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孙犁散文集 >

第194章

孙犁散文集-第194章

小说: 孙犁散文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阅旧书多,易养成无病呻吟之恶习,此可戒也。其清新扬厉的句子,还是应该从新时代的作品中求之。

1966年2月15日晚装竟想到

金陵琐事

此等书不知何年所购置,盖当时影印本出,未得,想知其内容,买来翻翻。整理书橱,见其褴褛,装以粗纸,寒伧如故。一九六六年,时已五十四岁。忆鼓捣旧书残籍,自十四岁起,则此种生涯,已四十年。黄卷青灯,寂寥有加,长进无尺寸可谈,愧当如何?

(以上三则,不合时间体例,附抄存之。)

跋尾

一九七五年,有同居于一室者离去,临别赠言:

“现在,阶级关系新变化,得确信,老干部恐怕还要被抄家。你在书皮上写的那些字,最好收拾收拾。”

余不以其言为妄,然亦未遵行之。后虽有被专政加强之迹象,幸无再抄家之实举。今“四人帮”已矣,雨过天晴,此等文字竟得辑录发表,实出人意料之外也。

呜呼,巢居者察风,穴处者虑雨。彼人可谓居不忘危,择枝而栖者矣。

1979年8月26日时浮肿加剧,录此以忘病痛。

圣人不以感私伤神,吕氏春秋之教——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卷十二 书衣文录  书衣文录(节选)

前有此录,已印行矣。续有所得,仍辑存之。体例不变。

1984年3月20日,作者记——

A《书衣文录》最初发表时分为(一)、(二)、(三)及《拾补》四部分,收入《孙犁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时按写作时间重新排列,今据百花文艺版;其中《拾补》发表时尚有“小引”及“书衣文录再跋”,亦附于后。

广艺舟双楫

久别重逢,如久违之石。惜君尘垢蒙身,亟为洁修整装,亦纪念此一段经历也。

1972年11月于多伦道宿舍

附记:此证余已撤回原住处,然身处逆境,居已不易。花木无存,荆棘满路。闭户整书,以俟天命。

商务版学生字典

余识字不多,典故知识尤少。但不好查辞书。此次大部辞书失去,只留此小字典。老年多忘,愿养成遇生字即查字典之良好习惯,减少念写错白字的过失。手头有此废纸,为之包装,保其洁整,乐于触摸。

1974年12月14日时屋内颇暖

聊斋志异(中)

此奇作也,而蒋瑞藻作小说考证,斥之为千篇一律,不愿再读。余则百读不厌。蒋氏所指,盖为所描写男女间之爱情,以及女子之可爱处。如此两端,在人世间即如此,有关小说,虽千奇百态,仍归于千篇一律。蒋氏作考证,用力甚勤,而于文学创作,识见如此之低,何耶?

1975年2月1日下午偶记

附记:此次再检小说考证,不见蒋氏此说。忘其出处,或余误记。

蒲松龄集(上)

文绝一体,艺专一技。天才孤诣,况凡夫之庸疏乎!蒲氏绝其才力于一书,所遗于人者,已号洋洋矣。而人犹妄求其他,翼有所发见,亦人情之常也。夫参天者多独木,称岳者无双峰。昼夜经营,精极一体,其它诗文,只能看做是成此大功之准备。读其杂著,而有才尽之憾者,其商贩之见乎?

花好月圆,流年似水,亦此理也。

1975年2月3日睡起记

蒲氏困于场屋,而得成志异大业,诚中国文学之大幸也。

又以身居农村,与群众接近,所为杂著,亦具风采,惜此集未收其家政内外等篇也。

1975年2月3日下午,院内小孩,争放炮竹。

二月四日下午,余午睡,有人留柬夹门缝而去,亦聊斋之小狐也。

是日晚七时三十五分,余读此书年谱,忽门响如有人推摇者,持眼镜出视,乃知为地震。以前未有如此剧烈者。

小说考证(上)

