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大明王朝1566 >

第54章

大明王朝1566-第54章

小说: 大明王朝1566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因为这样做他才是自寻死路!”谭纶望着他,“他看出了上面有裕王反对,下面有你们抵制,知道要兼并百姓的田地已不可能,这才自己拿钱替皇上买面子买人心,以为这样做了就能自保。可他忘记了一条最要命的古训,历年来国库亏空,要么打百姓的主意,要么打商人的主意。现在百姓保住了,他焉能自保!”
  海瑞:“总得有个罪名吧?”
  谭纶:“罪名还不容易。就拿他私自打着织造局的招牌买粮赈灾,朝廷就能给他安上一条‘商人乱政’的罪名!”
  海瑞有些震撼了:“士农工商都是朝廷的子民,朝廷挥霍无度,官场贪墨横行,到这个时候用这些手段。,立国如此不正,大明朝再不整治,亡国无日!”
  “整治是以后的事!”谭纶立刻止住了他,“这一次你能保住几十万灾民,又打乱了严党的阵脚,已经是石破天惊了。有句话你不爱听我还得说。接下来朝廷有任何举动你都千万不要再去插言。严党一倒台,朝廷必定会重用你。为了谋国,你也得学会谋身。”
  话说到这个份上,海瑞也着实有些感动了:“兵者凶也。你这一次去更要多保重。”
  见他接受了自己的劝告,谭纶也甚是欣慰:“前方打仗就怕后方不稳。淳安是重灾县,你稳住了淳安就是稳住了半个浙江。你海刚峰稳住了,我谭子理就不怕。半月内让百姓把桑苗都插下去,产了生丝全卖给织造局。既要为百姓谋利,也要对上面有个交代。我向上面也好替你说话。”说完深深地望着海瑞。
  海瑞沉默了少顷,终于重重地点了点头。
  “老夫人这一次我就不能拜见了。你代我磕个头吧。我走了!”说着便向门口走去。
  海瑞抢着走到了他的前面,迈出了门槛,替他拿起了放在门槛外的鞋子,示意谭纶把脚伸过来。
  谭纶站在门内,望着海瑞,没有抬腿。
  海瑞仍然捧着他的鞋,固执地候在那里。
  庭院上空那轮月光好白好亮,静静地照着这两个人。
  “何处无月,何月不照人,只无人如我二人也!”谭纶说完这句,一手扶住门框,慢慢抬起了一只光着的脚朝门槛外伸去。
  海瑞替他把鞋套在了脚上。
  浙江台州海防炮台
  谭纶的这句感叹本是引自苏东坡月下与友人那句千古的感叹而来。正所谓“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千古情怀无非冀名留身后与此月同在,使后人视今亦如今人视昔而已。恰是这个时候,这轮月亮正在静静地照着这座炮台的另外两个人,胡宗宪和戚继光。
  他们的背后站满了将士,将士的身后是朦胧的群山;他们的前面是无边的涛声,涛声的远处是影影幢幢的倭寇战船!
  “元敬。”胡宗宪叫着戚继光的字,“你能不能估算出这海面上有多少倭寇的船?”
  “三百艘。”戚继光答得十分肯定。
  胡宗宪:“各地的军报倭寇这一次共出动了多少战船?”
  戚继光:“五百多艘。”
  胡宗宪:“那两百多艘现在应该在哪里?”
  戚继光:“应该都在桃渚圻头一带。”
  问和答都十分简明,也十分默契。
  “桃渚要失陷。”随着胡宗宪一句判断,接下来便是两人的沉默。冷月下两双目光又都望向了沉沉海面远处的倭寇战船。
  画外音在台州海面一艘艘倭寇的战船的上空响起:“这是对军事全局全面把握下做出的判断。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日本倭寇在胡宗宪、戚继光于前一年捕杀了他们的头目王直和毛海后便一直寻找战机大举进犯。这时他们窥见了明朝内部出现的矛盾和危机,选择了围台州而攻桃渚的战略…”
  画外音刷地掠过台州海面传到了沉睡中的桃渚城上空:一…一场由日本倭寇勾结明朝东南沿海走私海匪屠戮浙江桃渚的历史惨案悄悄发生了。“
  几条披着黑色大氅的身影走向马厩,开始解开套着一匹匹马的缰绳。
  一道门“吱呀”一声开了,店家举着油灯走了出来,望着那些黑影:“客官,才半夜呢,这时走,城门也没开。”
  那些黑影没有接言,牵着马向他走了过来。
  店家:“还是再歇歇,天亮了再走…”
  突然,为首的那条黑影的大氅腰间闪出一道刀光!
