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厚黑学 >

第85章

厚黑学-第85章

小说: 厚黑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堪称“功遂身退”的典型。
  战国时的范雎用“远交近攻”的谋略辅佐秦昭王,屡建奇功,拜为相国,封应地,号应侯,成为秦昭王最信任的人。
  后来,他举荐的郑安平和王稽先后叛国通敌,根据秦国法令,举荐者也应治罪。虽然秦昭王考虑到范雎的功劳很大没有治他的罪,但范雎自己心里感到不自在。这时,燕国人蔡泽来到了秦国,求见范雎。
  蔡泽见到范雎后,气宇轩昂,谈吐不同凡响,范雎不得不服。蔡泽对范雎说:“人们常说,太阳运行到中天便要偏西,月亮圆满便要亏缺。物盛则衰,这是天地间的自然规律。你现在功劳很大,官位到了顶点,秦王对你的信任也无以复加,正是退隐的好时机。这时退下来,还能保住一生的荣耀,不然的话,必有灾祸。这方面的教训是很多的。想当年,商鞅为秦孝公变法,使秦国无敌于天下,结果却遭到车裂而死的下场。白起率军先攻楚国,后打赵国,长平之战杀敌四十万,最后还是被迫自杀。又如吴起,为楚王立法,兵震天下,威服诸侯,后来却被肢解丧命。文种为越王勾践深谋远虑,使越国强盛起来,报了夫差之仇,可是最终还是被越王所杀。”
  范睢听后不禁悚然动容。蔡泽稍稍停了一会儿又说:这四个人都是在功成名就的情况下不知道退隐而遭受的祸患。这就是能伸而不能屈,能进而不能退啊!倒是范蠡明白这个道理,能够超脱避世,做了被人称道的陶朱公。我听说,以水为镜,可以看清自己的面容,以人为镜,可以知道自己的祸福。《逸书》说:“‘成功之下,不可久处。’你何不在此时归还相印,让位给贤能的人,自己隐居山林,永保廉洁的名声,应侯的地位,世世代代享受荣耀呢?”
  蔡泽的话终于说服了范雎。于是,他待蔡泽为上客。过了几天,范雎向秦昭王介绍了蔡泽,说服昭王拜蔡泽为相国,自己托病归还了相印。就这样,范雎急流勇退,离开了相位。
  楚国派柱国将军昭阳领兵攻打魏国。昭阳在襄陵击败魏军,连克八城,随后又移兵进攻齐国。
  齐王对此很忧虑。恰好秦国的使者陈轸来到齐国,齐王就问他怎么办。陈轸说:“大王不必担心,让我去劝楚军退兵好了。”
  陈轸去到楚军军营,对昭阳说:“我很想知道楚国的法律对于破敌杀将者如何封赏?”
  昭阳说:“如果官位已经是上柱国了,就封为上爵执。”陈轸问:“还有比这更尊贵的吗?”昭阳答:“只有令伊了。”
  陈轸说:“如今您已经是令伊,属于一国之中的最高官位了。我打个比方:有个人给门客们送了一壶酒,门客们说:”几个人喝一壶酒,不够喝,不如大家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就一个人喝酒。‘过了一会儿,有个门客说:“我先画好蛇了。’他拿起酒,又说:”我可以给蛇画些足。‘等他加画好蛇足之后,另一个人已经将酒夺过来喝掉了,并且对他说:“蛇本来就没有足,你给它添上足,就不是蛇了。’”
  “如今您已官至令伊,辅佐楚王,进攻魏国,破敌杀将,论功劳谁也比不上您,您的官位高得不可能再提拔了。您竟然又移军进攻齐国,打胜了不可能再升官,打败了却会身败名裂,对楚国也没有好处。这就等于画蛇添足一样。不如早点儿撤军而去,给齐以德惠,这才是保全名利的‘持满之术’啊。”
