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红楼同人非清穿)许阳的十八世纪 >

第20章

(红楼同人非清穿)许阳的十八世纪-第20章

小说: (红楼同人非清穿)许阳的十八世纪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阳要上的崇雅书院,而林黛玉去的是春薇女学。春薇女学恰是在林家到崇雅学院的路上。林如海只说两人一起去,许太太倒念叨了让他开了春就去学骑马——你妹妹一天大似一天,在家随意点也就罢了,出门跟你坐一个马车也让她怪不好意思的,再说你男子汉一个,坐车也太娇气了,不如学学骑马,也省的整日不见风,比姑娘还娇弱——这是许太太原话。
  这话听的许阳泪流满面。我不就是病了一场么,怎么就比姑娘还娇弱了,再说我也没说我想坐马车啊?我早就想学骑马了好不好。
  再想学骑马也不可能腊月里学,冻死个人!几百年后的扬州因为全球变,冬天下场雪都难得,可现在的扬州的腊月可真的是滴水成冰,当然没帝都冬天冷,但是许阳估计零下十度还是有的。现在重要的是他的功课,神啊那是崇雅书院啊!林妹妹曾对他说过,开国九十多年里三十二次春闱,崇雅书院就出了六十七个进士,其中两个状元……最多的一年一下子出了四个进士!娘啊,这太可怕了,更可怕的是这个书院只——收——举——人!也就是说,许阳压根就不够格!所以他根本就不是正式上学,而是作为山长季连江先生的“书童”跟着蹭课的。
  林如海实在是没有太多时间教他,又从林黛玉那里得到的反馈发现许阳于功课上确实是少有的一点就透的,真的不想耽误他。再加上许阳岁数大了,要是真的按部就班从头学起,怕是准备考个秀才就要准备十年八年的——这是大部分考秀才的书生起码的读书年限。思来想去,便豁出了老脸求到了自己的老师,崇雅书院的山长季连江先生那里。
  季连江先生是四十年前的状元,可是他似乎跟官场犯冲,刚考上状元便丧父丧母,好容易守完孝,才上任做官独子又死了,他悲恸万分,没几年偏偏又得了哮喘,便是连正常的办公也难撑下去。后来有大夫说他这病,适合到温润的地方养着,正好他因连番打击,心灰意冷,所以辞官回了家乡扬州。也是奇怪,他不当官,病立刻就好了,年过三十的妻子竟在五年里一连给他生了三个儿子,季连江先生便认定自己是没有做官的命,硬要勉强,才会折了福气害的家人遭殃。于是病好了,却也不肯再应召为官,只愿做个教书先生教书育人。
  林如海虽然祖籍苏州,却是在京城长大,不然也不会娶了贾敏。他十五岁中了秀才后被后来的姐夫许子常出面请托,跟了季先生学习,不过三年便中了举,后来季先生辞官家乡,林如海的母亲去世也要扶灵还乡,便一路同行,季先生在扬州的崇雅书院做了老师,而林如海给父母守完孝便也进了崇雅书院学习,继续跟着季先生做学问直到那年进京赶考被点了探花。
  所以林如海与季连江并非普通的书院的老师学生,他是季连江正正经经的入室弟子。林如海这个学生从没求过季连江什么事情,这一次开口,也是求季先生让自己的外甥跟着他几天,只是旁听季先生的课,并不打扰书院里其他先生。又拿了许阳写的论语的其中一篇的读后感给季先生看,告诉季先生自己这外甥从小在海外长大,喜欢学习,却无人教他。字倒是从小练着,书也读了不少,只是没人教,不懂得怎么行文释义。
  林如海并不多夸,反而很有些贬损之处,可是许阳的字确实太出彩了,那读后感虽然行文有些稚嫩,难得理解的倒是透——后世的知识大爆炸熏陶出来的名牌大学中文系的优等生就算拿到古代还是很能蒙一下人的。再加上季先生听说这孩子居然只跟了林如海的小女儿学了一个月的论语。才十四岁的孩子如此的刻苦,且已经十四岁了若是不能好好教育恐怕就真的耽误了,也就勉为其难的应下来,让林如海把外甥送来伺候自己笔墨。
  伺候笔墨只是个说法,毕竟季先生人家自己有书童。可是让他单独教许阳确实太大材小用了,更没那个时间。可是跟着听课?崇雅书院只收举人的!不过中国人向来会玩文字游戏,明明就是去当旁听生,可是季山长只能这么说,这个头绝对不能开的,不然谁都来旁听书院就乱套了。于是对外的说辞就是,林如海心疼老师教课辛苦,自己又实在公务繁忙,特地派了自己外甥代替自己服侍老师。
  这说法就是个摆在明面的借口,可谁能较这个真?季先生快七十岁了,在崇雅书院教了二十多年的书,当了十年的山长,从没往里面塞过什么后门生,就这么个孩子,算是季先生的后辈,伺候季先生的笔墨,又只是旁听下他自己的课,真就跟书童差不多,哪个先生上课不带个书童啊?真想走后门,要不是岁数太大没精力人家回家慢慢教不是更好?只不过就是没精神了还想教教自己喜欢的孩子,让人家跟着顺便听几节人家自己的课,谁都挑不出理来。更何况林如海不是白托人的,他应承了季先生接下来的一年里要给崇雅的学生每月讲一次官课(注2)。
  许阳听许太太讲完前因后果,惊得目瞪口呆,就当个旁听生,居然要这么多弯弯绕绕。可同时他更是感激林如海,林如海跟他说让他去给人家当书童顺便上几天学的时候,是那么轻描淡写,若不是许太太跟他说,他真的想不到这个机会如此的难得。顿时没闲心跟许太太聊天了,告辞回了自己院子,捧了本《孟子》就读开了。
  注1:果狮,腊八粥里的装饰物。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注2:历史上的扬州有一座明朝建立的梅花书院,梅花书院原名崇雅书院,是只让举人入学的。上的课便分“官课”和“院课”两种,其中“官课”是由地方官吏来教的。毕竟举子上学是为了考进士,而考上进士的最终目的是做官。所以官员到书院给举人们讲课在明清时期的书院并不是罕见的事情。只是一般6,7品的会多些。四品以上的高官很少有这个闲工夫,就是去讲也是玩票性质的。
  作者有话要说:许阳要上学了,好吧,不是上学,只是当书童……
  他是真的没时间从头学起了,时不我待啊!只能当插班生,然后自己私下慢慢补基础课了。
  另外,下一章不是正文,是番外,不看也可以。我的建议是,特别喜欢清朝的亲就不要看了,免得看了闹心。因为我要解释大江朝的起源,既然是十八世纪,所以清朝是被我提前给灭了的,康熙是被砍了脑袋的。而且……好吧,我愤青情节发作了,那里面有许多我这些年看清穿文,某些清穿文里的观念的批评。反正看不看都不影响阅读……不愿意听我这个老阿姨唠叨历史的亲真的别看了。
  对了,番外我仍在存稿箱了,不占日更的份额,今天晚上7点准时发送。也许会引起有些姑娘的不适,但是有的话真是不吐不快!作为一个自认为虽然自己也许不够高大正直但是起码三观端正的女性,我对一些东西真的忍无可忍了。


