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宋时归 >

第358章

宋时归-第358章

小说: 宋时归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日也是一般,眼前这个小小坞壁,已经反复扑击了几天十几次,董大郎一直辛苦的混在战场里面。在心里他不知道多少次的冷笑了,要是他董大郎出手指挥,早就拿下来了
听到那名手下来回禀其他两处自家人马在战场上的情况。董大郎笑着拍拍他肩膀:“做得好到时候还要辛苦你回去传令于齐四和博勒尔,俺们不必会合现在目标越小,越是好处俺信得过他们本事,怎么也能将弟兄们保全好大家辛辛苦苦南下求活,俺绝不会辜负大家,总要给大家带一条出路”
厮杀声中,他指着周遭那些仿佛没有面孔的乱军流民,指着坞壁内外层层叠叠的尸首:“俺们都已经是无家之人,连女真都容不下俺们了天下之大,无处可去,俺们命运,也和那些死在这里的人一般,连个记挂的人都没有俺董大郎向诸位担保,这就是俺们最后一个机会,只要抓住了,也许俺们就能翻身到时候,只会让女真高看俺们一眼,重回女真,总让大家有一场功名富贵”
那前来传讯的汉子也红了眼睛,拍着胸脯大声道:“大郎,俺们都是这贼老天丢下的人物,这条命轻贱得很,要不就填了沟壑,要不就跟你博出一个富贵入娘的,这几百条烂命,赌上了又算什么?俺们就等你的号令行事”
回完话之后,他就挤出了人群,在纷乱的人潮当中转眼就不见了。厮杀声音仍然震天一般的传来,前面陡然又爆发出一阵呼喊:“败了,败了,灌不进去,退兵,退兵”
败退时候的呼啸惨叫,比刚才又更响上三分。退下来的人潮,冲得这圈人顿时就摇摇欲坠
董大郎扯开嗓门,声嘶力竭的下令:“都朝后退,都朝后退不要抢在最前头,拼死稳住,大家一定不要散了这般世道,只有俺们互相照应住,才能保一条活命”
听到他的号令,这群人组成的人圈艰难缓慢的在人潮当中转了方向,稳住脚步缓缓朝后退去。抢在前面的被督阵人马砍了脑袋,砍了几十个也再约束不得,也只有让开,让败退乱军溃堤一般的退了下来。董大郎他们这群人就夹杂在中间,只是踩上了几个。等退到后方,才听见一片哀嚎遍野。
董大郎喘着粗气指挥众人坐了下来,藏在这漫山遍野的乱军当中。心里面转念:“萧言啊萧言,你要用这支复辽军有所为的话,总不会僵在这里就罢了罢?耶律大石甄六臣之辈也该放出来上前鼓舞军心,调度指挥了…………俺们总有碰面的时候”
他低低叫过两名心腹,吩咐传令:“俺们人马再分处几支,去投各方渠帅,不管哪方有了动静,立刻回报于俺…………速去俺们藏头露尾的日子,不会太久了”
~~~~~~~~~~~~~~~~~~~~~~~~~~~~~~~~~~~~~~~~~~~~~~~~~~~~~~~~~~~~~
“渠帅九方,所领军马多者三万,少者亦一万有奇,但凡老弱妇孺,俱裹挟其中,事起之后,举复辽军旗号者,为数不下二十万…………”
萧言放下手中传递而来的军报,揉了揉自己的肩膀。他所坐镇的复辽军老营,缓慢的也向前推进了一些,向南移动了不足百里的距离。现在扎在一个依山临河之处,前面所谓复辽军的军情,在各方监军人马的传递下,巨细无遗的都回报了他这里。
声势如此之大,却没有什么好吓人的。二十多万人,老弱妇孺只怕就有近半,这是完全不中用的。其他十余万人,有兵刃的最多三四万,能披甲的有一两千就了不起了。又无辎重,更无约束,而且还有他派出的监军骑士牵制,让那些渠帅不得停顿下来慢慢整顿发展自家基本实力,只是不断的被驱而向前。根据各方回报,那些渠帅们,每人手里能拉出两三百可以勉强与大宋正规军一战的基本武力就算不错了。只要看那些派出的监军骑士,每方多者三四十,少者不过二十许,虽然有耶律大石这张虎皮撑腰,但仍然能将各处渠帅压制得死死的,就可知道他们实际战力到底如何了
