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厚黑学 >

第6章

厚黑学-第6章

小说: 厚黑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样地,曾国藩也懂得这一点,在家中更以简朴而著称,妻子和儿媳虽贵处于相府之尊,仍然纺织劳作,这不是模仿李义琰的所为吗?曾国藩之所以以“谦”为立身之本,还有一层深意,那就是为了提防朝中的政敌借题发挥,使自己在如日中天之时被人抓住把柄,枪打出头鸟,因小失大。而在这一方面,古代可是有例在先的。
  大凡君主和统治者没有谁希望自己的下属高明过自己的,而锋芒毕露之人就不免要为自己的下场负责了。三国时的杨修就是如此。杨修才华横溢,思维敏捷,有一次,曹操曾建造一园,造成后,曹操去看时,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只挥笔在门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活”字,众人不解,只有杨修说:“门里添个‘活’字,就是‘阔’了,丞相嫌这园门太阔了。”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工匠赶紧翻修。曹操心里非常高兴,但是当他得知是杨修把他的意思“翻译”出来时,嘴上不说,心里却已经开始妒忌杨修了。
  又有一次,塞北送给曹操一盒酥饼,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字便放在一边。杨修看见后,竟招呼众人把这一盒酥分吃了,曹操知道后便问为何这样,杨修回答说:“你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我们怎敢违抗您的命令呢。”曹操心中更加妒忌杨修了。
  后来,刘备攻打汉中,曹操亲率40万大军迎战,于汉水对峙日久,曹军进退两难。一日,厨师端来鸡汤,曹操正若有所思,见碗底鸡肋,心有所感。这时夏侯入帐请教夜间号令,曹操顺口说:“鸡肋!”于是,“鸡肋!鸡肋!”的军令便在军中传开了。杨修听到这个号令后,便命军士收拾行装、准备撤退。夏侯闻讯一惊,忙把杨修请到自己帐中询问,杨修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不舍。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仔细一想,觉得很有道理,也命令军士打点行装。曹操闻讯,不由暗叹杨修的心计,杀杨修之心更甚,于是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斩了。
  “枪打出头鸟”成了中国人世俗的一个法则,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出头鸟”本来是一个推动时代前进的角色,却可悲地成为了“爱出风头”的牺牲品的代名词,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也是一种文化的悲哀。但以“谦”为本,却是出于对自身修养的自勉要求,也是人不可锋芒太露的进一步解释。
  小事忍让,息事宁人
  在现实中,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追求新的知识,创造新的环境,才能否生存发展。在生活之中,不能为物欲所刺激,恣情狂妄,重利忘义,否则会丧失自己的良知,损害人类利益。
  明代冯梦龙在《智囊》一书中说,江阴一带大户望族夏翁,一次乘船过市桥,有人挑着粪从桥上倒入船中,粪溅到夏翁衣服上。这人与夏家是旧相识,仆人们怒不可遏地要揍他,夏翁说:“此事是他不知道。他若知道是我们,怎肯来触犯呢!”于是好言好语遣散了大家。回到家中,夏翁翻阅账本,查出这人原来欠了30两金钱没还。夏翁想他原来是借机寻衅,以求一死,于是有意为他减了债务。
  《智囊》中还有一个故事,说长洲尤翁是开典当铺的。年底某天,忽听门外一片喧闹声。出门一看,是位邻居。站柜台的伙计上前对尤翁说:“他将衣服压了钱,今天空手来取,不给他就破口大骂,有这样不讲理的吗?”那人仍气势汹汹,不肯相让。尤翁从容地对他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不过是为了度年关,这种小事,值得一争吗?”于是命店员找出典物,共有衣服蚊帐四五件。尤翁指着棉袄说:“这件衣服抗寒不能少。”又指着道袍说:“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东西现在不急用,可以留在这儿。”那人拿到两件衣服,无话可说,立刻离开了。当天夜里,他竟死在别人家里。他的亲属同那家人打了一年多的官司。原来此人因负债过多,已经服毒,知道尤家富贵,想敲笔钱,结果一无所获,就转移到另外一家。有人问尤翁,为什么能预先知情而容忍他。尤翁回答:“凡无理来挑衅的人,一定有依仗。如果在小事上不忍耐,那么灾祸就会立刻到来了。”人们听了这话,很佩服他的见识。
  这两个“忍让”的小故事,是从智谋的角度来讲的,其实也可算作一般的经验之谈。夏翁如果允许仆人去打斗,也许因为小事而酿成大祸,实在是没有必要。现实生活中,因小事酿成大祸也是经常有的。
  为人诚实朋友多
  真正的朋友,讲究的是心灵的沟通。无论是经常在一起,还是相隔天涯,在交往中都需要将心比心,诚信待人。
  要得到朋友,必须首先使自己成为一个比较容易为人欣赏的人,这种欣赏包括的内容很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诚实,守信用。
  《韩非子》中说:“巧诈不如拙诚。”巧诈可能一时得逞,但时间一久,就露馅了;相反,拙诚是指诚心地做事,诚心地交友,尽管可能在言行中表现出愚直,时间长了会赢得大多数人的爱戴。韩非子的这句话是说,与其运用巧妙的方法来欺瞒他人,不如诚心诚意地来对待别人。
  做人不可失去威信,交友不可失去信任,这是交友的一项重要原则。
