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厚黑学 >

第65章

厚黑学-第65章

小说: 厚黑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企图说服此类型的人,通常都是徒劳无功。即使你诚心地想和他交换条件,对方也不会动摇。
  应付嫉妒的方法只有一个:耐心地等待对方嫉妒心的缓和。若你无法等待,且由于他的缘故而严重影响到你的工作时,你必须运用各种手段将其排除。
  你可以与你的上司商量,采取一些包括人事变动在内的策略,以防止受害范围更加地扩大。
  或许妨碍你工作的原因亦存于属下的脑海里。假设那是一种偏颇、先人为主的观念,或者是一种顽固的期待。
  假设你是业务部的科长,你交代属下某项任务,然而他始终认为“这件工作应该由管理部做”,可想而知,他不可能忠实地完成你的命令。由于“这件工作不是我们科里应该做的”的观念永远无法消除,造成属下不会用心去作以达到你期望的目标。如此一来,不仅造成你的困扰,属下亦会感到委屈。
  了解到这一点时,你必须向属下详细说明直到对方完全理解为止。
  总之,团结多数中坚力量,剔除那些和自己唱对台戏的属下,将有利于工作的进步、提高。一个团队,一个企业,必须步调一致才能获得胜利。
  残暴的前提是仁慈
  《郁离子》中说,“盖以杀止杀,圣人之不得已”,告诫从政者不可随便使用暴力,使用暴力的前提在于“以刑止刑”。表面的残忍,实际上为了制止社会的混乱,杀人必须目的本身是仁慈的,才能使用残忍的暴力。但残忍本身并非能协助统治者建立权威,对敌人固可以尽情残忍,但对自己的人民过度残忍,则会使君王的权威因而削弱。所以又有“以暴易暴,悍夫之无所成”,意思是说,残暴的政权是不能长久的。
  其一,以恶攻恶术是古代当权者对于某些不晓事理的恶人采取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
  古人指出“盖闻暴于物者,众志之所诛”是以“虎狼堕井,仁者见之而不怜”,意思是说,那些以暴行而闻名于世的人,人们心里共同诛之;豺狼虎豹即使落入深井之中,心怀仁慈的人也不会怜惜。因此,对于粗暴的人不必过于忍让,应该以暴治暴,以恶攻恶。
  宋朝时张易任歙州通判的时候,刺史宋匡业常常酒后无故欺人,甚至动刀杀人,谁也不敢去干涉他。张易一次到宋匡业家赴宴,故意先喝醉酒后才入席。酒宴刚开始,张易就故意找岔子,然后扔掉酒杯,推翻桌子,且大骂不止。把宋匡业弄得不知所措,只是说:“通判发起酒性来,真是不可阻挡。”这以后宋匡业对张易更加恭敬,不敢再借酒胡来,公务也因此得以顺利完成。张易针对宋匡业的情况采取了以恶攻恶的策略,真是巧妙得很。又如唐代时,有人密告文昌右丞周兴与左金吾大将军,互相狼狈为奸,勾结犯罪,武则天便叫来俊臣审讯他。接到命令后,来俊臣叫人把周兴请来,一起边吃饭,边研究一件案子,来俊臣对周兴说:“囚犯大多数都不肯招供,你看应该采取什么法子呢?”周兴也是一名残忍之徒,听到来俊臣这么问,便不假思索地说:“这很容易啊!取一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烧,这时便命令囚犯到坛子中去,他还有什么口供不肯招出来呢?”
