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大明王朝1566 >

第141章

大明王朝1566-第141章

小说: 大明王朝1566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话!”嘉靖从牙缝里进出了两个字。
  “是。”陈洪又磕了个头,回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字。
  吕芳跪直了身子望向嘉靖:“奉天命传旨却伤成这样回来,这在我大明朝真是欺了天的罪!主子,冯保那个奴才是奴才一手带出来的,他犯了这般欺天的大祸,说到底罪根还在奴才身上。是杀是剐,奴才甘愿领罪。”
  “陈洪!”嘉靖没有接吕芳的茬,紧盯着陈洪,“朕再问一遍,你的头你的脸是自己碰的打的还是别人打的?”
  “主子是神仙,奴才不敢说假话。”陈洪十分惶恐地样子,“确如老祖宗所言,奴才见世子被激哭成那样,心里又惊又怕,只好责罚自己,也是担心世子那般小的年岁哭岔了气。”
  “裕王呢?李妃呢,他们就不管?”嘉靖依然不依不饶。
  “回主子的话。”陈洪急忙答道,“裕王爷是从病床上爬下来接的旨,奴才是在前院见的冯保,裕王爷当然不知道。多亏王妃在一旁拉着世子,奴才才得以将冯保拉出了王府。”
  嘉靖的脸色慢慢从激怒转向了冷酷,沉默了少顷:“真是‘十步以内必有芳草’呀。宫里一十四衙门长满了芳草,锦衣卫不用说身上绣的就是芳草,现在连朕的儿子孙子院子里都是芳草。我大明朝真是繁花似锦,绿草成茵哪!”
  “芳”者,吕芳也:“草”者,吕芳之势力也;再也明白不过。吕芳趴在那里一动不动,陈洪也趴在那里一动不动。
  “陈洪!”嘉靖喊了一声。
  “奴才在。”陈洪心里激动得都发颤了。
  嘉靖:“草多了必坏禾稼!朕的话你明白吗?”
  陈洪当然明白,却慢慢抬起了头,满眼疑惑地望着嘉靖。
  嘉靖:“朕上午还有一道旨叫你把提刑司、镇抚司那些奴才叫来打招呼,你传旨下去了吗?”
  陈洪:“回主子万岁爷,奴才还没来得及,奴才这就去传旨。”
  嘉靖:“一个小小的户部主事,刚到北京就在朕身上做起文章来,镇抚司十三太保倒有两个帮他说话,谁给的胆子?你十什么去了!立刻传旨,从提刑司、镇抚司开始,锄草去!”
  “是。”陈洪磕下头去,这一声答得很轻。
  钱粮胡同
  北京城是大,但传起消息来又显得太小,海瑞早上在六必居题字,皇上命裕王抄写刻匾,钱粮胡同已被锦衣卫的人暗中守着,如此等等,上至六部九卿,下到茶楼酒肆,连贩夫走卒全知道了。
  一辆马车走到这个胡同的西口外,那个车夫便再也不愿意进这个胡同,把车停在这里。
  李时珍肩上挎着前后两搭的医囊从马车里出来了,被车夫扶着只好在这里踏着凳下了车,给了那车夫五枚铜钱,徒步向胡同里走来。
  暑天的落日黄昏正是京城胡同家家在门前泼水消暑纳凉之时,李时珍徐步走去,却见这条胡同家家院门禁闭,目及处胡同这一头有两个便服锦衣卫在假装倘佯,那一头也有两个便服锦衣卫在假装倘佯,剩下的便只有偶尔从上空掠过的麻雀。
  李时珍径自向这头的两个便服锦衣卫走去,那两个锦衣卫反倒有些诧异了,不再倘佯,站定了,望着他。
  李时珍站住了:“请问,今大搬来的户部海老爷住在哪一家?”
  两个锦衣卫对望了一眼,一个年轻的锦衣卫:“你是谁?叫什么名字?找他干什么?”
  一连三问,李时珍答道:“我是他的友人,叫李时珍,找他叙旧。二位可以告诉我他的家门了吧。”
  那年轻锦衣卫上下打量着他还想盘问,另一个中年锦衣卫望着他的医囊似乎想起了什么:“慢着。先生是不是正在给裕王爷看病的李太医?”
