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姚文元传 >

第6章

姚文元传-第6章

小说: 姚文元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伊圣洁的视线,
  夜的幻美诱它不住,
  石榴子似的星也不,
  总离不开草地的瘦影;
  处女的纯洁的心,
  (爱的责任命令她了,)
  担心露水的苍白
  将染白了我微红的面颊,
  风将吹我生病;
  但一夜不见,
  焦急又煮碎了伊底心;
  夜的游虫都已家睡,
  夜莺也放下了笛时,
  伊还焦思着:真病了。
  每晚每晚,
  我满装了虚幻的欢情,
  被爱的骄矜漾在我心,
  不管风寒露重,
  含笑蹀躞在伊后门。
  直到西风吹我病了,
  才知一脉芳情,
  从不曾飞进伊底心;
  我夜夜的相思,
  夜夜都死在伊门外。
  诗抒情。罗曼谛克的诗人蓬子,用他的诗向世人披露自己的心扉:他的苍白,他的凄凉,他的烦闷,他的情思。
  这些写于六十多年前的晦涩、灰色的诗,在这六十多年间几乎被历史所遗忘。只是为了勾出当年姚蓬子的形象,我才从发黄发脆的故纸堆里找出了这些诗……
  遥夜沉沉,他期待着黎明;昏昏欲睡,他谛听着无声处的雷声。他的心境是芜杂的,他的心态是多元的。他曾用这样的“象征”,道出自己内心的痛楚与奋争;
  “中国近十年的历史,是从坟墓中爬出来的历史。自然,有许多木乃伊或活死人,因为在坟墓中睡惯了,坟中的黑暗正适合于他们的视觉,坟中的腐烂正适宜于他们的嗅觉,坟中的死寂正适宜于他们不会翻身的身体。他们再也不相信人间是有太阳与花,火与血,面包与情欲,狂风与暴雨了。”
  “大概是我没有睡熟吧?我听见外面有风与雷之交响,我从墓缝中看见了外面有火与血的飞迸。在坟里我觉得气闷。于是我开始在坟墓中爬着。”
  “这些诗,是我烦闷在坟墓中的证据。”
  潘汉年深刻地影响了姚蓬子
  不管怎么说,那些小诗毕竟是蓬子的创作,是他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留下的第一个脚印。
  当然,这些小诗在杂志上发表,莲子所拿到的稿费,如同沾在胡子上的饭粒。
  姚蓬子倘徉在四马路上。一九二五年夏日,忽见四马路麦家圈口豫丰泰酒馆的楼下,热闹起来,挂出了新牌子:北新书局发行所。
  姚蓬子踱了进去。人称他是“巡阅使”,什么书店都爱进去翻翻书,打听出版界的最新消息。
  一回生,二回熟,姚蓬子结识了那里的老板李志云。
  北新书局原是一九二四年秋在北平创办的。当时,开设在李志云家中——北平翠花胡同。
  上海毕竟领中国出版界之先。一九二五年夏,北新书局便南迁上海,总店设在上海宝山里,而在四马路开设了发行所。
  姚蓬子从李老板那里得到重要的出版信息:北新书局正准备推出一套“欧美名家小说丛刊”。
  姚蓬子感到机会来了,马上告诉李志云:“我正在细读法国名家果尔蒙的小说,打算着手翻译。”
  “书名叫什么?”