一九七五年二月五日中午,装书避嚣。

西湖游览志

余于二月十四日,到报社上班。今日上午为人改通讯稿一篇。下午粘废纸为此书包装。上午外孙来,又为我买好烟五包,并帮家人和煤泥。小孩安稳寡言,颇有礼性,老年见此,心甚怡悦。

1975年2月16日晚记

龚自珍全集(上)

昨夜梦中惊呼,彻夜不安。

1975年2月22日

玉台新咏

毋先天成,毋非时而荣。先天成则毁,非时而荣则不果。

(古帛书)

1975年3月19日下午

明清笑话四种

戴角者无上凿。同上。

园尺牍

整日烦躁,晚尤甚,而艾文会来。告以病,不去。伺余用饭毕,此公之故态也。

1975年3月26日灯下

附记:此实文会对我之关心。文会已作古。求实心、热心帮人如彼者,今已难矣。余好烦,得罪好朋友,而文会不以为意,甚可念也。

文会晚境寂寞,思之黯然。

续藏书

张为购此纸,变花样,实不雅观。

近日,余在书皮上乱书之堂号、斋名有:晚秀庐、双芙蓉馆、晚娱书屋、娱老书室、梦露草堂等等。均属附会风雅,百无聊赖之举动。

1975年3月27日

郑板桥集

三月末,家来客,二位小姐。余心不靖,意态有烦。而张以为慢,遂强打精神应付之。今日下午,二客外出,乃裁纸包书,而心中甚不平。此病态也,余当戒之。

1975年4月2日

宣和画谱

余尚有书谱,在佟楼卖书时,误卖去下册,遂将上册送卞雪松君,彼甚好书法也。

1975年4月2日下午

梨园按试乐府新声

送走二位女郎,正要清静,晚上小伙子又来探问,实令人烦。

1975年4月2日灯下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昨晚台上坐,闻树上鸟声甚美。起而觅之,仰望甚久。引来儿童,遂踊跃以弹弓射之。鸟不知远引,中二弹落地,伤头及腹。乃一虎皮鹦哥,甚可伤惜。此必人家所养逸出者。只嫌笼中天地小,不知外界有弹弓。鸟以声亡,虽不死我手,亦甚不怡。

1975年6月13日

庄子集解

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

1975年8月6日

昭代名人尺牍小传

纸富则惠及劣书。然余既存有尺牍数种,则此书或将有助于用乎?

1976年1月7日下午

牡丹亭

今日余心烦甚。中午,儿子来接大女儿去佟楼住两天,余谓女儿:父安静安静。女不欢。今家庭各有愁闷事,自顾不暇,不能为他人宽心解闷也。手头有此纸,觅一书包装之。

1976年2月24日黄昏

曹子建集(上)

又值岁暮。回忆一年之内,个人国家,天事人事,均系非常。心情百感,虽易堂名为晚舒,然不知究可得舒与否。仍应克励自重,戒轻戒易,安静读书,不以往事自伤,不以现景自废。

1977年2月14日下午

五种遗规

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古代之有刑罚,使民有所畏惧,岂只为统治阶级利益哉!

古人有道德伦常之说,岂只便于奴隶主之统治哉?道德、伦理、教育、法制,经历史证明,乃全民之所需,立国之根本。

经济、文化发展不可缺少之因素。

当变革之期,群众揭竿而起,选士用人,不可拘泥细节。

大局已定,则应教养生息,以道德法制教化天下。未闻有当天下太平之时,在上者忽然想入非非,迫使人民退入愚昧疯狂状态。号称革命,自革已成之业,使道德沦丧,法制解体,人欲横流,祸患无穷,如“文化大革命”所为者。

道德伦理观念,成就甚难,进化甚缓。但如倒行逆施,则如江河决口,水之就下,退化甚易。十年动乱,可作千古借鉴矣。

1980年3月

四库全书总目

余旧有万有文库本,共四十册,已于“文革”中失去。今日沈金梅同志,从夫子庙古旧书店,购得此缩印本。厚重而字体不甚清晰,非老年读书善本也。然聊胜于无有,故甚感沈君奔走之劳,并郑重包装如此状。

