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厚黑学 >

第30章

厚黑学-第30章

小说: 厚黑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很长时间的奔波,总算有一位好心而开明的大企业家表示愿意提供赞助,他甚至表示愿意承担全部费用,同时他还向安德烈提了一个很重要的建议:希望这项冒险计划得到人们的关注,如果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了,是不是削弱了这次探险的意义呢?
  安德烈听完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两人经过商量,决定让安德烈继续去募捐,扩大影响。但是,尽管安德烈想尽办法,人们的反应仍然很冷淡,安德烈非常着急,情急生智,他想出了一个大胆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探险计划写成一篇极其详细严谨的论文,用大量证据论证了这项计划的可行性及其意义,然后,他请那位开明的企业家想方设法把这份文章呈献给国王。
  经过很多周折,国王终于见到了这篇文章,他对这个大胆的计划感到很新奇,于是召见了安德烈,并询问有关探险的一些具体情况。两个人谈得很投机,最后安德烈要求国王象征性地提供一些小小的赞助,国王慨然应允。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新闻界对国王关注此事予以报道。既然国王都对这件事感兴趣,那么许多名流、富豪也都跟着对探险一事纷纷予以关心,捐赠了大笔费用。许多普通民众也因此开始对这项计划感兴趣了,大家都明白了探险的意义。安德烈的事业终于不再是他一个人苦苦奔波的事业,而是变成了一项公众的事业。安德烈终于成功了!
  巧借他人的力量和威名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一种韬略。安德烈正是借助国王的力量,才使自己的探险之旅取得了成功。
  利用情感,化解矛盾
  你有没有与人谈话时,对方突然哭起来的经验?这是你的不幸。想想以前,是否有过类似的事?当你和先生、太太、子女为某件事争论不休时,你占据了情、理、法而让对方毫无辩解余地,对方突然泪流满面求你饶恕时,你怎么办?你会想:“好啊,这会儿你无话可说,任凭我处置了吧!”
  得了吧,大多数的人会说:“噢,对不起,别哭嘛,我不是故意的,或许我火气大了些。”甚至更进一步道:“别哭了,我答应你就是了,你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好了。钱在桌子上,自己拿去买东西吧!”
  不仅仅是女人的眼泪,男人的眼泪有时比女人的更有用。这是因为一般人都相信“男儿有泪不轻弹”,一旦哭起鼻子来,那一定会使在场的人丢盔弃甲而逃。
  日本国会有一次在讨论政治伦理问题时,中曾根首相为了征询田中角荣的意见而和他会晤。在谈话中,田中前首相感叹地说:“我听孙子说,在学校同学们都讥笑他,所以不想上学了。我心里很难过,爷爷的错误竟要孩子来承担。”说罢,已是泪流满面。
  中曾根首相看了,不禁也热泪盈眶,并立刻告诉田中角荣:“我们必须在政治与伦理间订立规范。”
  敏感人士认为,中曾根首相被田中角荣的眼泪蒙骗了。
  历史上许多老奸巨猾的政客都深明使用人情能使鬼推磨的道理,即使在公事公办之际,也不忘与人拉上人情关系,一旦交情确立,他就能够从中得到源源不断的好处。
  戴笠当军统头子时,逢年过节,都要派人出去送礼,这礼并非是送给达官显贵的。他手下的人把汽车停在国府路(今南京长江路)附近,到了黄昏人静的时候,就会有人过来问:“戴局长有东西交给我吗?”然后接过红包悄然离开。
  这些人,都是总统府里的听差、门房、女仆或是文书,虽然地位卑微,绝不可能参与军国大事,但他们毕竟天天在蒋介石身边。戴笠并不是时时刻刻可以跟随在蒋介石身边的人,而这些人的职业就是侍候在蒋介石身边。蒋介石行为情绪的变化,都瞒不过这些人的眼睛。
  然而对戴笠而言,这些作用还不是最重要的。公文积压在官场中是常事,有的一搁就是一年半载,有的只要搁上十天半月,即使批下来,也是另一种结局了。军统上报的公文,耽搁在蒋介石那里,戴笠是不敢催办的。可是清洁女工就有这样的便利,女工清扫蒋介石的办公室时,只要顺手在分文堆里把军统的公文翻出,放在上面就万事大吉。戴笠的部下再有神通,也不敢随意进蒋介石的办公室,这件事没有特殊的人情就很难办成。
  可见,一般的人都是感情型动物,只要你能博得同情,你的所求目的就可达到。
  利用同学,情义办事
  几乎每个人的前半生中都有十年以上的学习经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与我们同班同校的,可称为同窗情义的人何止几百。这些人与我们有着共同的记忆、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成长环境,这一点就决定了同学之间是最能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一首词中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在早期,同学关系是非常纯洁的,不可能发展为长久、牢固的友谊。因为在学生时代,人们年轻单纯,热情奔放,对人生对未来充满理想,而这种理想往往是同学们共同的追求目标。曾几何时,彼此在一起热烈地争论和探讨,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袒露在别人面前。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彼此间对对方的性格、脾气、爱好、兴趣等等能够深入了解。因此,在同学中最容易找到合适的朋友。
