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苏童 >

第431章

苏童-第431章

小说: 苏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竟 然也有类似的行为。我不知道这么做是不是好,我想大概许多人都有像我一样的想法吧, 他们习惯于把某部分生活完整不变地封存在记忆中。
  离开母校二十年以后,我收到了母校校庆七十周年的邀请函,母校竟然有这么长的 历史,我以前并不知道,现在知道了。心里仍然生出了一些自豪的感觉。
  但是开始我并不想回去,那段时间我正好琐事缠身。我父亲在电话里的一句话使我 改变了主意,他说,他们只要半天时间,半天时间你也独不出来吗?后来我就去了,在 驶往家乡的火车上我猜测着旅客们各自的旅行目的,我想那肯定都与每人的现实生活有 密切关联,像我这样的旅行,一次为了童年为了记忆的旅行,大概是比较特殊的了。
  一个秋阳高照的午后,我又回到了我的小学,孩子们吹奏着乐曲欢迎每一个参加庆 典的客人。我刚走到教学楼的走廊上,一位曾教过我数学的女教师侠步迎来,她大声叫 我的名字,说,你记得我吗?我当然记得,事实上我一直记得每一位教过我的老师的名 字,让我不安的是她这么快步向我迎来,面不是我以学生之礼叩见我的老师。后来我又 遇见了当初特别疼爱我的一位老教师,她早已退休在家了,她说要是在大街上她肯定认 不出我来了,她说,你小时候特别文静,像个女孩子似的。我相信那是我留在她记忆中 的一个印象,她对几千名学生的几千个印象中的一个印象,虽然这个印象使我有点窘迫, 但我却为此感动。
  就是那位自发爸爸的女教师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穿过走廊来到另一个教室,那里有 更多的教过我的老师注视着我。或者说是我紧紧地握着女教师的手,在那个时刻我眼前 浮现出二十多年前一次春游的情景,那位女教师也是这样握着我的手,把我领到卡车的 司机室里,她对司机说,这孩子生病刚好,让他坐在你旁边。
  一切都如此清晰。
  我忘了说,我的母校两年前迁移了新址。现在的那所小学的教室和操场并无旧痕可 寻,但我寻回了许多感情和记忆。事实上我记得的永远是属于我的小学,面那些尘封的 记忆之页偶尔被翻动一下,抹去的只是灰尘,记亿仍然完好无损。





