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第22章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第22章

小说: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隐蔽企图,他“纵酒纳赂以自晦”来迷惑隋炀帝,这些都说明他极富政治和军事才能。
  晋阳起兵的决策也是他最后决定并付诸实施的。在有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时机成熟之后,他以“通突厥”的罪名将反对起兵的副留守王威、高君雅(二人实际上是隋炀帝安插在李渊身边的耳目)斩首,从而正式起兵反隋。
  李渊起兵的战略是:因势借力,发展自己,先取关中,号令天下,进而统一全国。
  所谓“因势”,就是借助天下大乱之势。
  所谓“借力”,是借突厥、李密等外部势力为己所用——当时突厥的力量相当强大,“中国人归之者甚众”;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是当时实力最强的起义军。为了把将成为后顾之忧的突厥转化为可以借用的力量,他卑辞厚礼以结交之;对李密,他极尽谦恭吹捧之能事,使李密得意忘形,从而心甘情愿地为李渊充当“拒东都之兵,守成皋之厄”的挡箭牌角色,李渊得以乘虚入关,夺取长安。
  入长安后,他推戴代王杨侑为帝,倡言“废昏立明”,扛着拥隋的旗号,欲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故事,达到代隋之目的,将“弑逆”的罪名留给他人,而把自己竭力塑造成“应天顺人”的新主形象,比当时争相过早称帝的群雄明显高出一筹。
  李渊入据长安后,曾“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用政治招抚手段达到了不战而胜、拓土徕民的目的。在此后征服群雄、一统天下的过程中,他也多采用军事进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手段。
  当时关东的李密和字文化及、王世充等杀得难解难分,李渊便对他们采取坐观虎斗、以敌制敌的策略,专力对付西北群雄。在西北战场,他采取各个歼灭、先急后缓的战略,派李世民先消灭对长安威胁较大的薛仁杲;在刘武周南犯时,又“悉发关中兵”,派李世民击灭之。在解除了西北的后顾之忧后,李渊才派李世民东出攻打王世充,夺占洛阳。
  为平定南方的萧铣,李渊早在武德二年(619年)就派李靖入蜀协助赵郡王李孝恭做水战准备,因准备充分,用人得当,指挥得法,此役亦迅速告捷。而后李渊又平定了刘黑闼和辅公祏,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李渊在战略上运筹周密,决策正确,用得其人,是取得这些作战胜利、从而统一全国的首要条件。另外,李渊善于听取大家的意见,集众人之智为智,合众人之长为长,从而作出正确决策。如在南下攻霍邑途中,传来突厥联合刘武周进犯太原的消息,他召集众将商议对策,然后择善而从,决定继续南下。大军受阻河东,众将或言先克河东,然后西进;或言避开河东,直取长安。李渊吸取了两种意见的合理部分,留部分军队围河东,自引军西趋长安,后来的情况证明此乃极为明智之举。
  李渊是唐朝开国创业的军事统帅,沉谋多算,善于决断,是个既富远见,又善施行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旧史书把大唐创业之功多归于李世民,将李渊描写成一位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第50章 一代明主唐太宗的糊涂事
  唐太宗李世民堪称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主,他开科举,行均田,设租庸调制;重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名相直臣;北平突厥,南定六诏,东交渤海,西结吐蕃,一统天下;对外则加强和东瀛(今日本)、天竺(今印度)和大食(今阿拉伯地区)等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长安成为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终于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毛主席在《沁园春》一词中将他与秦始皇、汉武帝、宋太祖、成吉思汗并举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
  但是,当唐太宗进入晚年时却逐渐骄傲自满起来,不再虚心纳谏,做出了不少糊涂愚蠢的事情。他在过了多年安逸享乐的生活后,渐渐地趋向了奢侈腐化。为了更好地享受,他修复了隋炀帝在洛阳建的豪华宫室,还把已故大臣武士镬的十四岁的女儿选为才人,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媚”,这就是后来的武则天。在他做皇帝的最后几年,更是一反常态,既迷信占卜,又痴迷丹药,结果在五十二岁时由于用药过度不幸驾崩。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白星多次在白昼出现于天空之上,这本来是宇宙间天体运行的自然现象,而太史却占卜说,这应在“女主昌盛”,李世民又听说民间流传的《秘记》上说:“唐三世以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这可让他这个皇帝睡不着觉了。他的李家王朝怎能让“武王”取代呢?于是,他要想尽一切办法找到这个“武王”,把他扼杀在摇篮里。
  有个叫李君羡的左武卫将军不幸成了倒霉鬼。他的官衔、爵号、籍贯和职务里,一连串占了四个“武”字——“左武卫将军”里占了一个,“武连县公”占了一个,他又是“武安县”人,是宫城北门“玄武门”的守将,太史的占卜正好应在他的身上,巧得不能再巧了。偏偏他的父母在小时侯给他起了个小女孩的名字,叫做“五娘子”,是盼他易于养活。可是,“五”与“武”同音,正好牵连到女主之忌里去。李世民迷信占卜简直丧失了理智,不由分说,先把李君羡贬到华州(今陕西华县)任刺史,后来仍不放心,又借故将其杀死。