  走入社会后,为什么同学的情义越来越淡呢?这一方面取决于各自的变化,不同的工作环境和经历,繁忙的工作节奏以及相互攀比和不平衡的心态使得许多人不愿意再去重续同学旧情,同学之间视若路人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
  然而,你也许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对有着十几年情感基础的同学关系不加以利用可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而这种浪费也有可能使你的人生变得更加苍白无力、闭塞和狭隘。现在,让我们具体来谈谈在同学中寻找和建立朋友关系的作法,通过下列两种方法来加以说明:
  一、寻找新的共同点
  同学间虽然彼此的工作领域不同,但可以将焦点对准于目前的现状。原则上,选择那些拥有进取心、且正处在奋斗中态度积极的人即可,即使对方在学生时期与你交往平淡亦无妨,你必须主动地加深与其交往的程度。如果你很幸运地找到凡事均极热心的对象时,就更易于与其建立已有基础的良好关系了。
  二、建立新的合作关系
  以一种崭新的角度去评估过去交往的同学,或已经很久没有联络的同窗好友,在目前的职业和交往的活动范围内,也许能够找到新的共同点呢。另外,在运用前述方法的同时,你还可以利用同学的交往将交际圈扩大到同学的朋友以及同学自己交际的圈外去进行。
  办成大事,要“泡蘑菇”
  出色的办事人员,通常具有许多人们所不具备的素质,而忍耐可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所谓好事多磨,这个“磨”字就可以理解为忍耐。一般来说,忍耐所表现的是对对方处境的理解,是对转机到来的期待和对求人成功的自信,有了这种心境,你就能在精神上使自己处于强有力的地位,能够方寸不乱,调动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想方设法去突破僵局。即使消耗一定的时间也是值得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磨”也可以理解为“泡蘑菇”,“泡蘑菇”消耗的是时间,而时间恰恰是一种武器。时间对谁都是宝贵的,人们最耗不起的是时间。所以,如果你以足够的耐心,摆出一副“打持久战”的架式与对方对垒时,便会对对方的心理产生震慑。以“泡”对“拖”,足以促其改变初衷,加快办事速度。所以,你要沉住气,耐心地牺牲一点儿时间,反而可以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例如,某学院校舍建设急需20吨沥青。校方派一位助理到物资部门请领,但负责此事的处长推说工作忙,要等两个月才能提货。助理非常着急,他怎么能等两个月呢?当他了解到仓库里有现货,只是因为自己没“进贡”人家才拖他时,更是怒从胸来。
  但他竭力控制自己的感情,思索解决办法。他手头一无钱二无物,再说他不想来那一套。他决心和处长“泡”。
  从第二天起,他天天到处长办公室来,耐心地向处长恳求、诉说。处长感到烦,不理睬他。处长不理,他就坐在一边等,一有机会就张口,彬彬有礼,不吵不闹,恳求诉说。处长急不得火不得,推不起赶不跑。“泡”到第五天,处长就坐不住了,他长吁一声:“唉,我算服你了。照顾你这一次,提前批给你吧!”
  有没有足够的耐心,还与人们的自尊心强弱有关。
  有些人脸皮太薄,自尊心太强,经不住人家首次拒绝的打击。只要前进一受阻,他们就脸红,感到羞辱,气恼,要么与人争吵闹崩,要么拂袖而去,再不回头。这些人看起来虽然很有志气,但却是没有能力办成大事的失败者。
  当然,“泡蘑菇”除了有耐心之外,还要具有一定的方法和原则,例如,你可以不厌其烦地登门拜访,申诉你的理由和要求,但别指望很快就能得到答复和处理,你要有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
  “泡蘑菇”时,态度要诚恳,语气应平和。即使受了冷遇,碰了钉子,或者处理者发了火,你也要沉住气,只要问题能处理,受点儿委屈也值得。你依然要心平气和地陈述你的看法。
  “泡蘑菇”时,要注意用语的分寸,多用恳请语气,千万不可用“怎么还不处理呀?”“不是说今天就给我答复吗?为何讲话不算数?”“你们到底什么时候解决?”“这个月底前必须处理!”等等的责问句或命令句。如果改换另一种询问口气,可能效果会好得多。
  在上门拜访、“泡蘑菇”的时间间隔上,要注意越来越短,次数上要越来越频繁,以造成处理者的紧迫感。频频催问很可能引起对方的烦躁,这不要紧,只要你是有理有节,就没有关系;只要你坚持不懈,就会带来转机。
  据说,一位被领导穿小鞋的受害者向上一级领导告状之后,这位上级领导不想过问,受害者于是频频催问,以致于连这位领导的妻子也嫌烦了,她对丈夫抱怨道:“这个人怪可怜的,天天来,烦人不?你就给他解决算了。”这位领导想想也是,因此,才下了决心,处理了这一问题。你瞧,“泡蘑菇”这事还真非得有慢功夫不可。
  成大事不拘小节
  办事者以交涉作为事业的重心,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句话在商场上更为适用。交涉常有彼此意见不相吻合的时候,换句话说,顺利时总比不顺利的时候来得少,对于此点,你一定要看得透彻。
  也就是说,当你与对方言谈交涉,感觉话不投机时,你最好能看开一点儿,不必与其多费唇舌。既然多说无益,不如干脆来个撤退。
  至于什么时候你该看得透彻,请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1。与交涉对方发生无法解决的情况时。
  2。不能完全把握对方情况时(情报、资料搜集不够充分)。
  3。自己所犯错误足够损及双方友谊时。
  每个人都希望扫除眼前的疑窦,只是,有的时候常常力不从心。当你发现再怎么深思熟虑也解决不了问题时,不如早点儿看透了比较好。
  拒绝别人,以及被人拒绝,这在今日社会,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为家常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