  昭阳认为有道理,就领兵撤退了。
  可见,在适当的时机做出适当的选择,把握“进”与“退”的辩证关系,正是做人和当领导的必备心术。
  做领导要远安逸戒嗜欲
  古人曰:“嗜有所专,则奸徒而入;长有所属,则感由之生。”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有嗜好,那么小人就会借以讨好;如果长期偏听偏信,那么就会被蒙骗,做官从政之人更是如此。
  战国时期,齐国要发展强盛,邹忌为了说服齐威王,以自己亲身的故事对齐王进行劝谏。邹忌进朝廷去拜见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没有徐公漂亮。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小老婆惧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助于我,都说我长得比徐公漂亮。现在齐国的国土方圆有一千里,城市有一百二十座。宫廷里的妻妾和身边的随从人员没有哪个不偏爱您的,朝廷里的臣子没有哪个不惧怕您的,全国的人没有哪个不有求于您的,这样看来,您受蒙蔽很厉害啊!”威王说:“您说得好。”
  威王于是下令说:“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受上等奖赏;能够上奏章向我进谏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街市和廷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中的,受下等奖赏。”这个命令下达后,许多臣子都来进谏,各国均来朝齐王。齐国一时强大起来。
  为此,古人曾警告世人“徇功利者,不虞谄诈;溺鬼神者,独觉形声”,一个人如果沉溺在一片谄媚之中,那么他们就会被追名逐利的人所蒙蔽,丧失判断力。邹忌所懂得的道理正是今天从事领导工作的人们所应该了解的。
  一个人的嗜欲太强,就会失去理智。古时候在青丘山上,住着一只九尾狐,兴妖作怪,找到死人的头骨戴在头上,祭拜北斗,以向上帝求福。老狐见了就对九尾狐说:“死的头骨,胜秽,是死砾所没有的,不能戴啊。上帝威怒不能冒犯,若不改悔,你必遭大祸。”但九尾狐一意孤行,最终导致自己的覆灭。
  正因为是嗜欲伤人,所以历代圣贤都能够主动禁止淫逸,远离嗜欲而成就大业。
  从前夏禹的女儿命令仪狄酿造美酒,送给禹帝。禹帝饮了觉得味道很美,于是就疏远仪狄、戒绝美酒,说:“后世的君主一定会有因为饮酒而使他的国家灭亡的。”齐恒公有一次在半夜里感到吃得不足,易牙就煎熬烧烤食品,献给桓公,桓公吃得很饱,直到天亮还没有睡醒。于是说:“后世的君主一定有因为贪吃美味而徇私枉法导致国家灭亡的。”晋文公得到美女南之威,三天不上朝听政,于是就把南之威推而远之。说:“后世的君主一定有因为好色而使他的国家灭亡的。”楚王登上强台观看得忘乎所以。于是就对着强台发誓不再登了说:“后世的君主一定有因为迷恋山水的景色而使他的国家灭亡的。”
  古人尚且知道治国应不忘艰难,远安逸戒嗜欲,今人能不警惕吗?
