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康熙大帝 >

第84章

康熙大帝-第84章

小说: 康熙大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的。范大人家住在玉皇庙那边,偏僻得很。听说当地的猎户们前几日在西山掏了一窝子虎崽儿。母老虎发了疯,白日黑夜下山找事。不想就窜到范大人家花园里,咬死范大人家一匹马,叫家丁们围住打死了。

“他就为这个不高兴吗?”康熙的脸色有点不高兴了。小毛子却没发现,还接着往下说:“后来,范老太太请水月和尚算了一卦,那和尚只说了一句话:山中大虫任打,门内大虫休惹——范大人回来,必是知道了这事儿,才不高兴的。”

“什么叫‘门内大虫’?”皇后问道。

“听说福建叫‘闽’,这闽字是门内一个虫子,可不是个门内大虫——范大人又正是去福建当差……”

话没说完,康熙猛地一转身,“啪”地一声照着个毛子的脸打了一巴掌!把小毛子打了一个趔趄,踉跄后退几步,噗通一声双膝跪倒,连连磕头。皇后和周围的太监宫女们都正听得津津有味,忽然看到康熙发怒,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脸色发白。

“混账东西!哪里学来的这些贱话?”

“是,奴才混账王八!”小毛子半边脸己涨得通红,浑身颤抖着,“奴才犯贱。不过奴才说的是实话!”

康熙冷笑一声说道:“范承谟前来陛辞,恋恩不舍,面带愁容。朕不过与皇后随便说说,你就说了这么一大套!你这叫内监议政,诬蔑大臣知道吗?范大人人还没上路,你这奴才就敢诽谤他,嗯?”

“奴才不敢说范大人的坏话。实实在在是水月和尚说的话呀!”

康熙气得两手都是抖的,对皇后说:“你听听,这是什么规矩!朕与皇后说话,你为什么要来插嘴,来人!拖出去,抽他一百鞭子,看他还敢再顶嘴!”

康熙见侍卫们站着不动,更生气,“还愣着干什么?拖出去!”

这下,侍卫在门口的太监们再不敢怠慢,将泪眼汪汪的小毛子架起就走。小毛子满脸委屈地看一眼挨着皇后站着的张万强。张万强不觉心里一软,便躬身笑道:“万岁,奴才前去掌刑可好?”

“不用你去——打量朕不知道你们太监们的那些个把戏?太祖太宗早就订下家法,朕和皇后的事情多,没顾着治理,你们便上头上脸地越来越加放肆了!再这么下去如何了得,——传旨给慎刑司,把太祖皇帝关于“内监宫嫔人等干与朝政者斩’的诏旨做成牌子,竖在各宫廊下!”众人才知道康熙今日是拿个小毛子作法的,一个个心惊胆战。

这时外头已经动刑,鞭响声人嚎声都传了进来。小毛子一边叫疼,一边号啕大哭,夹着求救声:“主子爷,主子娘娘啊——哎哟,奴才再不敢了!哎哟!”

皇后听着不忍心,一边给康熙添菜,一边陪笑道:“万岁爷说的是,教训得也对。不过这小毛子素来当差勤谨,念这点情份,教训几鞭子便算了。再说,今儿个不大不小的也是个节气,皇上气着了倒值得多了。”

“那好吧,瞧着你的面子上减他三十鞭!叫他从养心殿回御茶房侍候——张万强,你可瞧见了?这就是样子,叫太监们一个个地都仔细了。妄议朝政,泄露宫廷机密的,朕要像对小毛子这样处置!决不轻饶。说完站起身来,也不和皇后打招呼,抬脚去了。

当夜二更天,康熙批完奏折回到养心殿,张万强默默为康熙卸了朝珠,除了袍褂,伏侍他半躺在炕上,小心翼翼躬身欲退时,康熙却叫住了他:

“张万强,你听说过‘伴君如伴虎’这句话么?”

见康熙话语不善,张万强以为又要寻自己的事,慌乱地不知怎么好,说话也结巴了:“哪里,哪里,不不,小毛子是自己不长进,惹万岁爷生气,没打死他就是主子的恩典了。”

康熙看看左右没人,忽然开心地笑起来:“哈,张万强,你就吓成这样了?朕是龙,不是虎!”