这般力量,虽然经自己发动之后声势浩大若此,可是萧言只要愿意,麾下五千精骑,可以轻易将其一鼓扫平
可是这二十余万人,几乎就是幽燕边地百姓,加上来逃难的难民,至少占其中大半了罢?辽人户口统计,向来是一本糊涂账,不过南京一道,是辽人境内人烟最为稠密的地方。六七十万户,二三百万口怎么样也是有的。这几年燕地虽然叠经兵火,但是从辽东等地逃难而来的难民不断涌入,不仅填平了损耗,而且还增加了不少人口。在真实历史上,郭药师割据残破南京一道,养兵就号称三十万。可见幽燕之地人口繁密程度。
这二十余万人,对于幽燕之地,不过十分之一的人口,而且到时候伤损了不起一半已经顶天了。而且就算没有自己,女真在侧,宋军据燕,将来双方攻杀据守,伤损还是同样巨大,更不用说,这些人的骨干,是不肯降顺的辽人余孽,是大宋的仇寇
说服自己的道理,萧言可以想出来更多,而且这都是实实在在的。四年之后,女真南下,如果如真实历史一般,大宋子民的损折更要十倍几十倍与此。无论从传承渊源,还是血统来说,这才是自己真正的神明祖先,家国之民
自己无论如何,要有足够力量,立在那时战场之上,卫护他们,拯救他们。哪怕在这燕地,牺牲更多的人也在所不惜
可是,到底还要牺牲多少?这样就叫做不负平生?
越是在心里这样反问自己,萧言越是痛恨自己的矫情。明明都在毫不手软的牺牲他们以全自己权位了,还这么假惺惺的做什么?
他**的,不想了,谁让自己穿越而来的,是这样一个末世老子不想死,就只有别人死
并不例外的,萧言又在心里骂了自己一句。继续看着手中军报,他所在的帐幕当中,一灯如豆,帐外张显和貂帽都亲卫按剑巡视的剪影,就映照在帐幕之上。
~~~~~~~~~~~~~~~~~~~~~~~~~~~~~~~~~~~~~~~~~~~~~~~~~
复辽军前期初张的势头,现在已经渐渐显出了一些颓势。没有整顿消化的时间,绕开檀州而直奔燕京,道路长了不少,有没有一个稳固的基地提供支撑,补给物资。这前期凶猛的浪头,在离燕京还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就显得有些有气无力了。
看来不让耶律大石等人出马,不亲自插手其间指挥这一场乱事,是达不到围住燕京,震动汴梁的地步了…………
从一开始,萧言的目标就是直指燕京,只有如此,才能让大宋大震大宋以文驭武的制度实在太严密,王黼童贯连同大宋文臣士大夫这个对手实在太强。自己一个南归降人,做了他们的对手,不行到绝处,他们是绝不会后退一步的他们也知道,这万难的一步后退下来,自己和西军结合在一起的武臣团体,就轻易难制了,就初步成为一个以武力起家的利益共同体,虽然还显得弱小,但是也已经自成一系,有相当自保的能力再和在台下的老公相一系结合起来,那朝局到底会演变成什么模样,那就难说得很了…………
不围燕京,让燕地有再度沦亡,大宋最后的精兵强将可能跟着一朝覆灭的危险。那些对手,绝不会后退这一步
耶律大石实在太过危险,自己算是孤军身处险地,要是将耶律大石放在乱军大队当中,自己挟持着他们想让这场战事如意进行,其间风险顿时就升高了不知道多少倍。自己一直指望不必冒这般风险,卷起的浪头可以顺利的越过障碍,围住燕京城。现在看来,有点太过于想当然了啊…………
而且还有一点可虑,当耶律大石真正抵达燕京城下,乱军围定数重。西军上下,是不是还真能如前约定按兵不动,等着汴梁对手被迫让步之后,才有所动作?要是他们提前行动,扫平了这个逼在眼前的大敌,失却了要挟朝廷的最大筹码,那就真的大事去矣
既然已经走到了这个地步,也只有选择相信老种。这个老狐狸,厉害看得准,绝不会轻易动摇,让付出一切,前功尽弃
萧言抛开一切乱七八糟的思绪,咬牙切齿,狠狠的一拍几案。啪的一声响亮,一直传到了帐幕外面去
帐幕帘子一下掀开,张显大步走了进来,疑惑的问道:“宣赞,出什么事情了?”
