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秦始皇 >

第40章

秦始皇-第40章

小说: 秦始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蒙将军准备如何破敌呢?”王绾问道。
  “我将用疑兵迷惑信陵君围困我的大军,派主力部队赶往华州增援王粉碎信陵君偷袭王打败王将军的目的,使两支人马左右呼应共同对敌,只要信陵君首战锐气被挫,五国部队的气势就成了强弩之末,那时再合兵一处抵挡信陵君大军,胜利在望。”
  李信提出异疑说:“我大军主力人马去华州救王将军了,这里营盘空虚,万一信陵君不按照蒙将军分析的这种思路有兵,我军大营岂不被信陵君轻易夺去,大营失守,等于我军已经失去一翼,响应之势不存在,一支孤军迎战五路人马胜败不言而喻。”蒙骜笑道:“若是一般领兵之人,正如你分析的这样,一定先来围困我,与我直接对敌,以硬抗硬。但这次对手却是信陵君,他决不会这样做的,‘避其锋芒打其虚弱’是信陵君一贯作战之术。”
  蒙骜见众人将信将疑,安慰道:“各位只管依计行事,打败信陵君之后本将军一定奏请大王重奖你们!”
  正在这时,探马来报,说信陵君亲率大队人马在郏州城外扎营,意在将我等困在郏州,就地歼灭。蒙骜闻报暗暗吃惊:信陵君用兵果然不凡,这么快就把我军给围住了,真可谓兵贵神速!蒙武看看爹爹,轻声问道:“要不要改变战术,现在还来得及。”
  蒙骜摇摇头,“信陵君用兵确实够快的了,但正如我所料,果然是派重兵围困我,不让我发兵援救王,就不知我已经识破他的诡计,将计就计,跳出包围圈,派主力部队星夜赶往华州与王汇合,共同迎战信陵君的偷袭。”
  当天夜里,蒙骜只留蒙武和王绾率两万老弱病残之人留守大营,自己亲率主力人马悄悄向华州进军,准备与王合兵一处迎战信陵君。为了不惊动前来扎营围堵的魏楚两国军马,蒙骜下令每人口中衔着一枚铜币,马蹄上包着夹衣,马嘴也给扎了起来。大营内,灯火通明,旌旗林立,守卫放哨士兵依然如故,以此迷惑楚魏军队。
  蒙骜率军疾行,天亮时分到达华阴境内,将士一夜行军,人困马乏,此地距华州已经不远,蒙骜下令部队稍稍歇息片刻,补充一些水食再走。
  大军刚休息不久,就有探马来报,说有一支军队正向这边赶来,蒙骜吃了一惊,估计是王和他想到一起了,也率军从华州赶来和他汇合。
  蒙骜只是这样猜测,他下令探马再探再报,探马二番回来报告的消息令蒙骜大吃一惊。探马报告说,所来人马打着信陵君的旗号,蒙骜暗忖:信陵君怎么会突然到此呢?只有两个可能,要么放弃围击王赶往郏州与自己对敌;要么就是打败了王,回兵南下再来进攻自己。当然,还有第三个可能,就是王打败了信陵君,迫使他仓皇逃往郏州与那里的楚魏部队汇合,但这种可能几乎不存在。蒙骜自己否定了自己,不相信地喝问道:“你看得仔细吗?如果报错了消息本将军宰了你全家!”