  李时珍:“我是在给裕王爷看病,却不是什么太医。”
  那中年锦衣卫立刻露出了又惊又敬的神态,竟弯下一条腿给他行了个礼:“真是李神医,失敬了。”紧接着兴奋地对那个年轻的锦衣卫:“这就是当年太医院的神医李先生!沈炼公那年在诏狱打断了双腿,便是他老人家去接上的,皇上知道后都是睁只眼闭只眼,不知救过多少人的命”一番感慨讲述,这才又转身向李时珍拱手:“李神医,既是您老来了,小的们不敢挡驾,可我们这个差使您老也知道,恕小的不能领您老去”说到这里伸手一指,低声地:“往前走左边第五个门就是。”
  “有劳了。”李时珍见他如此恭敬也向他拱了一下手,徒步向他指的那家门走去。
  胡同那头远远的两个锦衣卫早已向这边望米,这边这个中年锦衣卫举起手摆了一下,做了个放行的手势,那两个锦衣卫便转过了身,不再看向海门走近的李时珍。
  钱粮胡同海宅院内
  李时珍站在院外门口便笑了。
  整条胡同家家闭户,只有这里院门洞开,海瑞竟一个人正举起锄头在院子东面井边那块两丈见方的院坪上挖土。
  李时珍站在门口咳了一声。海瑞依然低头挖地。李时珍又咳了一声。
  海瑞还在低头挖地:“有公事我这就跟你们去,要喝水自己到井里打。”
  李时珍徐徐走了进去,见西面槐树下有桌有凳,径直过去,放下医囊坐了下来,自己提起瓷壶倒了一碗水,慢慢喝了起来。
  诲瑞还在那里挖着土,声音却不太客气了:“家里有内眷,喝了水就请出去。”
  “那就把内眷请出来让我看看。”李时珍这时才接言了。
  海瑞停下了手中的锄,慢慢转过了身,目光一亮,一时愣在那里。
  李时珍见他满头大汗的样子,提起小桌上的瓷壶在另一只碗里倒满了水端了起来,笑着向他慢慢走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海老爷,太阳都落山了,你在锄什么?”
  “李先生!”海瑞这才扔掉了锄头,激动地迎了过去,弯腰长揖,接着双手接过了李时珍递来的水:“‘长安居大不易’,见这块地空着,准备种点葱蒜白菜。原想明天和王润莲一起去拜望先生,没想到先生竟来了。”
  “动若惊涛,不动如山。不愧叫海刚峰!”李时珍收了笑容,“太夫人呢?先领我拜见太夫人。”
  “在。先生请到正屋坐。”答着便领李时珍向北面正屋走去,“母亲,李先生来了!”
  钱粮胡同海宅正屋
  还是洗得一尘不染的砖地,还是那双赤脚,海母从东面卧房走了出来,望见李时珍,立刻显出了百感交集:“我海门的贵人来了!汝贤,快请李太医进屋!”
  李时珍笑着先向海母长长一揖,却依然站在门外:“刚峰兄,打桶水来。”
  “不用了!李太医就穿着鞋进来吧。”海母连忙说道。
  李时珍已经在脱鞋了:“旁人的规矩可以不讲,海太夫人的规矩可不能破。刚峰,快打水吧。”
  海瑞急忙转身奔到井边,好在有一桶现成的水在,木勺也在桶中,一把提回到正屋门边,舀起了一勺水。
  李时珍提起了右腿裤脚,伸着腿让海瑞将水淋了下来,将右腿迈进门槛,又提起了左腿裤脚,将腿伸在门外让海瑞淋了下来。
  两条腿都洗了,李时珍面对海母:“太夫人请上座,受晚侄一礼。”
  海母:“不用了,不用丁。李太医请坐就是。”
  李时珍扶着海母到上面椅子前坐下了,退了一步,端端正正跪了下去。
  海母立刻站起来:“汝贤,快还礼!”