  来俊臣听完周兴的话,便派人找来一只大坛子,并照周兴所说的那样,在坛子的四周烧起柴火来,一切就绪后,来俊臣便笑眯眯地站起身对周兴说:“非常感谢老兄给我出了个好主意。现在皇宫里传出密令,要我审讯你老兄,只好委屈老兄到坛子里去吧。”
  周兴悔恨交加,非常惊恐,马上给来俊臣磕头,并且认了罪。
  其二,以毒破毒术是古代人对于使用恶毒计谋害人者采用借其毒谋以治其毒的方法。
  古代有一个知县为了永久地霸占史老汉的田产,竟想出了一个荒谬的点子,要史老汉三天之内给他送去三头怀胎的公牛,这显然是办不到的。
  对这个难题,史老汉家的媳妇却借其道而用之。当知县带人来要史老汉交出怀胎公牛时,媳妇回答说老汉在家生了孩子,不能出来见面。听了这话,知县忘记了自己的荒唐,说史老汉家的媳妇在说混账话,质问史老汉家的媳妇,说:“男人怎么会生小孩儿?”不想此问却正中了媳妇的计谋。媳妇答道:“既然男人不会生小孩儿,你怎么要公牛怀胎?”言下之意,知县要怀胎的公牛,就好比是要男人生小孩儿一样。既然知县对“男人会生小孩儿”感到怀疑,当然就没有理由再要史老汉送怀胎的公牛了。
  两相对应,以毒攻毒,用知县自己说的话打了知县自己的嘴巴。
  谨防居心叵测之人
  有的人,事情还没有做,就开始满天吹牛,口出狂言,那么事情能不能办成的主动权就在人而不在我了;相反,事情成功后,再相机设词,主动权就在我而不在人了。这是指日常事理而言。如果事关重大,那就是祸福攸关的问题了。所以,我们干工作,做事情宜以谦虚的态度、直正的品德赢得人们的尊重,而不宜心怀叵测搞阴谋诡计,那样必定没有什么好下场。
  魏延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当初投降刘备时,诸葛亮见其脑后有反骨,便想杀他,由于众人求情,才把他留了下来,但诸葛亮对他的使用一直很谨重。魏延很害怕诸葛亮,所以十分安分,言听计从。诸葛亮病重,蜀国再没人能控制魏延,他便日益骄纵起来。
  一天夜里,魏延做了一个梦,梦见头上忽然长出两个角来。醒来后,感觉此梦非常特别。第二天,魏延听说行军司马赵直来了,便请入寨中,询问道:“早就听说你对《易经》非常通晓,我昨天夜里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头上忽然生出两个角来,不知是凶是吉,烦劳你为我测一下。”
  赵直想了半晌,说:“这是大吉之兆。麒麟头上有角,苍龙头上也有角,这是变化飞腾的迹象。”
  魏延闻言大喜,说:“先生的话如有应验,魏延必有重谢!”
  不久费祎到了魏延寨中,说有要事相告,魏延命左右退下。费祎告诉魏延说:“昨夜三更,丞相孔明辞世了,临终前让你断后,缓缓退兵,千万不要走漏消息。”
  魏延听了,沉思片刻,问费祎说:“现在军中谁代理丞相的事务?”
  费祎回答说:“丞相临终前,把用兵密法全都授予姜维,政务全都托付给了杨仪。”
  魏延听说丞相把事务全托付给了杨仪,心中顿时不快,对费祎说:“丞相虽然辞世了,但我却在这里。我自从跟随丞相,南征北战,东挡西杀,立下无数战功,凭资格,也该轮到我了。杨仪是什么东西?只不过是一个长史罢了,怎么能担当如此大任呢?在我看来,他只适合护送丞相的灵柩,入川安葬丞相。你回去告诉杨仪,不用他指手划脚,我自然会率领大军去攻打司马懿,而且一定会成功。怎么能因为丞相一人仙逝而废弃国家大事呢?”
  费祎见魏延如此无礼,生气地说:“丞相临终前,让我们暂且撤退,不许违抗!”
  魏延听后勃然大怒,说道:“丞相当初要是依照我的计策,现在长安早就被打下来了!我当今官任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官职不知比杨仪高多少倍,怎么能给杨仪断后呢!”
  费祎见魏延果如诸葛亮所言,心想不如先稳住他,回去再做打算,便对魏延说:“你说的话虽然不错,但现在丞相新亡,我们不可轻易行动,以防军心动乱,那样会给敌人造成可乘之机。等我回去见到杨仪,对他晓以利害,让他把兵权让给你,你看这个办法怎么样?”