  那店家的头立刻飞了出去!
  没有了头的身子竟还停了瞬间才轰地一声倒了下去,手里还紧紧地握着那盏油灯!
  那些黑影牵着马向大门走去。
  桃渚城楼内大街
  一阵密集的铁蹄踏在街石上发出爆响!
  大街两边偶尔挂着的灯笼被疾驰的马飞一般抛在身后,飞奔的铁蹄踏闪过的街石上进溅出一溜火花!
  ——黑色的飘飞的大氅,黑色的直驰的大马,闪电般穿过石街,驰向城楼。
  城门洞上“桃渚”两个石刻大字扑面而来。
  “谁!”城楼上巡逻士兵喝问。
  没有回答,也没有停止,一溜马蹄依然是闪电般的速度踏上直登城楼的石阶。
  浙江台州海防炮台
  “今晚倭寇进犯的一定是桃渚,桃渚要失陷。”戚继光打破了沉默。
  胡宗宪:“如果桃渚失陷,下面倭寇会进犯哪里?”
  戚继光:“那就是新城。”
  胡宗宪的面容严峻起来,比海面上空那轮冷月还白。
  桃渚城城楼
  黑马黑氅在城楼上驰飞,一个个守城士兵的头颅连同刺来的枪尖在一把把掠过的雪亮的倭刀下飞了起来!
  一行黑影都停住了。马上的人同时掀开了连接大氅的罩帽,露出了头顶一溜束发一直束到头顶后部的发辫!
  为首的那个倭寇手中的刀兀自停在了半空中——竟有四尺多长,上面耀着白光,居然没有半点血迹!
  字幕:倭寇头目井上十三郎。
  另外几个倭寇坐在马上,掏出尺八兀自吹了起来。
  黑沉沉的城墙脚下竟然潜伏着如此多的倭寇!这时听到城楼上传来的尺八声全都跃了起来,一齐发出虎狼般的啸声,拥向城墙。
  紧接着,城堞上出现了一排城下扔来的铁锚,紧紧地钩进城砖。
  无数腰前插着长短两把倭刀背挎火铳的倭寇攀着绳索跃上了城头。
  蜿蜒的城墙上这才陆续升起了火把,南面西面北面守城的士兵开始仓皇向东城楼跑来。
  可已经晚了,跃上城楼的倭寇一齐向迎来的守城士兵放铳。
  火光中,跑在前面的士兵的身子向后飞了起来,重重地摔在城墙的石地上。
  蚂蚁般跃上城楼的倭寇全都拔出了一长一短的倭刀,从东面城楼向南面城楼和北面城楼吼叫着涌去。一些守城士兵倒下了,又一些守城士兵倒下了!城楼上越来越多的倭寇冲下城楼,向城内的街道涌去。
  城楼上,那几个披着黑的倭寇依然坐在马上,吹着尺八——苍凉却充满杀伐之气的高亢的尺八声,漂浮在无数的喊杀声和虎狼般的啸声之上,在桃渚上空回荡…
  浙江台州海防炮台
  海面上这时起了风浪,涛声更大了,胡宗宪似乎在涛声中听到了远处传来的杀伐声:“不能设倭寇把我们拖在台州。元敬,你第一仗准备在哪里打?”胡宗宪望着沉沉的海面。
  “部堂,你留在这里,我就只能守在这里,哪一仗都无法打。”戚继光的目光深深地
  望着胡宗宪。
  “那就让沿海诸城都让倭寇屠戮了?”胡宗宪紧紧地盯住戚继光的眼睛。
  桃渚城内
  无数把映着月光的倭刀高举着掠过一条条街巷!
