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明朝当太子 >

第232章

回到明朝当太子-第232章

小说: 回到明朝当太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无奈之前的布置要分部废弃,连李自成自己都意气消沉,更不要提普通的将士了。



“还想个球?”一时众人无语,只刘宗敏红着眼道:“先把那个劳什子豫王打败了,再回头打延安的东虏就是了!”



他倒是不反常态,一直就是这么斗志昂扬。



“也只能如此了。”



刘芳亮和袁宗第对视一眼,都是看出对方眼神中的无奈,两个大将一起起身,抱拳道:“皇上,咱们就在潼关给鞑子来一场厉害的,击败潼关之敌,再北上迎击延安之敌就是了。”



“好!”李自成转向牛金星,问道:“丞相怎么看?”



牛金星忙躬身笑道:“皇上亲征,将士效命,粮草供给就全在臣的身上,臣一定督促地方官员,运送粮草,倘有不敷,就是臣的罪过。”



“军师怎么看?”



“为今之计,也只能回潼关迎敌。”



相比牛金星的奉迎,宋献策的语气也是萧索了很多。最近以来,闯王越见刚愎自用,很多事也是只和陕西大将们商议,对他的意见也不大能听的下去。



也就是神神怪怪的东西,还能听他一两句。



宋献策久历江湖,心中已经知道大事不妙,不过他向来有脱身之计,倒也不太害怕。



“玉峰,你怎么看?”



绕过李岩,李自成直接便问田见秀。



“咱一切听皇上的。”



田见秀先答一声,接着却又道:“倒是要听听林泉说啥哩。”



他这么推许李岩,还是和以前大家和睦相处时一样,殊不知李自成登基为帝前后,已经对异已势力极为排斥和不信任,特别是杀罗汝才和袁时中后,形迹更为明显。



李岩也是在猜忌的对象之中,也就是这个老好人一样的田见秀才丝毫没有芥蒂,这一点,就是和刘宗敏等人绝然不同。



“哦,也是。”李自成勉强一笑,向着李岩问道:“怎么样,林泉,你有什么看法?”



“臣亦无异议,此时唯有击败潼关来敌,才能言其它。”



出乎旁人的意料之外,向来见解独特,甚至有时候坚持已见的李岩,这一次却并不曾有什么异议。



听了李岩的话,李自成松了口气,同时也是颇觉意外。



宋献策眼中精芒一闪,然后微微点了点头,显是对李岩此举,十分赞赏。



倒是刘宗敏和牛金星都面露失望之色,李岩最近滑不留手,想逮他的错处,却是比以前难的多了。



“既然如此,就都各自去预备吧,大军起行,要做的事可真是不少。”



历次行军做战,除了打吴三桂时李自成心中没底,惴惴不安,大约就得数上这一次更加的没有把握了。



倒不是多铎强到叫他无能为力,实在是原本预备好的事,突然全盘推翻重来,心中自有一种难以排解的不安。



众将听了李自成这般说法,俱是起身,预备告辞出去,回营预备。



众人无词,罗虎一直旁听,他的地位是和李双喜,张鼐相当,而且要略高一些,不过当着在座的这些大将,他的资历也只有旁听的份。



此时眼见众人就要出门,罗虎忍不住站到正中,抱拳道:“皇上,臣有话说!”



“小虎子也有建言?”



罗虎的倔强,大约也是叫李自成极为头疼的一件事。不过他视罗虎为自家子侄一般,虽知这个心腹爱将在此时必定没有什么好说,不过仍然坐定下来,苦笑一声,摆了摆手,方道:“你有话,就直说吧。”



第二百七十七章会战(13)



“臣不是要反对调兵守潼关。”罗虎神色十分从容,虽然半躬着身,却是直视李自成,侃侃道:“眼下敌军未至陕州,马世耀等人好歹还能扛一下,大军调动想再回转就难了,所以,臣的意思是不妨再等一下。”



刘宗敏道:“等一下也得调,何必这么多事?”



李自成倒是知道罗虎和李岩走的很近,他心中一动,问道:“罗虎,你说这话,到底是什么用意?”



“伪明尚在调兵遣将!”



罗虎一字一顿,声音交错,有若金石之音。



他现在所说,其实是与李岩有莫大关系,种种细节,当然是李岩与他私下商讨战事时所说。不过李岩现在身份尴尬,不便由自己直陈,思想起来,也是颇觉悲哀了。



“小虎子是说,”田见秀皱眉道:“朝廷和官兵在河南或是山东要打过来,这样一闹,那什么东虏的豫王不能来找咱们的麻烦,是不是?”



“对的。”



尽管田见秀的什么“朝廷,官兵”的话语实在不成体统,不过他向来如此,众人也就只当没听到。



不过此人也是十分敏锐,倒是不愧权将军提督诸营的身份。



摸爬滚打了十几年,带了十几年的兵,这一点感觉和领悟还是有的。



“要是这样,倒还真的不急了。”



李自成越发相信是李岩的判断,坦白说,他对李岩的忌惮就来自于此。



众人都象在迷雾里,只有看的最远最敞亮的,才够叫人害怕。当初在商洛山时,或是去谷城见张献忠时,他的部下不少人都灰了心,老弱病残加在一起才千把口人,马匹和兵器甲胃几乎全丢光了。



