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武侠电子书 > 圣踪 >

第687章

圣踪-第687章

小说: 圣踪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荒未央道:“的确够玄妙的,你留下的可不是普通化身,就是你的本尊化身吧!哈哈,想不到人间小小一座青龙寺,却风云汇聚了那么多有来历的家伙。对了,小和尚,你刚才以密咒感应,应该已经得到了莲华尊给你的交代了吧,关于陆正和唐小九这两个家伙的来历,你也应该了然于胸了吧!陆正能够进入日月庐,可不是什么偶然之事。”



  三十二相摇摇头,道:“没有,小僧还没有得闻师尊遗言,不过方才感应之中,小僧已经知道师尊已将遗言寄于佛血之中,小僧还没有取得佛血,所以并未知道究竟。你说陆正和唐小九的来历,却是怎么回事?”



  荒未央哼了一声,有些没好气地道:“怎么回事,还能是什么事,你和我的两个老家伙一起合伙瞒着我们的事呗?现在可倒好,两个老家伙先后都被黑甲给灭了,差点这个秘密就传不下来了,真是够可以的!我一时也跟你说不清楚。还是等你得了佛血自己听听你师尊怎么对你说吧。”



  三十二相是自持之人,也不继续打听,点头道:“理应如此。”



  荒未央道:“我刚才从虚影里面看见了,那佛血可是被金刚神抢走了。你现在身无神通。只好劳动本未央天去帮你夺回来了,你可记得又欠我一次啊!此事宜早不宜迟,我现在就去佛山,免得那老东西又玩出什么花样来!等你知道了那个秘密,我帮你整顿好了光头们。咱们就得好好商量商量,如何应对断慈山了。”



  “且慢!”三十二相却拦住了正要离开的荒未央。



  荒未央转头道:“佛山上的规矩门道你都告诉我了,区区一个手段如此下作的金刚老光头奈何不了我的,我也会让白牛将你带回三山,不会把你扔在这里的,你就放心好了。还是说你还有其他的嘱咐要交代吗?”



  三十二相道:“小僧没有其他要交代的,只是想告诉你一件事。”



  荒未央道:“什么事?”



  三十二相呵呵一笑,道:“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事,只是想说那被云叶尊者带走的,其实并不是真的佛血。”



  荒未央一听。差点没直接从牛背上摔下去,这还算不是什么太大的事,自己可是差点跑去和金刚神生死相斗一场,居然还不算太大的事吗?荒未央一脸不满道:“喂,小和尚,你能不能一口气把话说清楚了,分明是给我下套子,想坑苦我嘛!”又问道:“你说被那金刚老头带走的不是真的佛血,那他手上的是什么?难道佛血还分真假?”



  三十二相叹息一声,道:“佛血并无真假。只是金刚神带走的,并不是他想要的佛血。其实说起来,天地之间至始至终也并不存在他想要的那种佛血。”



  荒未央听得迷糊,道:“小和尚。你就不能说清楚些嘛,怎么你们和尚说话总是跟打哑谜一样,难道是剃光了头发的缘故吗?我现在也是剃光了头发,怎么就不会这样说话!”



  荒未央一边说,一边还伸手摸了摸自己的光溜溜的头皮。三十二相见他堂堂忘情天却还如此滑稽,不由会心一笑。解释道:“刚才在虚影之中金刚神有一句话说的很对。”



  荒未央插口揶揄道:“这金刚老光头还有说的对的时候,我怎么只觉得他吃了大粪一样,只会满嘴喷臭气呢?”他刚才听黑甲叫金刚神为金刚老头,不知不觉也跟着叫了起来。



  三十二相不理荒未央这茬,他虽恨金刚神但却仍守佛门戒律,口中不出污言秽语,道:“金刚神说到这佛血乃是佛祖的愿力所成,这句话乃是真知灼见。佛血之中所承载的确是佛祖想要普度众生的大愿之力。只是金刚神有所不知的是,历代世间尊要想将佛血袈裟披穿在身,首先就要发出跟佛祖一样的普度众生大愿,才能与这袈裟上佛血之中的愿力相合。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佛血袈裟的认可,否则若无普度众生的大愿或者愿力不坚,这佛血袈裟是穿不上身的。”



  荒未央颇感意外,没想到和尚们穿一件佛血袈裟居然还有这样的古怪门道,不过想一想也很容易理解,神器岂能轻执!道门的八大神器不也是一样需要认主而从吗?佛门世间尊的传世信物,岂是随便。这跟他从涤玄天那儿继承的隐私拂尘和碧玉龙簪,也是一样的,只是没有佛血袈裟那样明确需要以这样清晰的大愿之力相合罢了。



  三十二相继续道:“而每一代世间尊穿上佛血袈裟之后,愿力随证入于身心。佛血之中的愿力也就会立即加持在了身披袈裟世间尊身上,这样一来……”



  荒未央眼睛一亮,抢夺话头道:“……这样一来,袈裟上的佛血愿力就入了世间尊的身心后就成了一滴普通的血,而承接大愿之力后的世间尊身上血就变成真正的佛血。也就是说金刚老头抢走的的确是佛祖之血,但也就仅仅只是一滴血而已,一滴跟凡夫俗子没什么区别的血!哈哈哈哈,这金刚老头机关算尽,一定想不到自己是白忙活了一场,捧着的是一滴几千年的老血,估计他是想破脑袋也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半点灵用了!”



  听到金刚神上当,荒未央心中畅快无比,笑了一阵,忽然看见周围的红莲,心道,既然是世间尊承接愿力而成佛血,那就是说佛血应该是莲华尊之血,莲华尊已经被黑甲三刀斩灭,但那一身血却留在雪原之上化成了这一片红莲。也就是说,这一片红莲才是真正的佛血所化而成!