“万岁爷的意思是……?”

“朕的意思是,你弄点金疮药,悄悄给小毛子送去。看他能不能来,要是能来呢,带他来见朕。不过不要叫别人瞧见。”

张万强惊讶得张大了嘴,过了好大一会才试探着说:“万岁圣明,今儿个打得狠了,小毛子来怕是不能来。就是能来,别处好瞒,养心殿的人怎么也瞒不了!”

“唔,你说得对。那么,你带朕去一趟吧!”

“啊?”张万强又吃一惊,看着康熙满脸正色,不像说笑话,忙又说声:“扎——”。

康熙站起身来走出殿门,大声说道:“张万强,朕心里烦,带着朕在大内里随便走走!”

此时,三更刚至,半个月亮悬在中空,在疾飞的暗云中颤抖着时隐时现,禁城也是一片沉寂。

转过几个黑黑的巷道,远远见一排低矮房子,也听到了小毛子时断时续的呻吟声。康熙停住了脚,问张万强:“这里不会有外人吧?”

“回主子,他今日刚挨的打,谁肯沾惹他呢?万岁放心!”说着便上前轻叩窗棂,低声叫道:“小毛子,小毛子,小毛子!”

小毛子挨了七十皮鞭,背上被打得皮开肉绽。他是红极一时的人,如今挨了打趁愿的多,心疼的少。今日这场飞来的横祸,把他的面子一扫而尽,身上疼痛又不敢埋怨,只好一步一瘸回到御茶房自己原来的住处,听见外头叫他,两只胳膊支起来,抬头问道:“是张公公么?门没上闩,一推就开。您自个请进来吧——哎哟!”

康熙听里头没人,示意张万强在外头望风,自己拿了金疮药,轻轻把门推开。孤灯之下,小毛子侧身闭目半趴在床上,眼睛红肿,脸色焦黄。小毛子眼也不睁,用手拍拍床沿道:“公公请坐。您要嫌脏,那边还有张凳子。哎,这儿哪里比得上养心殿——啊,皇上!”他一下子瞪大了眼,僵在床上不动了。

()

第二卷 惊风密雨 21 苦肉计周瑜打黄盖 回马枪道姑救帝师

康熙夜访御茶房,探视挨了打的小毛子。小毛子一见皇上亲临,又惊又喜,又委屈,又惭愧,愣在床上不知说什么好了。

“是朕来瞧你。别动,你就躺着,打疼了吧?”

小毛子眼里放出光来。他是何等机灵的人,见康熙亲自来探视,心知今天挨的这顿打,其中必有缘故,就是疼也不能嚷疼!便咬着牙坐了起来:“不要紧,我知道万岁爷心里待我好,教训我也是为我好。主子这么恩典,小毛子死了也是情愿的!”

“朕有件要差要交给你,不这样不成。你挨了打,却没有怨言,可算得上忠臣!”

小毛子不由得一阵激动:“奴才知道了,这是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嘛。可是主子先告诉奴才一声儿,奴才心里不也好过些?”

“嗯,你很聪明。不打黄盖,曹操能信他?这件事三个月前朕就想办,又怕太急,引人疑心,才拖到今天而且不能先告诉你——你要心里好过,戏就演不像了。小毛子一想:嗯,必定为牛街那事:啊——主子爷,奴才知道了,您想让奴才找出泄露机密的人。其实,奴才心里亮着哪,一定是王镇邦、黄四村他们!”

“单为他们几个,朕岂肯叫你受这样的罪?他们顶多算个蒋干!朕有意让你投奔他们,抓出那个曹操来,这个差使你干么?”

“主子相信我、差遣我。奴才死了也干!”