  虎狼般的喊杀声过后,是无数百姓惊恐的叫声和哭声!
  开始是城的东南角冒起了火光,接着城内各处都冒起了火光桃渚城很快吞没在一片火光之中!
  到处是惊惶奔走的百姓,到处是刀光过后的血光!
  桃渚城失陷了
  浙江台州海防炮台
  “没有可是!”胡宗宪手一挥,“你说,这一仗应该在哪里打?”
  戚继光沉默丁,少顷答道:“龙山。有三千人埋伏龙山可以全歼从桃渚掠杀之后撤回海面之敌!”
  胡宗宪:“留一千人随我在这里守台州,你率三干人立刻去龙山!”
  “除非部堂先行回杭州。”戚继光依然十分固执,“部堂一身系着东南的大局,不能留在这里!”
  胡宗宪叹了口气:“要怎样说你才能明白?我告诉你吧,我在这里比在杭州更安全。”
  戚继光进惘地望着胡宗宪。
  胡宗宪低声地:“内阁发廷寄来了,叫我立刻回杭州推行改稻为桑。大战在即,还能改稻为桑吗?”
  戚继光这才有些明白了:“部堂,你也太难了。要么随我的军队一起走?”
  胡宗宪转过头深深地望向戚继光:“我必须留在台州!我在这里,朝廷才会改变决策。举全国之力也要筹粮募军,抗外患才会省内忧。这一次一定要布成与倭寇的决战之局,打半年打一年也要毕其功于一役。你率三千人去打第一仗,打胜了这一仗,下面的事我就好部署。外除倭患,也为了内革弊政,我大明朝的朝局才会有转机。
  明白了没有?“
  戚继光终于点了点头,退后一步跪了下来:“部堂保重!”
  胡宗宪深望着他:“去吧。”
  戚继光站起来双手一揖这才转过身向炮台阶梯走去:“一二三营留在这里,其他各营整队!”
  立刻有几个将官随他走下阶梯。
  “竖旗放炮!”胡宗宪大声传令,立刻打破了深夜的沉寂。
  无数面大旗顷刻问在炮台和各个山头竖了起来,无数个指向海面的炮口喷出了火光!胡宗宪向倭寇宣战了!
  男声话外音从沉沉的海面传来:“在日本倭寇为患明朝东南沿海已经十年的时候,也是明朝内政日益腐败的时候,一场由浙直总督胡宗宪坐镇部署,由名将戚继光的戚家军为主力的抗倭决战在这一年在中国东南沿海开始了!”
  玉熙富大殿
  大殿的左右两柱间又摆上了两排紫檀木长案,司礼监四大太监又都站在了左边的长案前,内阁的五大阁员又都站在了右边的长案前。所有的人都在静静地等候着纱幔里传来那一声铜磬声。
  这一天偏又没有一丝的风,大明朝决定国策的这九个人便都在汗流中静静地等待,那一声却迟迟不见传来,殿外远处早鸣的蝉声成了唯一可以听见的声音。
  八双目光都望向了吕芳,希望从他的目光和面色中看出一点圣上的信息。可吕芳这一天显得比平日更为沉默,两眼只望着下方的地面。
  大殿更沉寂了,远处的蝉声更响亮了。
  众多的目光都悄悄地斜望向精舍外那两道纱幔。
  终于,里面有了脚步声,纱幔也慢慢被一只手撩开了,嘉靖面容冷漠地从里面走了出来。
  “吾皇万岁!”由严嵩领班,九个人都在自己站立的位置跪了下去。
  出来的不只嘉靖一个人,后面竟然还跟着裕王!
  嘉靖依然穿着厚厚的凇江棉布大袍,走得慢,袍袖也就飘不起来,垂垂地移向中间那把椅子,他坐了下来。
  裕王跟着他,在他椅子的左侧低着头站住了。
  “都起来吧。”嘉靖的声音有些沉闷。
  “万岁!万万岁!”九个人磕了头都站了起来。
  嘉靖照例扫视了一遍所有的人,目光最后落在严嵩身上:“阁老还是坐下吧。”
  严嵩这一次没有坐下,声调沉重地回道:“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