  魏延答应了。
  费祎辞别魏延,出了大寨,正要往回走,迎面碰见赵直,赵直慌忙把费祎拉到无人之处,对他说:“刚才我到魏延营中,他说昨夜梦见头上忽然生出两角,让我给他预测吉凶。其实这是一个不吉利的征兆,但我见他十分无理,说了实话恐怕他见怪,于是说麒麟、苍龙头上都有角,是变化飞腾的迹象。”
  费祎迷惑不解,问道:“你怎么知道这是个凶兆呢?”
  赵直说:“你看‘角’这个字,上边一个‘刀’,下边一个‘用’,合起来是‘刀’下‘用’,头上用刀,这是非常不吉利的!”
  费祎恍然大悟,对赵直说:“你千万别走泄了风声。”
  他辞别了赵直,急急忙忙去见杨仪,把见到魏延和赵直的情况如实说了。杨仪知道魏延要造反,便亲自率领兵马护送丞相的灵柩先走,命令姜维断后,徐徐而退。
  魏延知道杨仪、姜维已经退兵,大怒,烧了栈道,率军前来拦截。两军列阵,魏延自以为孔明已经去世,天下再没有人能敌得过他,便提刀按辔,在马上大声叫道:“大胆杨仪、姜维,还不快下马请罪,把兵权交给我!”
  杨仪提马上前,对魏延说:“丞相在世的时候,就知道你以后必然会造反,让我一定要防备你。现在你果然应了丞相的话。如果你现在敢在马上连喊三声‘谁敢杀我’,便是真正的大丈夫,我立即献上相印。”
  魏延大笑:“杨仪匹夫你听着!如果孔明在世的时候,我还怕他三分。现在他死了,天下还有谁是我魏延的对手?不用说连叫三声,就是连叫三万声,有什么难的!”于是他提刀立马,仰天大叫:“谁敢杀我?”一声未毕,脑后一人厉声应道:“我敢杀你!”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上。众人全都骇然,一看斩魏延的,是大将马岱。
  原来孔明临终之时,就已授计马岱,命他如此这般。
  以不变应万变
  我们知道,世界万物都是在运动变化着的。以不变应万变,并非一成不变地应付变化着的事物,而是遵循变化的规律,以自身稍微的变化来应对外面激烈的动荡。
  下面这个例子对我们很有启发教育意义。
  在外人看来,胤礻真与皇位无缘。但他为什么能最终在众兄弟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君主呢?这全赖胤礻真在争储斗争中,采取了一条既灵活又正确的“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在他的寝宫畅春园,溘然长逝。按照他的遗诏,皇四子雍亲王胤礻真,“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继登皇帝位。这位新皇帝,就是清世宗,因其年号又习称雍正皇帝。
  胤礻真出生于康熙十七年,是康熙的第四子。他出生时,皇二子胤礽已被立为太子。康熙共有三十五子。因他在位年久,到晚年时,诸皇子都已长大成人,进入青年或中年,年长一些的皇子无不窥视皇位,其斗争非常激烈,连他们的老师、内外亲属、心腹重臣都或多或少地卷入到这场对未来皇位的明争暗斗中。
  胤礻真幼年时并不得康熙喜爱。康熙认为他有喜怒不定、性情急躁的毛病。这一点对一般的皇子来说倒不是什么大缺陷,但对于一个想争夺储位做皇帝的人来说,就非同小可了。
  按说,胤礻真本与皇位无缘。但他为什么能最终在众兄弟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君主呢?这全赖胤礻真在争储斗争中,采取了一条既灵活又正确的“不争为争”的策略。
  胤礻真的争储活动,是从第一次废太子事件开始的。早在康熙十四年,年仅二十二岁的康熙为安定人心,巩固清朝政权,改变了清朝不立储君的习惯,学习汉人明立储君的做法,立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