  李君羡到死也不明白自己犯了什么罪,成了李世民迷信的牺牲品。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李世民得了中风的疾病,瘫痪在床上。经御医诊治,半年后病体稍愈,可以三天上一次朝了。如继续边治边养,说不定会逐渐康复的。可是,此时的他却迷恋上了方士们炼制的金石丹药,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他先是服食了国内方士炼出的丹药,并不见效,便以为国内方士们的道术浅,随即派人四处访求国外高人。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大臣王玄策在对外作战中俘获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罗迩娑婆。王玄策为了迎合皇上乞求长生不老的心理,就把这个外国来的和尚献给了李世民。这个印度和尚吹嘘自己有二百岁高龄,专门研究长生不老之术,并信誓旦旦地说,吃了他炼的丹药,一定能长生不老,甚至可以在大白天飞升到天宫里去成为仙人。
  那罗迩娑婆的一番鬼话还真就打动了李世民,遂给这个印度和尚安排了豪华的馆驿,每餐都是丰盛的美食,天天有一大群下人侍奉着,生活不亚于帝王。这家伙见李世民对自己深信不疑,就煞有介事地开出一大串稀奇古怪的药名来,李世民便号令天下,按此方采集奇药异石,不论任何代价,不惜一切牺牲,只要能采办到印度和尚药方中的药,哪怕刀山火海也得取来。
  一年之后,药配制好了,李世民非常高兴,毫不迟疑地将药全吃了下去,结果七窍流血中毒暴亡。这时他才五十二岁。
  李世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长生药”毒死的皇帝,他没有做到慎终如始,竟这样荒唐可悲地过早离开了人间,更可悲的是,他的后代子孙中还有好几个皇帝也死于服用丹药,步了他的后尘。
  第51章 透过唐诗看就业
  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了全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那么,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王朝,知识分子是如何看待就业,又是怎样找工作的呢?我们不妨透过唐诗来一探究竟。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在《从军行》中曾这样写道: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军营生活的向往,从军报国的热情与抱负洋溢字里行间,呼之欲出。但写诗归写诗,杨炯实际上并没有当过兵,他九岁时通过考试获得了“神童”的荣誉称号,上元三年(公元676年)二十六岁时科举及第,当上了校书郎,在国家图书馆工作,这应该是一份不少大学生们都非常羡慕的工作吧!
  稍晚于杨炯的陈子昂登上幽州黄金台时发出了深沉的浩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怀才不遇知音难觅之情令人感同身受。其实,早在他初到长安时就曾经有这种体会,为了吸引人的眼球,从而实现在政府部门就业的愿望,他于闹市之上买下了一架古琴,并邀请大家翌日到一著名酒楼听琴。第二天,陈子昂当众宣布自己的诗文比古琴更有价值,随即摔琴于地,将诗文分送给现场人士,于是,陈子昂一夜之间名满京华,不久就顺利通过科举考试当上了公务员。
  唐代诗人中像杨炯、陈子昂一样凭借科举走上仕途的不在少数,如王维、韩愈、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杜牧等。他们的金榜题名固然是靠了自己的真才实学,但VIP(重要人物也)们的推荐也功不可没,玉真公主(唐玄宗的妹妹)是王维的伯乐,作为前辈的诗人顾况则推荐过白居易。
  李白与杜甫虽然都是大诗人,但却都不是科举考试的宠儿。李白是个传统教育的叛逆者,他不屑于参加科考,而想凭借诗名进入中央政府。经过达官贵人的推荐,他终于实现了梦想,成了唐玄宗身边的一个近臣,可当他发现自己只是个供皇帝消遣娱乐的高级小丑时,就“仰天大笑出门去”,“明朝散发弄扁舟”了。杜甫参加科考时,正值奸相李林甫掌权。为了维持既得利益,打击新进人才,李林甫做得很绝,一连几届一个也不录取,并且骗唐玄宗说天下的人才都已被吸收到政府机构中来了。杜甫同志郁闷得不行,只得再想别的出路。为了就业,他接连给皇上献上了三大礼赋,最终感动了唐玄宗,赏给杜甫一个九品芝麻官。
  唐代诗人中有一类人根本不需要就业,因为他们从小就进入寺院出家为僧了,如初唐的寒山、盛唐的王梵志、中唐的皎然和无本、晚唐的齐己和贯休等。无本就是后来的贾岛,他在长安道上骑驴推敲“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时,碰巧撞上了大作家兼大官员的韩愈的车驾,二人不撞不相识,成了莫逆之交。韩愈帮助贾岛还了俗,但就业却成了难题,因为屡试不第,贾岛只得靠给人写写字(他的书法不错)、当当家教谋生,不幸中的万幸是,到了六十岁时他终于当上了九品的主簿,好在唐朝没有严格的退休制度,否则贾岛倒霉到家了!
  中唐著名诗人元稹的初恋就发生在一个寺院里,那是山西蒲州的普救寺,初恋女友就是《西厢记》中莺莺的原型。但元大帅哥是个始乱终弃的人,为了功名利禄,他抛弃了“莺莺”,娶了首都一把手韦夏卿的女儿韦蕙从,依靠自己的才学和裙带关系进入了中央政府。
  比杨炯晚了一百多年的“诗鬼”李贺也曾经发出过和前人相似的感慨:“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身体羸弱的李贺当然也没有实现投笔从戎、收复失地的远大抱负,而且他的就业之路远比杨炯坎坷得多。李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但他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可是,他进京赴试时却未能顺利进入考场,因为他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亲名晋肃,他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李贺遭谗落第,愁苦郁闷,后来虽然做了奉礼郎(也是个九品官),可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