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孙犁散文集 >

第180章

孙犁散文集-第180章

小说: 孙犁散文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流百家,无不源于老子。

道家之真不传。今之道家,皆神仙家。

老子于鬼神数术,一切不取,其宗旨过高,非多数人所解,故其教不能大。

凡学说与政论之变,其先出之书,所以矫前代之失者,往往矫枉过正。老子之书,有破坏而无建立,可以备一家之哲学,不可以为千古之国教。

孔子留数术而去鬼神,较老子近人,然仍与下流社会不合,故其教只行于上等人。

墨子留鬼神而去数术,然有天志而无天堂之福;有明鬼而无地狱之罪。是人之从墨者,苦身焦思而无报;违墨子者,放辟邪侈而无罚也。故上下之人,均不乐之,其教遂亡。

我读古书少,不求甚解,面对玄虚深奥之作,常常不得要领。夏氏讲解通俗,遂笔记焉。然他说:

佛教西来,兼老、墨之长,而去其短,遂大行于中国。

这就有些过头了。民初学者的见解,已和晚清,大有不同。学术总是随时代而变化其研究动向。学者对古代文化的评价,也是适应当时的政治要求和社会意识的。

以上为周秦诸子。汉魏子书:我有《法言》(汉扬雄)、《新语》(汉陆贾)、《新书》(汉贾谊)、《盐铁论》(汉桓宽)、《论衡》(汉王充)、《申鉴》(汉荀悦)、《潜夫论》(汉王符)、《人物志》(魏刘劭)等书,版本不一,有几种是《两京遗编》本。此丛书除字大悦目外,并无多少优长之处。好在我还有一些商务出版的,便于阅读的本子。读子书的要点:一是文字;二是道理。

此外,考订的书,我买得不少,是作为笔记小品读的。至于小说家的书,买的就更多了,书目所列,几乎全有。其中有一些好版本,因在别的文章中提到过,这里就不重复了。

释道书,也在子部。《宏明集》、《广宏明集》,都是辩论性的。我买的佛书有:《般若心经》,短小,读过,觉得好懂。

《大乘起信论疏》、《大乘入楞加经》、《维摩诘所说经》,无兴趣,未细读,都是佛经流通处刻本。《妙法莲花经》是常州一名寺的木刻大字本,似僧尼用过。念经时一些音义,不直接注在经上,而是用小白方纸块写好,贴在经文旁边,非常奇特。经虽不很污旧,但我不愿翻阅,一直放在那里。还有一部谢灵运参加翻译的《大般涅槃经》,读过一部分。《法苑珠林》,共三十二册,四部丛刊本,都是佛经故事,号称妇女的佛经。读过一些。对于佛经,我总是领略不到它的妙处,读不进去,证明我尘心太重。我以为佛教之盛行,并不在它的经义,而在于它的宗教形式的庄严。所谓形式,包括庙宇,雕塑,音乐和绘画等。

1990年6月27日写讫

耕堂曰:周秦诸子,号称百家,不过形容当时学术之盛。

书目著录,已不过三十家,且多有逸伪,盖多数已消亡矣。清末浙江官书局,印有所谓百子全书,余曾购置零种,其书版大而纸劣,墨色不匀,字大而扁,颇不悦目。甚不喜之,已送人矣。因未见全书,不能断言,想系连同后代子书,拼凑而成。闻近有重印者,亦未过问。

百家争鸣之说,亦后人渲染耳。儒家为诸子之首,其学术主要为政治与教育两项,孔孟首发之,为历代帝王所尊用。

其他诸子,有争鸣者,亦有自鸣者;有得意者,有不得意者。

然其著述,则皆哲理多于实用,理想强于现实,虽皆有为而作,皆难施于生活。文化日渐发达,生活需要增多,学者遂不得不改弦更张,趋向实用。汉魏以后,多议论经济之书,如《盐铁论》、《齐民要术》等。此等书不多见,宋代又以朱子理学为子书之要。稍实际者,则为见闻杂志,读书笔记,或就事论事,或吸取经验。其杰出者如《梦溪笔谈》、《容斋随笔》等书。生活用书,门类增多。这是子部著述的必然趋向。