  “回大人,确实是信陵君的部队,旌旗上那斗大的几个字”上将军无忌“的字样奴才怎会认错。”
  蒙骜来不及细想,一场恶战就在眼前,他立即下令将士们披挂整齐准备战斗。
  其实,信陵君并不知道蒙骜已经率主力从郏州赶来,他只是在这时碰巧相遇了。事情是这样的:信陵君派赵将庞去渭河劫粮,并让韩将公孙婴、燕将将渠各率一支人马到少华山左右两翼埋伏后,自己亲率精兵五万也到少华山东侧山脚下埋伏。
  庞奉命劫粮只是一计,真正目的是把王部队诱入信陵君设好的埋伏圈。因此,庞去劫粮时不是走小路,而是从大道奔渭河,故意让王的探马知道,诱他中计。王得知庞率军去渭河劫持粮船。十分惊慌。人们常说,人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供给是军中根本,一旦粮草被劫,供给无援,数十万大军不战自溃。王匆忙率军一半解救粮船。大军刚接近少华山,就被早已埋伏在此的将渠率军拦住,一阵拼杀后冲出将领包围行走不远,又被公孙婴率军挡住去路,王再次奋力拼杀,边杀边进,等到摆脱公孙婴的纠缠,大军已经损失较重,将士也已经疲惫不堪,恰在这时,埋伏已久的信陵君突然率军出现,迎头掩杀。后面,公孙婴与将渠又率军赶到,三路人马将王团团围住,王也称得上秦国一员猛将,但是,毕竟寡不敌众,不到二个时辰,便被杀得丢盔弃甲。
  王大败逃回大营,听说留在渭水中的粮草也早已被庞劫走,不得已收拾残兵败将向南逃蹿,准备和蒙骜合并一处再作对策,但南下道路已被信陵君派兵堵住,王只好向临潼关方向逃去。
  信陵君打败王后,只令将士稍作修整,又马不停蹄南下,准备和卫庆景阳汇合迎战蒙骜。刚行军到华阴县境内,就接到探马报告,说蒙骜已经率主力人马到此。信陵君估计蒙骜是想和王汇合的,一边命令将士作好迎敌准备,一边派人快马通知在郏州城外的卫庆和景阳,让他二人袭击蒙骜大营。蒙骜刚刚整顿好人马,摆开阵势,信陵君就率军赶到了,左有公孙婴,右有将渠。信陵君之名令秦兵心惊胆战,蒙骜虽然第一次和信陵君对阵,但他从信陵君的大军阵容和气势上就自愧弗如,暗叹一声:信陵君之威名果然不是虚传!
  蒙骜面对敌我兵力众寡悬殊并不惊慌,令李信攻击左边的公孙婴,杨端和进击右边的将渠,自己居中亲率人马迎战信陵君。
  六支人马绞合一起相互拼杀,由于秦军一夜急行军人困马乏还没有休整好,再加上敌众我寡兵力悬殊,秦军渐渐落败。蒙骜尽管骁勇,李信、杨端和也都英勇善战,终究无法挽回败局,只好鸣金收军。
  蒙骜收兵扎住大寨,整顿人数,仅此一仗损失一万多人,正准备返回郏州,忽然接到奏报,郏州大营被攻破,蒙武与王绾率残兵逃回去了。不久,派出的探马又回来报告,王早已败退,如今已退守潼关。蒙骜知道大势已去,再战下去必败无疑,只好率军西撤,退回函谷关据守。
  信陵君重新整顿兵马,亲率精锐部队追赶到函谷关外扎下五个大营,每天轮流派兵到关前挑战,蒙骜只是
  四
  咸阳,文信侯府。
  丞相吕不韦面对刚刚送来的蒙骜、王兵败的告急文牍,木然良久,他生平第一次遭到了失败。失败是痛苦的,他苦苦思索这次东征失败的原因,最后总结出一句话:信陵君是秦国扫平六国的障碍,不打败信陵君,秦国东进永远不能取胜!谁能够打败信陵君呢?吕不韦冥思苦想也找不到这样一位合适人选。这时,侍从人员进来报告说,有一名自称李斯的年轻书生求见。吕不韦正在烦恼中,不耐烦地挥挥手:“不见!”
  侍从人员正要转身离去,吕不韦喊住了他:“且慢,带他去书房等候。”
  吕不韦来到书房,见里面正襟危坐一人,年纪不过三十岁,虽是布衣打扮,但浑身透着一股睿气。李斯见吕不韦步入房内,急忙迎上前施礼说:“晚生李斯拜见侯爷!”
  吕不韦一边坐下,一边问道:“年轻人,你怎么知道我就是侯爷呢?我现在是便衣打扮,又没有人引荐,如此冒昧不怕拜错人吗?”