  “《处女的心》”
  “好,好,好一个《处女的心》!这样的小说,销路会不错。”李老板当场拍板,同意出版《处女的心》译本。
  就这样,姚蓬子从诗人“改行”,成为翻译家了。
  一九二五年冬,十九岁的姚蓬子出现在诸暨姚公埠老家。一顶花轿把恋人周修文抬了进来。
  新婚不久,新郎就匆匆赶回上海了。新娘回到娘家去住。过了些日子,姚蓬子把她接到上海,从此姚蓬子算是在上海安家了。
  一九二七年初,北新书局发行处的书架上,出现了一本新书,印着:“《处女的心》,果尔蒙著,蓬子译”。
  这是姚蓬子平生的第一本书。
  李老板果真有眼力。《处女的心》上架之后,很快就销光了。到了一九二七年八月,北新书局又再版《处女的心》。
  也就在四马路上,姚蓬子结识了一个小伙子。这个小伙子使他从象征派的颓唐的泥潭里挣脱出来,振奋起来,走上了坚实的布尔什维克之路。
  论年纪,小伙子比姚蓬子还小三岁。他是江苏宜兴人,长得风流倜傥,上舞台演小生不用化妆。此人本来也在光华书局,在张静庐手下当小伙计。他又是郭沫若的密友,是创造社的一员。当郭沫若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部”时,他又成为郭沫若手下的小伙计。一九二六年,郭沫若和郁达夫一起,应广州中山大学之聘,南下执教。创造社的两员大将走了,那在上海的创造社出版部,便由此人和周全平、叶灵凤三名小将支撑着,人们称这三人为“创造社小伙计”。虽说他们的出版部设在上海闸北宝山路的三德里,可是他们编的《幻洲》半月刊,委托光华书局印行。《幻洲》半月刊用四十开印袖珍本,内容分上下两部。上部为文艺版,由叶灵凤主编;下部叫“十字街头”,登载评论、杂文,由那小伙子主编——他居然因此自称“下部编辑”。
  常来常往,“下部编辑”便与姚蓬子熟悉起来。
  这位“下部编辑”幽默、开朗、爱说爱笑,象一块炽炭一般,总是热乎乎的。姚蓬子常跟他谈诗、谈小说,渐渐地谈社会,谈文学的前途。谈内心的向往。虽说姚蓬子年长于他,可是,当论及人生时,“下部编辑”那种不凡的谈吐,深邃的思想,使姚蓬子对他不由得敬慕起来。
  此人便是潘汉年。一九二五年,他才十九岁,便已是C。P。——中国共产党党员、就是这位“下部编辑”悄然把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借给了姚蓬子。姚蓬子意识到,“下部编辑”不是一个寻常的人。
  一九二七年二月,“下部编辑”突然从上海消失了。据他说,父亲潘莘华病重,他不得不回宜兴照料去了。
  “下部编辑”半年后,方才露面,脸晒得黑黑的,显得老成得多。半年之间,他仿佛长了好几岁。
  其实,那是他接到郭沫若的一封信,投奔江西南昌去了。那时节,郭沫若已经不在广州中山大学做教授了,投笔从戎,出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南昌政治部主任。郭沫若在南昌,要办一张报纸,需要得力的编辑。他记起了潘汉年,把“小伙计”请来了,出任政治部宣传科长兼《革命军日报》总编辑。
  在一九二七年八月的南昌起义失败之后,二十一岁的潘汉年成为领队,带着一批共产党员回到上海,向当时在上海的党中央报到。
  表面上,潘汉年还在编他的《幻洲》半月刊,还在做他的“下部编辑”。几个月的戎马生涯,使他迅速地变得成熟起来。当时的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李富春,为了加强共产党在上海文化界的工作,决定成立“文化工作委员会”,任命潘汉年为“文委”第一书记。
  潘汉年着手在上海文化界发展中共党员。他考虑到姚蓬子虽然正陷于颓唐,却是因为对国家的前途失望而忧心。他委婉地向姚蓬子透露了自己的意思。姚蓬子当即表示了要做一个布尔什维克的愿望。
  于是,由潘汉年作为入党介绍人,姚蓬子在一九二七年底,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小伙计”,深刻地影响了姚蓬子。