  逆境不馁顺境不骄
  《菜根谭》中说:“人在清苦的环境中容易发奋上进,人在优裕环境中容易堕落腐败。”我们如果能知道这一道理,就能防患于未然。
  唐朝李景让的母亲郑氏,年轻时就守寡,当时家境贫困,孩子幼小,由她一人管教。有一次,她家房子的后墙塌陷,墙破处发现许多钱。她向天神祈祷说:“我听说不劳而获是自身的灾祸。如果天神怜悯我贫穷,我希望天神让几个孤儿学出成就,这些钱就不敢拿了。”说着,赶快把那些钱掩埋上,把墙修好砸实。
  后来,景让获显达官位,尽管如此,他有过错,母亲也决不放过。
  他当浙西观察史时,感到手下有个低级军官不顺他的心意,便让人用棍棒将其打死。这件事引起军队的愤怒,欲发生兵变。他母亲听说这件事后,就出来坐在官府办公的地方,让景让站在厅堂上,责备他说:“天子托付你重任,你却把国家的刑法当成喜怒哀乐的工具,胡乱杀死无辜的人,万一造成地方动乱,你有何面目见皇上?”说完,她命令左右的人脱下景让的衣服,鞭打他的脊背。这时,景让手下的人都站出来替他求情。打了很久,母亲才同意把他放了。景让从中受到了教育。
  可见,一个人既要能经受逆境的考验,更要能经受顺境的考验。
  如果一个人生长在富贵之家,物质方面可说应有尽有,就会养成不良嗜好和喜欢作威作福的个性,尤其是作威作福、专权弄势,对人的腐蚀就好像凶焰,早晚会引火自焚。
  三国时,钟会、邓艾以两路大军攻灭西蜀,而钟会心生反意,想据险自守,做刘备第二,进而兵临长安灭魏,再起兵灭吴,一并天下于自己一人之手。但又担心邓艾与己为敌。他想到告伪状的办法,几次密报司马昭,说邓艾心存反意。司马昭毕竟是谋略场中的老手,他虽然担心邓艾逆反,对钟会却也有疑惧之意。接到钟会的密报,他对钟会的真正用意便了如指掌。他写信告诉钟会说:“邓艾有可能据兵自守,所以我派贾充领兵一万入斜谷,屯乐城,前去援助你。我自己领兵十万在长安,随时准备接应。”司马昭另派新兵之意当然不是为了邓艾,而是为了钟会。钟会也不是呆子,他一见司马昭的信,便知司马昭对自己起了疑心,遂仓卒行事,拥兵反叛。不想司马昭早在钟会身边安插人手,钟会反叛尚未真正发动起来,便被杀身亡了。钟会之死正如老子所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所以我们要养成逆境不馁、顺境不骄的心态,着眼大局,虚怀若谷,才会使我们不断进步、提高。
  不得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一个人的气节和正义可以傲视一切。一个人不管如何清高或有学问,如果没有高深的品德来配合,那么这种学问和清高也就丧失了意义。所以做人不得有傲气,却不可无傲骨。
  楚怀王时,屈原在朝担任左司徒的官职。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对治理国家的道理非常清楚,并且擅长辞令。楚怀王很器重他。他在朝中和楚王一道商议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节,和各国的君王相酬酢。当时,上官大夫和屈原爵位相同,一心想争取楚王的宠信,非常嫉妒屈原的才华。
  有一回,楚王指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刚刚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便想夺取这份草稿,屈原不给他。上官大夫因此怀恨在心,在怀王面前毁谤屈原说:“大王指派屈原制定法令,没有一个人不知道,每当一道法令制定完成,颁布出来,屈原就自夸其功,认为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人能作得出来。”楚王听了大怒,因此疏远屈原。
  屈原对于楚怀王被小人迷惑,耳朵不能辨别是非,眼睛不能分清黑白,感到痛心,所以忧愁苦闷,沉郁深思,写成《离骚》。屈原在《离骚》里,叙述远古帝喾的事迹,称扬近世齐桓的伟业,同时论及中古汤武的功绩,用来讽刺当时的政局。他的文辞简约,托意深微;他的心志高洁,所以喜欢用香草作比喻。他品德高尚、行为廉正,所以一直到死,为小人所不容,如《离骚》中的“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都是美好品德的象征。他不肯同流合污,毫不受社会恶习的感染,虽处污泥,却如莲花一般,仍保持自身品德的高洁。
  后来,怀王客死于秦,他的长子顷襄王即位,用其弟子兰作令尹。由于是子兰劝怀王入秦,使楚怀王终于不归,楚国人因此对子兰很怪罪。屈原对子兰贻误国事感到痛心。他虽然被放逐,乃眷恋楚国,希望能回到朝中来;他忠君爱国,希望能挽救楚国的颓势。但这一愿望终于未能实现。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嫉恨他,大怒,叫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一气之下,便把屈原长期放逐到江南。屈原被放逐,来到江边,且行且歌,脸色憔悴。见到一个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