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新中国近代史 >

第113章

新中国近代史-第113章

小说: 新中国近代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所以,黄河管理局的工作就要复杂很多,国家每年对黄河的投入也大的多。国会还专门为此通过了两项法令。
  《育林法》规定:“凡愿植树30亩者,除宅地外可再获得150亩土地;在黄土高原上,凡愿植树10亩者……”。
  “除宅地外”是说,依此法获得的土地,不与依《宅地法》获得的土地相叠加,各算各的。
  《堤坝法》规定:“禁止在黄河滩区修建生产堤;黄河滩区生产实行一水一麦;凡愿修建淤地坝者,淤积出来的国有土地,归建坝者所有;并且,建坝者可以用每亩1。5元的价格,购买淤积之土地附近的国有土地”。
  同时,国家还在这些地区,宣传鼓动移民,甚至为之提供了小额无息移民贷款,以帮助居于黄河两岸,尤其是黄土高原的民众移民,以维持黄河的健康。
  此外,黄河管理局还聘请大批专家学者,对黄河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和规划,并陆续在黄河上修建各种水利设施。
  中国的移民,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配合《宅地法》和《木材和石料法》(“政府对不适于耕种,而能采伐木材和开采石料的土地,申请人可按每亩2元的地价购买150亩土地”。这项法令仅适用于北海),以及各省移民局的积极行动,得到了飞速发展。
  移民人数从头两年的200万左右,迅速发展1927年的500余万人。当年对移民的车票补助费用,超过了一亿元,我不得不终止了车票补助。继而转变成,为移民提供小额移民贷款200~300元,以帮助移民迁徙和发展生产。
  此后三年,移民的数量略有下降,维持四五百万之间。直到大萧条来临以后,移民数量才再次突破五百万人。
  大量的移民,为中国带来了充分的粮食、原材料和资本的供应,又提供了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整个北方地区的开发,使中国始终保持着一个坚实的农业基础,保证了粮食和棉花等基本物资的供应,同时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北方地区开发促进了中国农业革命,是农业想机械化、现代化转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引起了生产力的巨大变革。
  说白了,中国十年间移民接近四千万。大量移民垦荒,大大增加了中国的耕地面积,使之从不到一亿公顷,猛增到近两亿公顷,耕地面积翻了一番。随之而来的是,粮食、棉花等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增加。
  同时,由于新开发的土地,地广人稀,没有雇工,农民不得不采用农用机械,这使农业向机械化转变;而国家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则使农业向现代化转变。
  耕地面积增加,需要的种子、化肥、农机、农药自然就多。农户挣钱了,要买东西,也要消费。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庞大的市场。
  中国有了充足原料和庞大的市场,就像改革开放之初,无论投资生产什么,都会挣钱。于是,商人们就会不断地投资建工厂,扩大生产,这又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这就像我大力投资基本建设一样。现在的建设都是使用人力,所有一旦有大规模的工程,就会使用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劳动力,然后,这些人及其家人的衣食住行,又会形成很大的需求,与工程使用的钢铁等施工建材一起,拉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市场的扩大,又给予工业进一步成长的空间。
  时间转眼过了三年,田广正坐在火车上,前往蒙古。看的出,田广的日子过的很舒心,他明显胖了些儿,神态自若,表现出一副成功者所特有的信心十足。
  也是,田广已经把之前的殷切希望,都化为现实。说的更准确一点儿,田广获得了做梦也没有梦到过的成功——田氏农机公司在质量和价格上力压群雄,已经成为中国五大农机公司之首。
  田广的实习,是在董氏机械进行的,董氏强调的标准化、模块化,及严格的质量管理,给田广以很大影响。使他在无意之中,就模仿采用了类似的模式,田氏农机一向以“坚固耐用、性价比高”而著称。价格能赶上田氏的,质量不如田氏;质量赶上田氏的,价格不如田氏。就连美国著名农机生产商——迪尔公司,由于需要交纳35%的关税,及高昂的运费,也不得不在价格上甘拜下风。
  去年一年,田氏农机公司共销售各种不同类型的播种机893台,收割机则是915台,插秧机124台……销售总额超过一千万。田广一面从兴业银行争取商业贷款,以再次扩大生产;一面组织人员潜心研究改进插秧机。插秧机的市场前景广阔,但现在的质量实在不能让人满意,插秧速度慢不说,补种率也高。
  这次去塞音山达,田广是看好蒙古市场了。蒙古水坝建成以后,蒙古地区迅速成为移民的首选,条件差不多,土地面积却相差一倍,很多人自然会选择蒙古。既然看好了蒙古市场,田广就不能不亲自去一趟。
  田广喜欢实地考察,研究调查当地的具体情况,再有针对性的改进农机。有时侯,一个很小的改动,就会带来丰厚的订单。
  巴特尔是方圆几百里有名的勇士,能骑烈马,善于摔交,还很有头脑。
  巴特尔原本生活在锡林郭勒草原的白音乌拉,家里也分了土地。但是,《宅地法》被宣布适用于蒙古,巴特尔就顺理成章地申领了土地。
  田广在塞音山达,就借宿在巴特尔家。