过去随谈

  说到过去,回忆中首先浮现的还是苏州城北的那条百年老街。一条长长的灰石路面, 炎夏七月似乎是谈淡的铁锈红色,冰天雪地的腊月里却呈现出一种青灰的色调。从街的 南端走到北端大约要花费十分种,街的南端有一座桥,以前是南方城池所特有的吊桥, 后来就改建成水泥桥了。北端也是一座桥,连接了苏沪公路,街的中间则是我们所说的 铁路洋桥,铁路桥凌空跨过狭窄的城北小街,每天有南来北往的火车呼啸而过。
  我们街上的房屋、店铺、学校和工厂就挤在这三座桥之间,街上的人也在这三座桥 之间走来走去,把时光年复一年地走掉了。
  现在我看见一个男孩背着霸气书库滚着铁箍在街上走过,当他穿过铁路桥的桥洞时恰恰 有火车从头顶上轰隆隆地驶过,从铁轨的缝隙中落下火车头喷溅的水汽,而且有一只苹 果核被人从车窗里扔到了他的脚下。那个男孩也许是我,也许是大我两岁的哥哥,也许 是我的某个邻居家的男孩。但是不管怎么说,那是我童年生活的一个场景。
  我从来不敢夸耀童年的幸福,事实上我的童年有点孤独,有点心事重重。我父母除 了拥有四个孩子之外基本上一无所有,父亲在市里的一个机关上班,每天骑着一辆破旧 的自行车来去匆匆,母亲在附近的水泥厂当工人,她年轻时曾经美丽的脸到了中年以后 经常是浮肿着的,因为疲累过度,也因为身患多种疾玻多少年来父母亲靠八十多元钱的 收入支撑一个六口之家,可以想象那样的生活多么艰辛。
  我母亲现在已长眠于九泉之下,现在想起她拎着一只篮子去工厂上班的情景仍然历 历在目,篮子里有饭盒和布袖鞋底,饭盒里有时装着家里吃剩的饭和蔬菜,有时却只有 饭没有别的,而那些鞋底是预备给我们兄弟姐妹做棉鞋的,她心灵手巧却没有时间,必 须利用工余休息时袖好所有的鞋底。
  在漫长的童年时光里,我不记得童话、糖果、游戏和来自大人的过分的溺爱,我记 得的是清苦,记得一盏十五瓦的黯谈的灯泡照耀着我们的家,潮湿的未浇水泥的砖地, 简陋的散发着霉味的家具,四个孩子围坐在方桌前吃一锅白菜肉丝汤,两个姐姐把肉丝 让给两个弟弟吃,但因为肉丝本来就很少,挑几筷子就没有了。
  母亲有一次去酱油铺习盐掉了伍元钱,整整一天她都在寻找那伍元钱的下落,当她 彻底绝望时我听见了她的伤心的哭声,我对母亲说,别哭了,等我长大了挣一百块钱给 你。说这话的时候我大概只有七八岁,我显得早熟而机敏,它抚慰了母亲,但对于我们 的生活却是无济于事的。
  那时候最喜欢的事情是过年。过年可以放鞭炮、拿压岁钱、穿新衣服,可以吃花生、 核桃、鱼、肉、鸡和许多平日吃不到的食物。我的父母和街上所有的居民一样,喜欢在 春节前后让他们的孩子幸福和快乐几天。
  当街上的鞭炮屑、糖纸和瓜子壳被最后打扫一空时,我们一年一度的快乐也随之飘 散。上学、放学、作业、打玻璃弹子、拍烟壳——因为早熟或者不合群的性格,我很少 参与街头孩子的这种游戏。我经常遭遇的是这种晦暗的难摄的黄昏。父母在家里高士声 低一声地吵架,姐姐躲在门后啜泣,面我站在屋檐下望着长长的街道和匆匆而过的行人, 心怀受伤后的怨恨,为什么左邻右舍都不吵架,为什么偏偏是我家常吵吵个不休?我从 小生长的这条街道后来常吵出现在我的小说作品中,当然已被虚构成“香椿树街”了。 街上的人和事物常吵被收录在我的笔下,只是因为童年的记亿非常遥远郊又非常清晰, 从头拾起令我有一种别梦依稀的感觉。
  我初入学堂是在六九年秋季,仍然是动荡年代。街上的墙壁到处都是标语和口号, 现在读绘筏子们贿都是荒诞而令人费解的了,但当时每个被子都对此耳熟能详。我记得 我生平第一次写下的完整句子都是从街上看来的,有一句特别抑扬顿挫:革命委员会好! 那时候的孩子没有学龄前教育,也没有现在的广告和电视文化的熏陶,但满街的标语口 号教会了他们写字认字,再愚笨的孩子也会写“万岁”和“打倒”这两个词组。
  小学校是从前的耶稣堂改建的,原先牧师布道的大厅做了学校的礼堂,镇子们常吵 搬着凳椅排着队在这里开会,名目繁多的批判会或者开学典礼,与昔日此地的宗教仪式 已经是南辕北辙了。这间饰有圆窗和彩色玻璃的札堂以及后面的做了低年级教室的欧式 小楼,是整条街上最漂亮的建筑了。
  我的启蒙教师姓陈,是一个温和的白发染鬓的女教师,她的微笑和优雅的仪态适宜 于做任何孩子的启蒙教师。可惜她年龄偏老,而且患了青光眼,到我上三年级时她就带 着女儿回湖南老家了。后来我的学生生涯里有了许多老师,最崇敬的仍然是这位姓陈的 女教师,或许因为启蒙对于孩子弥足珍贵,或许只是因为她有那个混乱年代罕见的温和 善良的微笑。
  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因为一场重病使我休学在家,每天在病摄上喝一碗又一碗的 中药,那是折磨人的寂寞时光。当一群小同学在老师的安排下登门慰问病号时,我躲在 门后不肯出来,因为疾病和特殊化使我羞于面对他们。我不能去学校上学,我有一种莫 名的自卑和失落感,于是我经常在梦中梦见我的学校、教室、操场和同学们。
  说起我的那些同学们(包括小学和中学的同学),我们都是一条街上长大的孩子,彼 此知道每人的家庭和故事,每人的光荣和耻辱,多少年后我们天各一方,偶尔在故乡街 头邂逅相遇,闲聊之中童年往事便轻盈地掠过记忆。我喜欢把他们的故事搬进小说,是 一组南方少年的故事。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会从中发现自己的影子,也许不会发现,因为 我知道他们都已娶妻生子,终日为生活忙碌,他们是没有时间和兴趣去读这些故事的。
  去年夏天回苏州家里小住,有一天在石桥上碰到中学时代的一个女教师,她看见我 第一句话就是:你知道宋老师去世的消息吗?我很吃惊,宋老师是我高中的数学教师和 班主任,我记得他的年纪不会超过四十五岁、是一个非常严谨而敬业的老师。女教师对 我说,你知道吗他得了肝癌,都说他是累死的。我不记得我当时说了些什么,只记得那 位女教师最后的一番话,她说,这么好的一位教师,你们都把他忘了,他在医院里天天 盼着学生去看他,但没有一个学生去看他,他临死前说他很伤心。
  在故乡的一座石桥上我受到了近年来最觉重的感情谴责,们心自问,我确实快把宋 老师忘了。这种遗忘似乎符合现代城市人的普遍心态,没有多少人会去想念从前的老师 同窗和旧友故交了,人们有意无意之间割断与过去的联系,致力于想象设计自己的未来。 对于我来说,过去的人和物事只是我的小说的一部分了。我为此感到怅然,而且我开始 怀疑过去是否可以轻易地割断,譬如那个夏日午后,那个女教师在石桥上问我,你知道 宋老师去世的消息吗?说到过去,我总想起在苏州城北度过的童年时光。
  我还想起十二年前的一天,当我远离苏州去北京求学的途中那份轻松而空旷的心情, 我看见车窗外的陌生村庄上空飘荡着一只纸风筝,看见田野和树林里无序而飞的鸟群, 风筝或飞鸟,那是人们的过去以及未来的影子。