  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是人们相互信赖和友好交往的基石。每个人都喜欢同诚实正派的人打交道,与诚实正派的人交往,因为这样可使朋友有安全感,不必心存疑虑。
  为人诚实表现在与朋友交往中,就是以诚相待,说实话,办实事,做老实人,对朋友不可虚情假意,也不可口是心非;切忌对朋友施小心眼儿,耍小聪明。
  为人诚实,就是要诚实地对待朋友,当朋友真诚地与你交往,关心你、爱护你的时候,你也以同样的真诚,甚至更多的真诚去回报朋友。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样以心换心,朋友之间的友情必然是根深叶茂。
  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荀巨伯的人,一日得急信,说一位朋友得了重病。朋友远在千里之外,荀巨伯去看他时,赶了好几天的路程。可是到了朋友所住的郡地时,却发现这里被胡人包围了,他只得潜入城里去看望朋友。朋友看到荀巨伯时非常高兴,但又忧虑地说:“谢谢你在这个时候还来看望我。现在城已被胡人包围了,看样子是守不住了。我是一个快死的人,城破不破,对我来说已无所谓了,可你没有必要留在这里,趁现在能想办法,你赶快走吧!”荀巨伯听后责备朋友说:“你这是说的什么话!朋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现在大难临头,你却要我扔下你不管,自己去逃命,我怎么能做这样不仁不义的事情呢?”胡人攻破城后,闯进朋友的院落,见到安坐的荀巨伯,大发威风说:“我们大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你是何人,竟敢不望风而逃,难道想阻挡大军不成?”荀巨伯说:“你们误会了,我并不是这城里的人,到这里只是来看望一位住在这里的朋友。现在我的朋友病得很严重,危在旦夕,我不能因为你们来,就丢下朋友不管。你们如果要杀的话,就杀我吧!不要杀死我这位已痛苦不堪、无法自救的朋友。”胡人听了这样的话非常惊奇,半晌无语。过了好大一会儿,有一位头领看了看手中的大刀,说道:“看来,我们是一群根本不懂得道义的人了。我们怎么能在这个崇尚道义的国家里胡闯乱荡,为所欲为呢?走吧!”胡人竟因此而收兵,一郡得以保全。
  且不说荀巨伯对待朋友的义气感化了胡人,保全了朋友住的郡的安危,单就荀巨伯对待朋友的真诚本身而言,足以令人感动了。像这样以真诚的言行对待朋友的人,天下还有谁不愿意与其结交呢?朋友之间的友情怎能不深呢?
  汉代还有一位名叫朱晖的人,在读书的时候,结识了一位大官名叫张堪,恰好两人是同乡,张堪很器重他。但朱晖认为自己只是一名太学生,不敢与张堪交往过密。有一次,张堪对朱晖说,你真是一个自持的人,值得信赖,我愿把身家子妻托付给你。因为张堪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朱晖对此重言不知如何反应,只是恭敬地拱手相应。后来,张堪死了,因为为官清廉,死后没留下什么丰厚的遗产。朱晖其时早已与张堪不通音讯,但知道张堪去世的消息后,感于张堪的知遇之恩,千方百计地济以钱粮,并经常去问寒问暖。朱晖的儿子不解地问:“爸爸,我们以前没有听说过你与张堪有什么厚交,你为什么如此厚待他的家人?”朱晖说:“张堪生前,曾对我有知己相托之言,我当时已答应了,做人不能欺骗别人,更不能欺骗自己。”朱晖还有一个朋友叫陈揖,两人也十分投机,陈揖过早谢世,留下了一个遗腹子陈友。朱晖在陈揖去世后,尽一切力量帮陈揖尽父责。有一次,南阳太守召朱晖的儿子去当僚属,朱晖却换下了自己的儿子而举荐陈揖的儿子陈友。
  朱晖忠诚于朋友可谓达到了极至,为人正直诚恳,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堪称典范。
  富不居高,贫不低贱现在社会虽然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现实中总有贫富之差别,朋友之间也不例外。贫者当然不必自卑,也不必感到抬不起头,但富者也不必自我感觉高人一等,盛气凌人。特别是在与贫者交往时,更不能另眼相看,不要过多谈论金钱财物。因为贫者与富者在一起时,或多或少地有点儿神经敏感,如果过多地在金钱上徘徊,贫者会感到有压力,从而与你疏远。即使你是无意识的,往往也会引出麻烦。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小王和小李是大学同窗,毕业后分在同一个城市工作,小王在学校当教师,小李在某银行工作。因为是同窗又在同一城市工作,俩人经常来往,互相帮助,堪称一对好朋友。两年后,俩人都结了婚,此后两家关系不错,俩人的爱人也互称姐妹。可两家越交往,关系却越淡薄了,为什么呢?原来,小王是教师,工资不高,生活比较清贫,而小李在银行工作,工资福利待遇较高,且自从当上了副主任以后,送礼办事的人较多,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现代化的。小王夫妻因家境不好,本身就有一种自卑,而到小李家时,小李夫妻谈论更多的是金钱,说什么“这个社会离了钱什么也办不成,我们家现在什么也不缺,你们两口子走时,随便拿回点儿去吃吧!……你们来也不用给小孩儿买什么东西了,我们孩子什么都有,你们那点儿钱还是省着点儿花吧!”小王夫妻一听这话,心中不悦,好像来这儿是要饭似的,从此,两家关系逐渐淡薄了。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小于是来自贫困山区的一名大学生,因家境困难,读大学期间吃、穿、用等方面比较节俭,而同室的几位同学来自沿海发达地区,家境相当富裕,花钱大手大脚。这些人平时在宿舍里经常夸耀自己的家境富裕,而说小于那儿如何如何贫穷,简直句句话离不开钱。甚至有时还大骂贫困山区的人如何笨,思想如何不解放。有一次,几位比较富的同学要求全室聚会,到餐馆吃一顿,小于感到很为难,左思右想还是拒绝了。他们可不耐烦了,嚷道:“别这么小气好不好!如果舍不得花钱,我们可以请你,怎么能不去呢?”小于觉得很不自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