1980年5月7日

古泉拓存上

近日倦于执笔,又念旧籍。昨日整理章氏丛书续编,几不知其所云。此一代大师,治学终生。然其文字,不及半世纪,已无人问津矣。捆好放归原处。忽见此等拓印书,不解如前书,然可当画册看。

1980年12月24日

徐霞客游记

曾秀苍来片,盛称此印本之精良。及至托人购得,并与旧存本相对,亦殊觉其无多特长,不过标榜奇异,以广招徕耳。近之出版社,甚至学者,多有此种办法。对国外读者,尤好如此。贸易之道,施于文化者也。(上册)

余尚未细观,上册所题,恐有过偏之论。然近日所印古籍,即少且劣,却是事实。特别是那些出版说明之类,有很多简直是梦呓。(下册)

1981年3月21日灯下装讫记

谈龙录石洲诗话

昨日报载,市人民图书馆管理员,盗窃书籍一千余部册,卖得二千余元(所盗卖尚有文物)。其中有《营城子》等贵重书籍,每部所得仅二元耳。

藏书家将一生珍爱,献于此等人之手。仪式举行之后,即随意堆放,无人负责,一至于此。早在预料之中矣。消息中有“震损图书”一词,甚怪,书籍尚能震损乎?

1981年5月17日悲观堂书

东斋纪事春明退朝录

昨日淮舟来,为文集编目事。今日映山周渺来辞,明晨将返保定。问及莲池近况,则已成公园——即变相杂巴地矣。

东斋纪事,有丛书集成本。

1981年5月22日

杜诗镜铨

傅正谷赠。前数日,傅君曾送一稿来,系写我对古典文学的研习者,我看过,已写信寄还矣。今日持此书来,因已题字,不便推辞,谢而收之。此书我有木刻本,书面题某先生点窜本,以为出自名家手笔。实乃在印刷品上,任意删削,以炫彼之能删繁就简。致使一部洁整之书,涂抹狼藉,不堪阅览。方知如此妄人,古已有之矣。

1981年6月10日

为姜德明同志题所藏《少年鲁迅读本》

此书虽幼稚浅陋,然可见我青年时期,对鲁迅先生爱慕景仰之深情。

为姜德明同志题所藏《白洋淀纪事》

此集虽系创作,然从中可见到: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我的经历,我的工作,我的身影,我的心情。实是一本自传的书。

为姜德明同志题《津门小集》

回忆写作此书时,我每日早起,从多伦道坐公共汽车至灰堆。然后从灰堆一小茶摊旁,雇一辆“二等”,至津郊白塘口一带访问。晚间归来,在大院后一小屋内,写这些文章。一日成一篇,或成两篇,明日即见于《天津日报》矣。此盖初进城,尚能鼓老区余勇,深入生活。倚马激情,发为文字。后则逐渐衰竭矣。

1981年8月

汉简缀述

陈梦家著。此公初为闻一多助教,写诗,号为喋血诗人,不知何义。后乃考古,盖纯粹书生也。于“文化大革命”中惨死。考古一途,何与人事?受迫如此。哀其所遇,购求此本。

1981年9月2日

今日有郊外之游,晨起题此。

章太炎年谱长编

余购有章氏丛书及其续编,然多收学术文字,古奥深僻,不得其解。盖如鲁迅所言:章氏晚年,为跻于大儒经师行列,删削青年时战斗之作,以后所编也。读之不能见章氏全貌。此谱颇收编外文字,其战斗锋利之作,或可略见,因购存之。

余尚有影印章太炎家书,已详读矣。(上册)

余购此书,同时又购民国通俗演义四册,两种书固不伦不类,然余欲从此得知一些民国史实,其目的则一也。(小说颇保存一些原始材料。)文人与时代不能分割,特别是像章太炎这种人的文字,必须印证史实,方得其解。(下册)

1981年9月20日记

题李燕生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