侯惇尴尬的成了“被拯救的爱人”,韩浩倒是成了曹操刻意树立的一个正面典型——“卿此可为万世法”。

  就是说借着韩浩的这个违反常规的思路发展下去,一旦再遇到绑匪劫持人质的话,不管那个被劫持的人质是谁,一律不讲什么人道主义,不用考虑人质的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