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用极大篇幅,著录农、医、天文算术,艺术各家之书,就是适应当时政治、教育的需要。他作为儒门弟子,感到只是儒家那一套,已经不中用了。

我的藏书中,以上各家的书,也略有购置,曾已述及。唯天文算术一类,因一窍不通,一本也没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总叙曰:“自六经以外立说,皆子书也。”六经经儒家注释解说,实已成为樊篱。如上所言,子书实樊篱以外之说,笼外之鸣。总叙又说:“虽有丝麻,无弃管蒯”,“狂夫之言,圣人择焉。”表面上还是继承百家争鸣的传统的。这实是对修订四库全书这一政治行动的极大讽刺!

这也说明:“凡能自鸣一家者,必有一节之足以自立。”有价值的学术、言论、著作,是可以不胫而走,流传万世,不会轻易被消灭的。

7月1日补记——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卷十一 耕堂读书记 我的集部书

汉魏六朝:

《蔡中郎集》,四部丛刊本

《曹操集》,中华书局近年印本

《曹子建集》,四部备要本

《嵇中散集》,四部丛刊本

《陆士衡集》,同上

《陆士龙集》,同上

《陶靖节集》,四部备要本

《鲍照集》,四部丛刊本

《谢宣城集》,丛书集成本

《昭明太子集》,四部丛刊本

《江文通集》,四部丛刊本

《何水部集》,四部备要本

《庾子山集》,湖北先正遗书本

《徐孝穆集》,四部丛刊本

此外还购有《汉魏六朝名家集》第一集,共四十人。因此,多有重本。《书目答问》所列,只差诸葛亮一集。该集旧本,曾于旧书店遇到过,一时犹豫,交臂失之,并非忽视也。

近日友人送《前后出师表字帖》一本,翻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颓败”一节,掩卷唏嘘,几至流涕。汉魏文章之可贵,即在于此。身世与政治相关联,作家情感,密切国家民生,责任感很强。非同后来文人之只知哀叹自己也。另有《东汉文纪》一部,故宫印宛委别藏抄本。盖从后汉书辑录。两汉文章,多赖史书以存,班、范有功焉。

唐、五代:

《王子安集》,木刻本

《骆临海集》,中华书局近年印本

《幽忧子集》,四部丛刊本

《陈子昂集》,中华书局近年印本

《张曲江集》,广东丛书本

《李太白集》,四部丛刊本,另有商务国学基本丛书本

《杜工部集》,湖北先正遗书本。另有《杜诗镜铨》,四川木刻本,及傅正谷所赠中华书局排印本,又有《杜工部草堂诗笺》,丛书集成本。

《颜鲁公集》,四部备要本

《刘随州集》,同上

《毘陵集》四部丛刊本

《韩昌黎集》,涵芬楼排印本,两函

《柳河东集》,蟫隐庐影印本,国学基本丛书本

《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

《张籍诗集》,中华近年印本

《李长吉歌诗》,四部丛刊本,文瑞楼石印本

《沈下贤集》,观古堂汇刻书本

《李卫公会昌一品集》,丛书集成本

《元氏长庆集》,四部丛刊本

《白氏长庆集》,同上

《姚少监集》,四明丛书木刻本

《李义山诗文集》,石印两函

《温飞卿集》,四部备要本

《浣花集》,中华近年印本

《甲乙集》,四部丛刊本

《桂苑笔耕集》,四部丛刊本

《才调集》,同上

我藏唐集,与《书目答问》所列相校,互有出入,所差无几。

此外有四部丛刊缩印本:《玉川子诗集》、《司空表圣文集诗集》、《玉山樵人集》、《皮子文薮》、《甫里先生集》、《白莲集》、《禅月集》、《浣花集》、《广成集》。

又有《唐四家诗集》,包括:王辋川、孟襄阳、韦苏州、柳柳州。胡丹风刻本。《宋本唐人合集》,包括高常侍、岑嘉州、王摩诘、孟浩然。医学书局影印本。商务据汲古阁本《唐四名家集》,包括:窦群、李贺、杜荀鹤、吴融。《五唐人诗集》,包括:孟浩然、孟郊、李绅、温庭筠、韩偓。《唐六名家集》,包括:常建、韦应物、王建、鲍溶、姚合、韩偓。

商务书印刷精良,带有布套,书亦颇新。此外尚有《唐人选唐诗》及近年科学院文研所的《唐诗选》。总集有《全唐诗》、《唐文粹》。

其实,这些年,我很少读诗词。说不喜欢诗词,是假的,但比起青年时期,是差一些了。我愿意读一些与我当前思想感情吻合的,有真实记载的书,读一些能消愁解闷的,历史经验的书。按说在唐诗中,是可以找到一些篇什的。有时翻翻杜诗,也读不下去。买了那么多诗集,有很多是重复的,不是为了读,而是为了藏。有些是慕名(汲古阁),有些是好古(宋本),有些是贪图大而全(全唐)。

我的经验是:人在书籍极端缺乏时,才能精读、细读,才能受益。古人借书、抄书,终于有成,这是有道理的。农村有句俗话,儿多不如儿少,儿少不如儿好。可以移用于读书。

儿少、儿好,反可以得济,书的道理相同。

对于唐文,还是读了一些,可谈些看法:

一、读唐文,还是先读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韩、柳、元、白的文章。元,诗不如白,但文章可读。韩文虽以载道自居,而时见真感情,有时表现得很强烈、直率。这一点,与柳文不同。文章重比较,一比较就可以看出,他的弟子们,如李翱之辈,望尘莫及。

二、读选本,过去我也反对过。其实,人生时间,实在有限,只能读一些选本。选本读细,也就很不容易。《唐文粹》,编选得还是不错的。姚铉在序文中说:“文有江而学有海,识于人而际于天。”又说:“志其学者,必探其道;探其道者,必诣其极。然后,隐而晦之,则金浑玉璞,君子之道也。发而明之,则龙飞虎变,大人之文也。”我一直是当做座右铭的。新的选本,常常注解不明,校对不精,弄不好还要终生受害。

三、对代表作家,有可能,要读其全集。零碎文章,也不放过。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作家,一个时代。

四、要读唐人传奇,这是唐文的一种极致。

宋:

《苏舜钦集》,中华书局近年印本

《司马温公文集》,丛书集成本

《欧阳文忠集》,商务国学基本丛书本

《元丰类稿》,四部丛刊本

《嘉祐集》,同上

《东坡七集》,四部备要本,另有施注苏诗,小木刻本

《栾城集》,四部丛刊缩印本

《临川集》,四部丛刊本

《山谷内外集》,小石印本

《淮海集》,四部丛刊缩印本

《诚斋集》,四部丛刊本

《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四部备要本

《叶适集》,中华近年印本

所藏与书目相校,相差已很多。北宋不到三分之一,南宋几乎无有,只存三人。

宋之苏氏父子,号称文学大家。然清代学者王夫之,于所著宋论,屡屡讥评之,以为所学为申、商之术,志在显达。

然存此心以为文,则有违艺术之道,如同水火之不相容。挟此术以从政,官亦很难做得好。多次失意,成就了苏轼的文学事业。东坡在海南期间,在田间曾遇一送饭的老妇人,她对东坡说:“苏内翰,你做了一场春梦!”春梦指的就是官场沉浮。苏洵、苏辙,虽有文集遗世,然于文学,均无多大建树。秦、黄气魄,亦无多少惊人之处。

文章一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