  李斯听吕不韦的口气并不像是责备,似乎在拷问,便讨好说:“晚生虽然没有见过相爷,但相爷的名声在诸侯之间无人不晓,如日月当空,在士人的心目中,侯爷的威名胜过许多诸侯国的国君,就是与当今天下名声远扬的四大公子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相爷今天虽然是便衣之身,但举止优雅,步履投足间透着华贵之气,二目放光,眉宇间有藏龙卧虎之威,这一切岂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不用说侯爷在府中身着便衣小人能够一眼看出,就是侯爷布衣微行在市井中我也能认出相爷不是等闲之人。”吕不韦被李斯吹捧得哈哈大笑,“何以见得?孤身上又没长三头六臂,脸上也没有写字,你如何能在市井中认出孤非等闲之辈呢?”“侯爷走在市井中,犹如珠玉埋在粪土,仍然不失为珠玉一样,决不会变成粪土的,处处显露出自身不同一般的特性,和氏璧不是裹在陨石中吗?却是价值连城的宝玉。相爷就是人中的和氏璧呀,明眼人自然能看出相爷与常人的不同之处。那些卑贱龌龊之人,纵然穿上华贵的衣衫也掩盖不了浑身的奴才之相。”
  吕不韦上下打量一下李斯,“如此说来,你精通相面之术?”李斯连忙拱手答道:“精通二字学生实在不敢当,随家师攻读多年,闲谈之余偶尔听先生讲解一二,我也就记在心中了。”“不知李学士曾拜在哪位高人门下求学?”
  “家师荀卿,我就是听从家师的指教,才从楚国兰陵来此拜见丞相的。家师同我议论天下之事,品评天下德才兼备之人时,家师曾推丞相,认为丞相的威名正如日中升,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这四公子虽然名声远扬,但和丞相比起来实在不足以挂齿。”
  李斯一时还摸不清吕不韦的脾气,又怕拍马拍痛了反遭马踢,随即又委婉地说道:“不过,先生说丞相的威望如此之高,功劳如此之大,而名声却没有四公子之响,并不是丞相的名气不大,而是丞相求真务实,不图虚名罢了,倘若要想在诸侯间传名扬声实在是举手投足之劳。”吕不韦一听李斯是荀卿的学生,马上刮目相看。
  “哦,无怪乎李学士如此侃侃而谈,对诸侯之事如此了解甚多,原来家师是当今儒学大师荀卿。不韦虽然才学疏浅,但对儒家之学特别垂青,尤其是荀先生的学问更是佩服,早年也有投到他门下求学攻读的想法,无奈忙于生计而错失求学拜读的大好时光,现在想来十分后悔,如今再想多读点书却没有机会了,精力也大不如前,特别是政务繁多,哪里有心思读书呀!不过,贵师傅的许多文章我还是读过的。比如他所写的《劝学》、《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还有《致士》、《议兵》等等,见解独到,议论精当,实在是安邦治国的灵丹妙药啊!我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益,受惠无穷。”
  李斯一听吕不韦对他老师这样推崇,心中有了底,看来自己推出先生的大名这步棋走对了,于是又说道:“家师近日又写出一篇关于如何建立强大国家无敌于天下的文章,东方几个国家的国君读后都奉为治国宝典,不知丞相是否读过?”李斯说着,捧上一卷竹简,吕不韦接在手中翻了翻,心不在焉地说:“荀先生的文章字字是珠玑,句句是良言,让孤慢慢品读罢。”吕不韦随手把竹简丢在旁边,又问道:“刚才听李学士讲荀先生曾和足下谈论过孤,似乎对孤的名声不够远扬十分遗憾,不知荀先生是否提出什么好的建议?”李斯见时机成熟,谄媚一笑,说道:“先生只是提出这个问题并没有给出答案,这是家师教书的方法,提出问题让学生们思考并给出解答。先生提出问题后,晚生曾对先生所提的这个问题十分感兴趣,认真思考多日,并专门做了一篇文章呢。先生看后颇为满意,是否可行就不得而知了。”吕不韦来了兴趣,“李学士,不妨把你的见解说说,让孤听一听是否有可取之处?倘若李学士的见解良好,能使孤的名声在诸侯间进一步传播远扬,孤一定重赏李学士,授之高官厚禄,让你荣宗耀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