银两和粮食也不剩下多少,打起兵下来,就没有那么凄惨落魄过。



但当时李自成能瞧出朝廷已经是内囊上来了,河南和陕北一样,连年遭遇大灾,整个河南就是一个大火药桶,一点火星就能炸起来。



后来果然不出他所料,从商洛入河南,也是李自成一生最得意的事。



但眼前一个见事比他更准,眼光比他更远的人在,不论家世还是本事,都在他之上,从开初的赏识欢喜到嫉妒提防,这个转变的过程一点也不奇怪。



不过提防归提防,李岩的判断李自成倒是一直放在心上的。



当下站起身来,在御帐中绕了几圈,因见李岩一直不动声色,李自成心中一阵烦闷,挥了挥手,道:“再等几天,看看还有没有新的消息。不过,我看伪明不大会大动干戈,他们,巴不得什么借虏平寇,东虏和我们打的越热闹,那些王八蛋,就越是开心。”



“没有见识的当然是如此,不过,伪明皇太子在淮安,他是个有见识的人。”



提起皇太子,李自成在内的所有人都是面色难看。



直到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吴三桂坚决不降,就是因为皇太子奉崇祯逃走,吴三桂等忠于明朝的大臣才坚持不降。



李自成一生纵横,崇祯十三年后渐入顺境,这几年没吃过亏,就是在开封时遭陈永福射瞎一只眼,除此之外,纵横睥阖已经放眼天下无敌,结果在一个毛头小子手里吃了那么大亏,到手的大好局面就毁在皇太子朱慈烺手中。



“咳,”牛金星轻咳一声,闪身出来,干笑道:“罗将军说的也有一些道理,臣看,就再等几天也行,不过,这几天众位将军还是要有所准备,这样等皇上下令之后,可以迅速动身。”



“就这样吧!”



李自成面色郁郁不欢,向着刘体纯道:“二虎,小刘营多派些探子出去,不要怕折人,对了,你有个健妇营的女子,听说投到淮安那边去了?”



“是有一个,叫慧梅。”



说起这事,刘体纯神色也十分难堪,便是李岩,神色也是一动。



“看看,想想法子,能不能叫这丫头回头。东虏那边全是鞑子,咱们怎么也没有办法,伪明那边,看看有没有办法知道一些确切的消息。”



“是,臣下去就办。”



“散了,散了!”



大顺皇帝转身就进了内帐,只有吴汝义和李双喜等亲将也跟了进去,其余大将,都是一哄而散。



田见秀在,刘宗敏也不好说什么,只是在出门的时候,瞟了李岩一眼。



今天的事,他已经断定是李岩的主张。



众人出门之时,宋献策拦住李岩,责怪道:“林泉,你这样未免太不智了。”



李岩笑道:“话可不是我说的。”



“谁不知道是你的看法?”



宋献策埋怨一句,不过紧接着又道:“不过移军之事太大了,你这几天老往罗虎处跑,我就知道,你必定是有话说。林泉,依你之见,朝廷会大举出兵么?”



“难,很难。”



李岩声音低沉,向着宋献策道:“你想,换了皇上或是诸位将军,岂有为他人火中取粟之举么?”



“唉,我亦云然。”



“但……还是且再看看吧。”



李岩话中有未尽之意,宋献策是何等人,立时便是看向李岩。



见他如此,李岩微笑道:“适才提起慧梅,你不知道,慧梅的姓命是红娘子救下来的么。”



“原来如此!”



和聪明人说话是不需要多说的,宋献策身量极矮,也不知道哪来的这些七窍玲珑心。李岩放消息给罗虎,他的消息,却是来自在淮安的慧梅。



当然,这一层是不能点破的,不遭忌的人说出来是功劳,遭忌的人说出来就是居心叵测,与敌交接。



现在用的着可能没有什么,将来可能被人拿出来当罪证话柄。



既然如此,宋献策当然也不便多问,只是夹了夹眼皮,向着李岩笑道:“林泉,你现在行止,终于是教我放心了。”



这自然是说李岩变的油滑了一些,今天这事,众人心里头明白,却是没有任何证据可言。



“哈哈,军师客气过奖,过奖了啊。”



一时两人相揖而别,到了辕门前,李岩看到旗牌官们纷纷出去传令,张鼐这个中军官带着一群粮草官正在点检大营粮草,看他过来,连忙扭过头去。



他心中喟叹,正要打马加速,却见罗虎迎面过来。



两人一时并马,罗虎道:“副军师,末将今天一时急了,把平素你的见解说了出来,皇上和刘将军虽然不出声,不过他们也必定知道是你的看法,这件事,是末将莽撞了。”



“不妨,不妨。”



李岩微笑道:“说给你,就是叫你上奏皇上来着。”



罗虎也知其理,只是脸上还惴惴不安,眼前确实是闯军生死存亡关头,他毕竟年轻,有些慌乱了。



“你好生练兵,其余事不必多管。”



残阳如血,朔风凛洌,在如刀割般的冷风之中,李岩和罗虎看到大队大队的顺军将士在奔走忙碌,预备移营的命令已经下去,到处都是旗帜招展,号角呜咽。



在这白水之侧已经驻扎了好些曰子,将士们也原本以为要北上迎敌,现在突然再南下赴潼关,虽隔的远,却明显能感觉到慌乱的气息。



“但愿……但愿!”



李岩的面部表情也是变的无比坚毅,原本他为了避嫌,和淮安那边派过来的人很少联络,或是根本不加理会。



只是对方似乎认准了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把淮安那边的大政方略和用兵的动向,加以通报。



所以李岩对淮安并河南山东的情形,知道的远比顺军上下要多的多。只是知道的多,却不能坦白说出,这种压抑,也是着实叫他难过了。



但此时此刻,却是顾不得了。



他比一般的人知道天下大势,自然也有朴素的民族感情。所以清军入关占据燕京后,他就敏锐的感觉到,现在斗争的方向和重点已经不该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