  对诗集《银铃》的自我否定
  自从成为“C。P。”,近朱者赤,姚蓬子在潘汉年的影响下,从灰色的阴影中迈上了光明之路。
  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号的上海《新文艺》杂志上,刊登了水沫书店的“水沫丛书”新书广告——蓬子诗集《银铃》出版。广告是这么介绍《银铃》的:
  “蓬子先生是研究着象征派的法国文学的人,所以他(的)诗也完全有着象征派的法国诗风。《银铃》一集是他以前的诗底精选集。据作者自己说,以后的诗格又要改变了,那么这集将成为他的诗艺上可贵的遗产,爱读作者之诗的人不可不购一册。”
  确实,自《银铃》诗集出版之后,蓬子的“诗格”变了。他从忧伤转为激进,从彷徨转为前进,从月儿花儿露丝菲菲转向进军的鼓点,他的诗从颓废中振奋起来。
  他的《银铃》,自一九二九年三月初交上海水沫书店刊印,才十几天——三月十五日,就出现在上海各书摊上了。初版印了一千册,薄薄的六十五页,定价三角。
  《银铃》共收入蓬子早期诗作三十八首,即《秋歌》、《破琴》、《野柳》、《今晚》、《新丧》、《莫要娇笑》、《酒后》、《蹀躞》、《悼——》、《寄S。M。》、《黄昏》、《痴》、《从此永别》、《小诗》、《古城》、《红灯憔悴后》、《重来》、《岁暮》《荒村》、《春情》、《银铃》、《田间》、《在你面上》、《怪松》、《他》、《莫心痛》、《秋》、《小诗》、《医生》、《ToMary》(本书作者注:即《致玛丽》)、《自从我死去了母亲》、《雪夜》、《歌舫》、《是葡萄憔悴在蔓藤上的夜了》、《苹果林下》、《坂道上》、《我枯涩的眼光》、《我愿我的心是一条可爱的小径》。
  他选取了其中的一首《银铃》,作为诗集的名字。这首《银铃》如下:
  新雨之后荒园是泥泞地,
  啄木鸟儿丁丁地伐木园树上,
  更啄落了潮润的新鲜的红蕊。
  我穿上了古老的,宽大的木屐,
  独自漫步在,漫步在雨后的荒园。
  我心儿忽地疼痛,流注着血般。
  “什么东西刺伤了你?”我禁不住自问。
  “衰老的记忆又重回心头了!”
  老旧的故事幕开在记忆里:
  一群漂亮的,红面庞的女孩,
  和我同坐接骨木的长凳上面,
  (争夺地讲述着故事,背诵着诗篇)
  啄木鸟儿抛下树皮在她们帽檐。
  她们的笑声好似一串银铃儿摇荡!
  她们的笑声好似一串银铃儿摇荡!
  如今郁金香依旧似旧的娇美,
  啄木鸟儿依旧丁丁地伐木园树内。
  但流亮的,清丽的笑声沉默了!
  再听不见一串银铃儿的摇荡!
  哦,《银铃》,原是留在他的记忆之中、久久难忘的她们的银铃儿般的笑声!
  姚蓬子在一九二九年三月为《银铃》所写的《自序》,倒是他自己当时思想的真实剖析。这篇《自序》,写及了自己往日的烦闷,后来的沉默,今日的奋进,可以说是他加入共产党以后思想日渐进步的印证。
  这篇《自序》是姚蓬子早年思想的自我剖析,颇为难得,故全文照录于下:
  人是没有方法逃避历史的支配的,正如草木不能逃避季节的支配一样。梭罗古勃革命后不再写什么文章了,苏德曼寂寞地度着他凄凉的暮年。从这两位去年刚逝世的老文豪的晚年的殁落,我们可以证明历史是不会对任何人殉私情的。
  中国近十年间的历史,是从坟墓中爬出来的历史。自然,有许多木乃伊或活死人,因为在坟墓中睡惯了,坟中的黑暗正适宜于他们的视觉,坟中的腐烂正适宜于他们的嗅觉,坟中的死寂正适宜于他们不会翻身的身体,他们再也不相信人间是有太阳与花,火与血,面包与情欲,狂风与暴雨了。
  大概是我没有睡熟吧?我听见外面有风有雷之交响,我从墓缝中看见了外面有火与血的飞迸。在坟里我觉得气闷。于是我开始在坟墓中爬着。
  这些诗,是我烦闷在坟墓中的证据。
  我开始作诗,是远在五六年前。那时,火与血之光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