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霸道庄主 >

第21章

霸道庄主-第21章

小说: 霸道庄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正可是一天一天数着的,别看方正在别人面前一副信心百倍的样子,平日里风轻云淡的,内心里却比任何人都更加重视这些水稻,不允许这些水稻出任何差错。别看只是一次平常的水稻种植,这可关系到自己以后的身份地位问题。



  “一个半月!”李信顿时惊呼一声,猛的蹲下身子,不可思议的看着稻田的水稻,两手轻轻颤抖着摸摸稻叶。



  老天爷!这怎么可能!李信心里狂呼,眼前这些水稻,可是以前别的水稻种植了三个月也比不上的,李信还以为是方正误了播种的时节,后面才补种,所以才会那么生气。



  如果这个年轻人没有说谎的话,按这个生长速度下去,入冬前完全可以成熟收割了,而且看这个长势,绝对是大丰收的趋势。



  如果这是真的,那岂不是说水稻可以一年种植两季了?如果在整个大华朝推广这种水稻的话,大华朝还有饿死人的事情吗?从此大华朝不再惧怕灾害,不会再有难民。一瞬间,李信想了很远很远。



  良久,李信才不舍的站起身,死死的盯着方正,严肃的问道:“你没有骗我?你确定是一个半月?”



  方正很肯定的点点头回答道:“我确定,你可以问问赵家庄的所有村民,他们可是亲眼看着我播种的,现在稻田里的水稻也是由他们精心照料。”



  李信兴奋的狠狠一砸拳,激动的转了好几圈才停下来:“照这么说的话,这些水稻有希望在今年入冬前收割了?”



  “这一点毋庸置疑。”方正肯定的点点头,认真的说道:“我可以保证,最多再过两个月,甚至一个多月,这些水稻就可以成熟收割了。”



  开玩笑,为了让这些水稻加快生长,不但是稻种用空间泉水浸泡了整整一天一夜,夜晚没人的时候,方正还特意偷偷浇灌了两次经过稀释的空间泉水,如果这样还不行的,也太对不起空间泉水的神奇功效了。



  自己过来得还是有些晚了,已经过了第二季播种的时节,否则的话,方正完全有信心,只要经过空间泉水浸泡的稻种就能一年种植两季,完全不需要自己半夜起来浇灌稀释过的空间泉水。



  “好好好!”李信激动的大叫三声好,顾不上理会方正了,拔腿就往自己庄子飞快跑去,心里无比懊恼,自己为什么要走路过来,要是骑马过来多好,李信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到京城,把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告诉皇上了。



  方正愣了愣,无语的摇摇头,牵着大黑牛向河滩走去,耽误了这么久,大黑牛早就饿坏了。
第35章封官了上
  御书房内,赵弘一脸疲倦的坐在案后批阅奏折,大华朝现在正是多事之秋,边关战事不断,草原游牧蛮族,东方的半兽人攻势越发凌厉,边关告急文件频传。



  国内,虽然从前几年的灾害中稍微挺了过来,可是还是不容乐观,随着大量青壮年走上战场,导致大量良田因为缺乏人手耕种,粮食产量大大减少。秋收已经结束了,收上来的粮食却不到前几年的一半。



  总的来说,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用力揉了揉额头,赵弘强忍疲倦,继续批阅奏折。



  赵弘天性仁孝,对人宽厚和善,和华夏大宋的仁宗赵祯有些相似,放在别的年代,必定是人人称赞的好皇帝,偏偏遇上了强大外敌虎视眈眈的年代,温和淳厚的赵弘却是有些力不从心了。



  “咦……”随手拿起一份奏折打开一看,赵弘顿时惊咦一声,这是一份请功的奏折,在这个内忧外患的时候,可真是难得一见的事情。



  赵弘顿时来了精神,认真的逐字逐句读了下去,良久,才长长的呼了口气:“可惜了,只是一个小庄子的粮食增产三成,要是整个大华朝的粮食都能够增产三成的话,那可真是天大的喜讯了。”



  思索了一会,赵弘开口问道:“宁化县县令是什么人?”



  边上侍立的内侍总管刘诚立即躬身回答:“回陛下的话,宁化县县令马元喜,景平三年的进士第五十八名,为官也算清正,就是胆子和手腕差了点,宁化县县城居住的官绅不少,马元喜不敢招惹,被戏称为菩萨县令。”



  “年底考评过后,把他调到鸿胪寺吧。”赵弘皱了皱眉头,对马县令的印象很是不好,一个没有担当,不敢做事的官员,为官一任只会把当地越治越差。



  “是。”刘诚躬身后退几步,知道马元喜这辈子算是完了,鸿胪寺那是什么地方,那是专门接待别的国家来使的部门。



  在这个国力衰弱的时候,区区一个巴掌大国家的使者都敢对鸿胪寺的官员颐指气使的,鸿胪寺的官员,说白了就是受气包加跑腿的,升迁没你份,使者不满闹事,第一个挨收拾的,还是你。



  马元喜要是知道自己区区一个县令,请功拍马屁的奏折竟然会直达天听,并且还会惹来皇上对自己的不满,从此断了自己仕途的话,保证后悔得肠子都青了,上吊自杀的心都有了。



  轻轻敲了敲桌面,赵弘开口吩咐道:“派人查下这个赵家庄,看看这个水稻增产三成的事情,一定要查清楚水稻增产的原因。”



  “是。”



  刘诚躬身应是,正想退下安排的时候,一个太监跪在御书房门口禀报道:“陛下,梁国公李信,李老将军说有急事求见陛下。”



  “梁国公?”赵弘诧异抬头:“梁国公不是因为身体有恙,朕特许让他好生修养一个月吗?听说他前几天去了封地上养病,怎么今天又回来了?”