☆、这个世界(番外)

    想要科考,总要读史;想要在这世界上好好的生活下去,总要懂这地方的风俗。所以许阳这些日子除去读四书五经之外,主要的时间都在看史书,并且向他身边一切能抓到的人打听这个世界的规则……越看史书越抓狂越打听风俗越纠结,这是怎样诡异的一个世界啊!
  在许阳看来,他现在所处的这个朝代真的很变态,在明清之后,然后居然取了个“江”这么个莫名其妙的称号,就算皇帝你姓水,好歹叫个“海”也成,这大江大河的,还从了清朝的水字边,这不是脑抽是什么?神马龙兴于长江啊,明明是没文化乱取的名字好不好!
  这个世界的的清朝很短,终结于康熙十八年。吴三桂等人反了明朝反清朝,也不知道历史的走向哪里出了问题,反正莫名其妙的南方北方呼啦啦的反了十几个省,然后……反正也不知道哪里出了错,清朝就给腰斩了。
  清朝亡了之后也不是任何一个许阳知道著名人物当了皇帝,而是个毫无名气的,叫做水益增的当了皇帝。他实在是运气好,有志于做皇帝的几个先期造反家伙都在跟清军的血拼里要么自己死了要么实力被大大削弱了,然后后期造反的又大多没有做皇帝的欲望,有的是明朝的遗臣,有的是为了推翻鞑子统治还我大汉河山的,还有几个墙头草是聪明人,打了一半儿就发现清朝后继无力,为了日后的地位匆匆造反的,这些人实力保存的较好但是威望不足。
  这个水益曾很有意思,他并不是自己举起的大旗,确切的说他是捡了个大便宜,不然造反的那么多,仗打了一二十年,怎就轮到他这么个不到三十岁的家伙当皇帝?原来是他哥哥跟着他哥哥的岳父造反了,他哥哥是个坚定的反清人士,当年因为岳父降了清差点闹到把自己妻子休了的地步,不过水家人大部分还是冷静的,硬是把他给绑在家里关了好几年。其实水益曾的大哥自己也知道,他岳父是不得已才降的,并非全是贪生怕死。可人总是这样,总要为自己的怒气与憎恨找一个发泄口,所以他恨上了自己的岳父。
  鞑子入关跟过去的朝代更迭不一样,他们面对大好的江山,还有文化制度都要远远先进于他们的汉人,那是又得意又自卑。身为异族想要统治另一个民族,那非要把对方的骨气彻底打没了才算放心,再加上他们本来就是最残暴的民族。所以他们对待反抗者,就一个字,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苏州之屠、南昌之屠、赣州之屠、江阴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海宁之屠、济南之屠、金华之屠、厦门之屠、潮州之屠,沅江之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泾县之屠、大同之屠…………他们往往会在打下一座城池后大肆□,然后屠光百姓,而且不只是简单的屠杀,他们会把人头堆积成“京观”来恐吓汉人,割掉女人的□或者□来论功行赏!自古以来,我们汉人打仗也有按杀敌数目论功行赏的,可那都是按照杀掉的敌人的士兵数目算的,而平民,哪怕是敌方的平民异族的平民,拿来冒功都是有罪的。唯有满清!他们甚至会把□,屠戮女性作为功劳来行赏。从上到下小下到上,无不把残害生命当做荣耀。
  不得不说这些野蛮人胜了,他们成功的吓到了大部分的珍稀生命的人。而水益曾的大哥的岳父孟将军,孟将军不能说是个贪生怕死的人,他曾领兵跟清军打了无数仗,可是他得为满满一城的老百姓的生命思量。他降了,他在还有抵抗力的时候降了,交换的是不屠城的承诺,可是他的脊梁也被戳穿了。以后的十几年里他迅速的衰老,尽管在他投降之前,他所有的两个弟弟三个儿子都战死在与清军的战斗中,可人们背地里还是会把他一家都骂进去。他最疼爱的女儿,因为他做了清朝的官,因为他女婿的强烈憎恨,再没有来看过他一眼,直到十年后,不过三十岁便在忧愁中死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