  巴特尔家与传统的蒙古包不同,反而更像是汉人的住宅。在他自己的土地中央,巴特尔盖了四排红砖房,直接围成一个宽敞的院子。除了少数房屋住人以外,大部分房间都是为了牲畜过冬而准备的。巴特尔的生活,与传统蒙古人,也截然不同。他不是逐水草而住,而是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牧草,实行圈养……
  红砖和圈养等,都是汉人带来的。
  从1919年开始,来福公司就在蒙古办理了几个养殖场,或者说牧民学校(享有优惠,可以免税),一面招牧民做工,一面传授汉语、汉字及先进的牧业技术——巴特尔就在那里学习过。传播先进技术对来福公司是有利的,它从事食品加工,是需要优质、大量、廉价生产原料的。
  整体来说,蒙古人要比汉人直率。巴特尔作为一个潜在的原料供应商,在学习上得到了很多帮助,所以,他对汉人很有好感。
  ……
  在商言商,巴特尔这样采用现代养殖技术的牧民,正是田广的潜在客户。传统畜牧业,逐水草而居,也不需要什么农机的。于是,巴特尔自然就成为田广的一个调查对象。
  巴特尔就详细讲解了自己的整个生产过程。在他学到的农牧技术中,圈养和青贮是关键。
  圈养的牲畜,更容易成长,生长速度也更快一些儿。就是吃了睡睡了吃,总也不活动,肉长的自然就快。而且,圈养使牲畜在冬季不掉膘,或者少掉膘。同时,毋须在意冬季的严寒,这就使牛的生长期,从两年,缩短到一年半。
  青贮饲料是把新鲜的青饲料填入密闭的青贮窖中,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调制成的柔软多汁、气味芳香、营养丰富、容易贮藏、家畜喜吃的多汁饲料。青贮可以把饲料保存相当一段时间,也就为冬季圈养的牲畜,提供了充足的饲料。
  “……
  我种植的牧草,主要是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红三叶、红豆草和沙打旺牧草混播。去年是头一年,产量不高。今年亩产鲜牧草在四千公斤左右。这样一来,我一亩地可以养两只猪或羊,或者一头肉牛,半头奶牛。
  ……
  此外,我还种了点儿玉米和甜高梁。
  ……”
  田广直接忽略了“玉米……”,三百亩地都算肉牛好了,每年两百多头牛……田广迅速得出结论,蒙古客户很有购买力……
  至于巴特尔说的,“定居以后,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孩子们也可以上学了,买东西也方便……”
  田广就当闲聊了。同样,田广也说了许多,乱七八糟的事情。什么工人不好找呀,干几个月,就跑去种地去了,好工人总是那么少,《劳动法》限制那个多,云云。
  当然,田广也承认,很多人不愿意吃苦,他们宁愿做工挣工资,也不愿意去种地,但在这种情况下,待遇工资不好的话,就很难留住员工。
  ……
  后来,他们的谈话就漫无边际的蔓延开来,很快就从国内局势,转向国际新闻了,针对今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将日本东京夷为平地,两人都表示了幸灾乐祸。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7。9级强烈地震。地震灾区包括东京、神奈川、千叶、静冈、山梨等地,地震造成15万人丧生,200多万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65亿日元。
  我代表中国政府向日本灾民捐献了1万吨大米。这倒不吃亏,日本政府在重建过程中,大力从中国采购物资。随后,又把南库页岛交还给了中国。尽管日本仍然占据着北库页和台湾,但中日关系还是更密切了。
  日本多年来,对中国满怀野心,这时候的教育,就有了偏差,教师时有仇恨中国的言论。这几年来,日本又与中国达成协议,大力裁减陆军,又造就了一批对中国不满者。《中日友好条约》签署后,“十万鲜血和二十亿的国孥”获得的满洲,却被还给了中国……
  由于种种原因,在关东大地震中,出现了灾民哄抢中国人商店的现象,并造成了中国人一死三重伤。
  这样的消息,迅速被刊登在中国报纸上,在国内引起广泛地不满。尽管日本政府又是道歉,又是惩处凶手,正在升温的中日民间关系还是有些儿冷淡了。
  这几年来,由于中日互相给予最惠国待遇,中日间的贸易迅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样,日本也紧随美国之后,力压德国,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因此,中日民间交往,日益频繁,两国关系逐步升温。只是此事一出,正为中亚大胜利欢欣鼓舞的中国民众,自然很不满意。
  然而,中日关系又不是中俄关系所能够比拟的。“中日亲善”、“一衣带水”等思想,在中国还是很有市场的。如果不是我大力主张联合美国,只怕联合日本的呼声会更为响亮。在国会中,民主党较为亲美、德。当然,我一直声称的,“国与国之间,唯有利益”,还是挺深入人心的。而国民党一派则是比较亲日的,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著名的国民党众议员汪精卫先生。知道此人的,都不喜欢他,我自也如是。然此人形象极好,能言善辩,很受上海选区民众的支持。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汪先生会成为国会参议员之一。
  不说这位先生了。对于日本出现针对中国人的暴行,中国驻日大使馆迅速作出反应,日本政府也很配合地制止了此类行为。同样受到攻击的,还有日本革命党人和朝鲜人,那就与我无关了。我趁此良机,迫使日本政府答应,限制学校中的“反中”言论。此前的日本政府,说是限制“反中”教育,却一直没有什么实际行动,总以言论自由为由。这一回,日本政府不得不明令禁止某些教师的“反中”言论了。
  同时,我在日本,广泛开展了“中日友好”、“中日亲善”之类的宣传活动。在大米袋子上,也印上类似的口号。这么些儿大米,总不能白捐不是?!
  第90章
  1928年的一天,我突然的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