城北的桥

  苏州城自古有六城门之说,城市北端的齐门据说不在此范围之中,但我却是齐门人 氏,准确地说我应该是苏州齐门外人氏。
  我从小生长的那条街道在齐门吊桥以北,从吊桥上下来,沿着一条狭窄的房屋密集 的街道朝北走,会走过我的家门口,再走下去一里地,城市突然消失,你会看见郊区的 乡野景色,菜地、稻田、草垛、池塘和池塘里农民放养的鸭群,所以我从小生长的地方 其实是城市的边缘。
  即使是城市的边缘,齐门外的这条街道依然是十足的南方风味,多年来我体验这条 街道也就体验到了南方,我回忆这条街道也就回忆了南方。
  齐门的吊桥从前真的是一座可以悬吊的木桥,它曾经是古人用于战争防御的武器。 请设想一下,假如围绕苏州城的所有吊桥在深夜一起悬吊起来,护城河就真正地把这个 城市与外界隔绝开来,也就把所有生活在城门以外的苏州人隔绝开来了,所幸我没有生 活在那个年代,事实上在我很小的时候齐门吊桥已经改建成一座中等规模的水泥大桥了。
  但是齐门附近的居民多年来仍然习惯把护城河上的水泥桥叫作吊桥。
  从吊桥上下来,沿着一条碎石铺成的街道朝北走,你还会看见另外两座桥,首先看 见的当然是南马路桥,再走下去就可以看见北马路桥了。关于两座桥的名称是我沿用了 齐门外人们的普通说法,我不知道它们是否有更文雅更正规的名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