  三十二相见荒未央的表情,知道他已猜到这一点,便道:“未央天,这一片红莲才是小僧师尊的佛血所化,其中所含便是小僧师尊恢弘愿力。烦劳你在一侧护法,小僧要收起这一片红莲大愿之力了!”



  荒未央一愣之间,福至心灵,目光落在三十二相脸上,道:“小和尚,若是收了这一片红莲大愿之力,你的一身神通法力,三十二化身神通,也该恢复了吧!”



  三十二相没有回答,却说道:“天之有行,人之有命。若能知身从天地而出,人愿便是天愿。”(未完待续。)
第三十九章 知命起行于愿中
  “愿?”



  两界山上,陆正疑惑地重复了一遍白衣人师父说出的这个字。当他跪着向师父询问为什么垂象、成形、遇于自然三者相合还不足以言命的时候,白衣人师父没有再跟之前一样绕弯子反问,而是直截了当地丢过来这个“愿”字!



  “没错,就是愿!”见陆正似乎有所怀疑,白衣人师师父加重语气强调了一遍。



  陆正道:“弟子愚钝,不明白师父的话,这个愿字是什么意思?”



  白衣人不答,反而呵呵一笑,问道:“陆正,我来问你,你在这天地之间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活?”



  陆正一愣,道:“为什么而活?这个弟子可没有好好想过,有生即有生之欲,既然活着,那就好好活下去就是了。”



  “好个混吃等死的笨蛋!”白衣人笑骂一声,又问道,“不过生即有欲,这句倒是不错。除了活着之外,难道你就没有什么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没有生外之欲吗?”



  生外之欲?陆正想了想,慢慢答道:“以前在人间的时候,我和九哥每天唯一的愿望就是想要吃饱肚子,只要是能够有东西吃,不会挨饿,我就心满意足了,真的是没什么其他的愿望。倒是九哥,整天想着出人头地,他还想做大将军呢!不过后来我被大和尚带到了日月庐,就天天吃得饱也吃得好了,心里想着的也不再是填饱肚子。那时候如果说有什么愿望,就是想……想……”



  白衣人见陆正有些害羞,就替他说道:“就是想永远和心儿那小姑娘在一起!哦,你还真是见色忘义,那时候你不是还有一个心愿,要找到那蛇妖给唐小九报仇,不是吗?这个你怎么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陆正脸上一红,道:“我可没忘记要报仇的事,只是现在我已经知道了九哥没有死,当然再没有什么报仇的事了。所以没有说罢了。”



  白衣人知道陆正面皮薄,不再逗他,继续道:“后来呢?你还有些什么愿望?”



  陆正道:“其实想要为九哥报仇也的确是很大的心愿,应该就是师父说的生外之欲了吧。后来我到了天宗。乃至此后种种的遭遇,努力修习神通法术,很大一部分缘故就是为了能够让自己强大起来,好找到蛇妖,帮九哥报仇。在修行的过程之中。我也渐渐对修行有了种种的感受,却都是应外缘劫变所致而起,要说到自己本身什么愿望,却是真的没有,这一点师父你应该也很清楚。”



  白衣人忽然深深叹了口气,有些好笑,又有些无奈道:“这一点你说的倒是大实话,像你这样的性格,也算是世间罕见。有欲而无求,有情而不纵。有行而不乱,有命而无得,活脱脱就是一个傻小子,难怪你的修行之路与别人是那样的不同!”



  陆正道:“怎么?我的修行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吗?”



  “有什么不一样?”白衣人见陆正如此迷糊,苦笑道,“简直是太不一样了!修行界哪一个弟子是像你这么修行的,心性直透境界即成,法力不修而自有玉佩之中的神龙法力供你炼化。陆正,你的修行跟一般的修行人大不一样,这一点我以前就跟你提及过。不仅是跟修行人不一样。就连一般的人间凡人,你跟他们也大不一样?”



  陆正道:“与人间的凡人也不一样?师父,这又是什么意思?”



  白衣人道:“无求,这就是你的不一样!”



  陆正不解:“什么是无求?”



  白衣人道:“要了解什么是无求。你必须先知道世人有所求……”



  万物健行,人是万物之一,那么人之健行是怎么样呢?人之健行,首先表现在欲求,因其有身,故而有生之欲。无论是修行人还是人间凡人。虽然所求不同,但是皆有其欲是相同的。人间之人求衣食饱暖,修行之人求知身,都可以用有生之欲概括。



  因此生之欲随生心之求,即是世间之人因欲生心,现于争求之中。所求福禄寿喜,所争财色名利,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乃至心随事变,欲求之心离事抽象而成幻妄之念,如云遮日, 是世人意识之幻,所以元神不显。



  有身即有欲,此欲可断吗?不入知命境,此欲不能断。不要说是凡人,哪怕是知命境之下的修行人,也只能顺欲求生,不能逆欲图存。所谓顺欲,非纵欲,足欲以保身而已。入知命境,方知万物如何而来,才能真正求证万物变化之道,身可与万物为一,神念法力恒定得自成洞天,得生生化化之道,不必仰赖万物而自足,是为历万物劫。



  历万物劫而入知命之后,万物为身,知变化之道,身欲即断,身的圆满之境而无不足,修行人以此为无争之境。何为无争?无争非不争,实内具生化之道,一切自足,故无所争。到此地步,修行人才可算与凡人真正有了分别,无食而饱,不假外物,在人间凡人眼中就是神仙了。



  至此无争之境之后呢?修行人难道就什么也不求了吗?当然不是。无争是一种修行成就,境界圆满的表现。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