  海瑞已经来不及洗脚,跨进了门,在李时珍身旁对着他跪下了。
  李时珍向海母磕了个头,海瑞向李时珍端端正正也磕了个头。
  李时珍站起,又扶起了海瑞:“太夫人请坐。”
  海母这才在中间椅子上坐下了,李时珍在海母右侧的上首坐下了,海瑞这才也在李时珍对面的椅子上坐下。
  海母的目光一直就没有离开过李时珍,这时更是怔怔地望着他,接着向他伸过去右手。
  李时珍连忙伸过手让海母握着,也深深地望着老人。
  海母:“李太医,老身这一把年纪从来没有想求过谁,更没有想到有哪个人会让我望穿了眼。前年在江西兴国,老身真想李太医呀!”说到这里,性情如此刚烈的海母眼中滴出了老泪。
  海瑞连忙低了头,眼睛也湿润了。
  李时珍黯然沉默了少顷,接言道:“小侄女的不幸,和嫂夫人的病谭纶在信里和我提到过。为什么会这样?”
  海母掏出布巾揩了揩眼:“那年三月,兴国一个县都缺水。听说有个地方的大田主霸住了上面的水源,好些百姓的秧都插不下去。汝贤生着气便自己去了,一去就是半个月。替百姓争到了水,自己的女儿却掉到门口的河里淹了。还是好多百姓帮忙才从下游四五里的地方捞上来,他媳妇看到阿囡当时就昏死了过去,动了胎气,请了个郎中来,不管用,肚子里的胎儿也跟着走了。那一夜老身守着一大两小三个人哪!
  心想要是李太医你在,怎么也能替我海门保住了肚子里那一个。都三年多了,他媳妇就这样病着,一年三十几两银子的俸禄,一多半给她吃了药,人还是下不了地。看到海门这个样子,老身真想眼一闭到地下去见汝贤的爹算了。可见到他爹我也没法交代呀。“说着眼泪便断线般流了下来。
  海瑞一直低着头,这时跪了下去:“千错万错都是儿子不孝,母亲若是这般想,儿子百死莫赎!”
  海母拿着布巾又揩了眼泪:“我不想再听这样的话。你是朝廷的人,家里人死绝了也不干你的事。”
  海瑞哪里还敢答话,立刻磕下头去。
  海母接着说道:“李太医,有些话,我当着他那些做官的朋友一句也不会说,你是个不想当官的人,我只跟你说。一个人如铁了心想当个好名声的官就不应该娶妻生子,更不应该有父母在。有父母也不会尽孝,海瑞就是这样不孝的人!”
  这话一出,李时珍都失惊了,望着跪趴在地上的海瑞,想了想,不得不接言了:“太夫人,您老这句话晚侄可不敢认同。忠臣出于孝门。家里虽遇了那些不幸,刚峰兄当时也是为了百姓。”
  海母望着李时珍:“我何必当着李太医说自己的儿子。”说到这里她望向了跪在地上的海瑞:“你问问他,当面百般孝顺的样子,什么时候把我这个阿母把这个家放在心里。就说今天,一个多月的旅途,我也七十多的人了,媳妇还病在车里,他全然不顾,一进京就惹出了事,这也是为了百姓?刚搬到这个地方,我且不说,媳妇连床都下不了,门外就被锦衣卫的人围了,他当我这个老太婆瞎了眼什么都不知道!”说完这番话她闭上了眼,一声也不再吭。
  “太夫人这话我看责备的是。”李时珍也不尽是为了安慰海母,望着海瑞,“刚峰兄,孔于说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毕竟高堂老母在,你又是这么个小官,有些事虽然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你也谋不了许多。尽忠朝廷,还是先从孝字做起吧。”
  海瑞诚恳地答道:“李先生教诲的是。”
  “朋友有规劝之义,谈不上什么教诲。”李时珍转望向海母,“太夫人也不要再难过,我来就是为嫂夫人看病的,天佑忠孝之门,我尽力再让海门添个嗣才好。”
  海母这才又睁开了眼,感激地望着李时珍:“或许是汝贤为百姓做了些事,上天才会派李太医这样的贵人来帮我海家,老身也不是说个谢字就能报答。汝贤,再给李太医磕个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