“好!小毛子,朕知道你哥不成材,你又是个太监,很是可怜。不过,你只管办好这个差,别的事不用操心。你妈那边,朕指派人常常接济着点。事成之后,从你侄儿里头挑一个过继给你,你妈呢,朕再赏她个诰命。”

小毛子最孝敬母亲,当初就是因为给母亲看病没钱,才净身为奴的。听康熙肯施这样大恩,在床上连连叩头,他想不出什么好词儿谢恩,“呜”地一声哭了,伤肝动肠,十分凄惶。廉熙正待抚慰,张万强从外头一步跨进屋来,急掩了门道:

“万岁爷,有人来了!”小毛子一惊,随即哭声更高,一边哭,一边用手抓挠被子又扑又打,还用头拱枕头。哭声中夹带着小声窃语:“万岁,钥匙就在板凳上……呜——可别弄出了声儿……”张万强不等他说完,一把扯了康熙,钻进漆黑的茶具库里。

来人正是阿三和黄四村。他们俩,一个提了盏灯笼,一个揣了包棒疮药进来。见小毛子趴在床上哭得浑身是汗,黄四村便凑到床沿上劝慰:“哎!也难怪你伤心呐。今儿后晌我去瞧你妈,可怜她还不知道,想着明儿你生日让你回去过呢?”

一提到母亲,更触动了小毛子的疼处,本来假嚎变成了真哭:“四哥、三哥,别人见我遭了事,躲还躲不及呢,你们倒来瞧我——这人的交情是怎么说的呢?阿三笑得两眼挤成了缝:“兄弟,这叫乱世见忠臣,板荡识英雄!小毛子,自打那回以来,哥哥仔细瞧你,真是个有良心的,要不我才不理你呢!”

“我知道,二位哥哥待我好,小毛子不死。总要报答你们的。”

“哎,这话兄弟可说远了。身子骨要紧,你放心养伤吧。不要哭,你妈那里,我们俩,还有王镇邦,都会去照顾的。”

“谢谢二位哥哥,你快去吧,万一有人撞见不大好。”

“对对对,兄弟你歇着吧。”

黄四村他们走后,张万强先出来,到外边看了看,四周已无人迹,这才转回身来,对康熙说:“主子爷,该起驾了。”

“嗯,小毛子,你的事儿,朕心中有数。什么时候派你的差,朕会让张万强告诉你的。”

“皇上慢走。奴才在这儿跪送主子了。”

康熙没有再说话,随着张万强走出御茶房,消失在黑夜中。

伍次友被扣在衮州府衙的书房里,已经半年了。郑春友每天好酒好菜,殷勤招待,处处都陪着小心。但伍次友却早就看透了他这个人,一身而事三主,阴险狡诈,是个斯文败类,奸佞小人。所以,不管郑春友在他面前如何低眉顺眼,阿谀献媚,伍次友却连一句话都不愿和他多说。

皇甫保柱早已领教了伍次友的厉害。他知道,对付这样的人,武力不行,欺骗更不行,只能待之以诚,只能软化。所以,便绝口不再提去云南的事,陪着伍次友吃酒下棋,讲书论道。却不料,几个月下来,伍次友没被软化,他倒让伍次友给化过去了。

皇甫保柱追随吴三桂已近二十年,以自己一身武艺和打虎救驾的功劳,当了他的贴身侍卫。吴三桂手头本来就大方,又有心收买皇甫保柱,所以每逢赏赐,都是头一份,一赏便是上千两银子。而且,出个小差小错的,吴三桂不但不抱怨,甚至连一句重话都没有说过,还让自己侄子都尊他为“小叔。”保柱深感吴三桂的知遇之恩,在替吴三桂办差时,从来没有打过半点折扣,也从未怀疑过吴三桂的用心是否正当。

可是,自从接触了伍次友,皇甫保柱的心里,却总处在忐忑不安之中。眼前,这个被他抓获的俘虏,一身正气,满腹文章。他的襟怀是那样地坦荡,他的眼光,又是那么锐利。远在五华山的吴三桂,出没不定的朱三太子,他们想些什么,干些什么,为的是什么,似乎都被伍次友一眼看穿。不知不觉之中,皇甫保柱与伍次友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看押的人心虚气短,坐立不宁;被押之人,却是谈笑风生,镇定自若。皇甫保柱不能忘怀吴三桂的恩情,可也不能不赞同伍次友的看法。冰炭同炉,水火交攻,皇甫保柱无所适从了。

就在这时,云南的吴三桂和北京的吴应熊先后写了信来,催促皇甫保柱和郑春友。两封信,一个意思;都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