  顿了顿,赵弘吩咐道:“请梁国公到御书房。”



  “臣李信见过陛下。”李信大步进了御书房,躬身施礼,大华朝和华夏古代一样,除了大朝会上需要大礼参拜,别的时候见了皇上不需下跪,不像辫子皇朝一样,一天跪到晚,把血性都跪没了,把自己跪成了奴才。



  “梁国公免礼,来人,看座。”赵弘抬抬手,关心的问道:“梁国公不是回封地修养了吗?你的身体好了些没,待会朕让御医帮你好好诊治一翻。”



  “梁国公可是我大华的擎天柱,你身体的安康可是关系着我大华的边关安危,还请梁国公千万保重自己的身体。”赵弘一脸真挚的说道。



  “谢谢陛下的关心,老臣这是老毛病了,修养一段时间就好。”李信拱手谢过,端着一边,感激的回答道。



  “不知道梁国公匆匆赶回京城所为何事?”顿了顿,赵弘不解的问道。



  “陛下,老臣回封地修养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一桩天大的喜讯!”赵弘一问起,李信就激动了,为了用最快的速度赶回京城,李信差点把自己的爱马给跑废了,连水都顾不上喝上一口,直接就奔皇宫来了。



  “哦?”赵弘顿时来了兴趣了,一直以来,李信都是一副威严稳重的样子,从来没有见过他这么激动的时候,赵弘身子微微前倾,笑着问道:“是什么天大的喜讯?看把梁国公兴奋的。”



  李信深深的吸了口气:“陛下,老臣敢保证,听了这个天大的喜讯后,陛下绝对比老臣更加的激动。”



  “梁国公快说来听听!”赵弘下意识的坐直身子,看到李信激动肯定的样子,赵弘心里也充满了期待。



  “陛下,老臣发现了可以一年俩熟的水稻!”



  “什么!”



  李信一言石破天惊,两声不敢置信的惊呼声同时想起,赵弘腾的一把站起,两眼死死盯着李信,刘诚两眼瞪得老大,一副震惊过度的表情。



  “老奴该死!请陛下恕罪!”反应过来,刘诚顿时一脸惶恐的跪在地上请罪,君前失宜可是大罪,尤其是对于内侍太监,皇上就是他们的天。



  “无妨无妨。”赵弘随便摆摆手,这个时候哪里有心情计较刘诚失礼的小事,不敢置信的盯着李信问道:“梁国公说的是发现了一年俩熟的水稻?朕没有听错吧?”



  李信用力点点头:“陛下没有听错,老臣说的正是发现了一年可以俩熟的水稻。”



  “梁国公,你可知道君前无戏言?”赵弘死死盯着李信的眼睛。



  “陛下,老臣所说句句属实!”李信一拍胸膛,皇上的心情自己理解,自己刚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还不是一样震撼,怀疑,不敢置信。



  “快!请梁国公仔细说说!”赵弘激动得浑身哆嗦,恨不得一把拉住李信,把李信给拉到自己面前仔细询问。



  “是陛下。”李信一五一十的把所有经过仔细说出来,包括自己一开始误会方正,想要狠狠揍他一顿都没落下。
第36章封官了下
  “传太师,丞相,户部尚书,司农卿正卿,立刻到御书房议事!”稍微平静一些,赵弘立即大声下令。



  太师杨嘉歆,虽然权力不大,却是赵弘最为尊敬的人,赵弘还是太子时的先生,有重要的事情,赵弘总会和太师商量。



  丞相位高权重,总管大华朝所有文官,和总管天下兵马的大将军平起平坐。户部尚书,掌管民政,财政,交通和建设。司农卿,掌管农业,司农卿正卿就等于现代的农业部长。



  赵弘召集这些人议事,可想而知赵弘对李信所说的,一年俩熟的水稻,有多么的重视了。



  “陛下,不知道您召集老臣等,有何重要事情?”见礼过后,作为赵弘最亲近的先生,太师杨嘉歆第一个开口询问,大半夜的被人从被窝里叫起来,一个个精神萎靡不振。



  “梁国公,把事情的经过和几位爱卿说说。”赵弘微微点头。



  “是,陛下。”李信起身,把发现可以一年俩熟的水稻的消息重新仔细说了一遍。



  “这不可能!”司农卿正卿第一个惊呼,身为农业部长,在场的没人比他更清楚庄稼的生长了。



  接着反应过来的太师等人也是惊呼出声,他们虽然不懂农桑,可是一年俩熟,代表着什么,没人比他们更加的清楚了。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一个国家立国的根本。从古到今所有的朝代都在不予余力的发展农业,却还是不能填饱所有百姓的肚子。



  如果李信所说的消息是真的,只要在大华朝推广这种稻种,从此以后,大华朝将不会再发生粮荒,再也不会饿死人,这简直是泼天大功,活人无数的大功德,他们这些人也将沾光,在史书上留下浓浓的一笔。



  更重要的是,只要大华朝以后的皇帝不是过于残暴,不顾百姓死活,就算出现几个昏庸帝皇也不怕了。



  老百姓的要求其实真的低得可怜,只要能有一口饭吃,不会饿死,再苦再累,也没人愿意起来造反,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拥护,那些野心家根本成不了气候,根本不敢跳出来造反,除非是脑袋烧坏了,自寻死路。



  “老臣所说句句属实,陛下如若不信,可以派人调查。”李信面无表情的说道,文武一直以来就不对路,李信对几人没有什么好感,听到他们怀疑自己的话,心里大为不快。



  “朕相信梁国公。”赵弘点点头,这种关系到天下民生的事情没人敢在自己面前撒谎,李信又不是活得不耐烦的傻子,无缘无故的不可能欺骗自己,而且这件事情,只要稍微一调查就能清清楚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