萧言摆摆手:“没什么…………大石林牙与甄六臣如何?”
张显回得很快,显然这两人被监视的情况,也是他最为沉重的责任:“现在是汤四哥轮值,四哥谨慎,绝不会出岔子。再有半个时辰,俺还要巡视一遍,老营里面抽了三百多人马出去,现在腹心不过五百余人,再怎么谨慎也只嫌不够…………宣赞,要不要再抽调一些人马过来?”
萧言摇摇头,神色有点疲倦:“现在的人马,我都嫌多了,此是何等机密事?就怕走漏了风声,现在这些人马,已经是我最信得过的了,再抽其他人过来,风险太大…………张显,你的貂帽都这次责任重大,我对你有厚望。”
张显郑重点头行礼:“我再去巡视一下营寨,关防更加严密一些。宣赞,只要在营中,俺还有八分把握,再细密一些,怎么样也要这八分变成十分”
萧言苦笑摇头:“哪里在这营寨里面还呆得住啊…………明日拔营,兵分三路。汤怀监视着甄六臣一路,余江自己一路,我和你看着大石林牙一路,分赴这复辽军各处,鼓起这帮家伙士气,加强约束指挥,过了眼前关卡,早些兵进燕京城下”
张显一惊,马上就要劝谏:“宣赞…………”
萧言只是摆手:“不必说了,男儿大丈夫行事,哪有一点风险不冒的?前面那么多次,我们也不是闯过来了?这次也只会一般这贼老天,还没有到收了老子的时候”
什么时候萧言自称老子,那基本就是下定决心了。再劝也没有用。张显只有躬身领命,准备下去再和汤怀细密商量一番,怎么确保耶律大石和甄六臣始终在监视当中,也同样要确保萧言在这险地当中的安全。
张显正准备退下传令,萧言却又叫住了他。自己在那里沉吟一下,自嘲的一笑,仿佛在嘲笑自己的矫情一般:“…………告诉汤怀和余江,这些复辽军,切实掌握住了。除了沿途必须要攻破那些拦路坞壁堡寨,其他的,尽量少死些人吧。反正到时候,我也是对耶律大石来个擒贼擒王,这么大一支复辽军,也不过一下就能让他们崩溃。能少死一个,就少死一个罢…………虽然我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大宋异日不如今日燕地一般,可总他**的觉得…………”
他最后笑意有点发苦,摆摆手让张显退下:“…………这话从我嘴里说出来,当真矫情得很。老子自己都听不下去了…………他们听与不听,随便他们。”
张显默然不语,只是行了一礼,就悄悄退了下去。而萧言就在帐中枯坐不动,脸上神色变幻,推算着自己行事的每一个步骤,不知道坐了多久,他喃喃自语出声:“…………会有什么变故?但愿没有什么变故…………就算要有,老子也只有接着”
'。zlsy。'
正文 第二卷 汴梁误 第十八章 剧本中的变故(三)
燕京克复,对于汴梁城中百姓而言,是一个绝好的谈资。大宋立国以来,恢复燕云,就是多少代官家的志向。可惜太祖中道崩殂,太宗伐燕连场大败,到了真宗皇帝倒好,不仅伐燕无分,还让辽人深入了河北,打到了离汴梁不远处,逼迫得官家不得不亲征,在澶州算是勉强当住了辽人兵锋,签下了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