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三国机密 >

第25章

三国机密-第25章

小说: 三国机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荀彧知道皇帝情绪不高,他不知昨晚龙榻上那半幅没写完的书法,还以为陛下仍旧在为董承之事郁闷。这件事荀彧无法劝慰,只求皇帝不要失心疯般站出来说傻话,一切就都好办。
  群臣此时都在议论纷纷。满宠的报告里除了提及董承一党的下场以外,还透露说有一位汉室良臣,赴许勤王,大家都在猜测到底是谁。
  荀彧站出一步,清了清嗓子:“陛下有旨,宣宣威侯建忠将军张绣、宣义将军贾诩觐见。”
  这两个名字在群臣中炸响,除了事先知情的几个人,其他人人面色都是大变。
  曹操与张绣之间的仇恨谁人不知,可如今张绣居然厚着脸皮跑来许都,还帮着曹操干掉了董承,这其中转变,许多人都反应不过来。一直到张绣和贾诩登入殿内,大臣们才想起来,在张绣身后,还有那么一个可怕的老头子。
  贾诩的宣义将军印绶,早在长安就缴还朝廷了。现在荀彧宣这个号,无疑是对他在平叛中扮演角色的肯定。
  荀彧、满宠、张绣、贾诩,董承居然要面对这么多对手,实在是太不自量力了。殿中的大部分人,都闪过这么一个念头。一时间殿内变得极其安静,百多双眼睛都集中在他们两个人身上。
  张绣走在前面,昂首挺胸。他昨夜退出城之后,约束人马后退三十里,然后换上布衣,单骑再入许都,得到了荀彧的亲切接见,安排他今日亮相,算是昭告天下。
  而贾诩还是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走几步就要喘上一喘,似乎随时可能倒在地上。可没人觉得这很可笑,有些雒阳系的老臣清楚地记得,这个老东西在长安时给人一种行将就木的错觉,可他们许多同僚如今都死了,他却仍旧活得很硬朗。
  两个人一快一慢,相继步入殿内。
  刘协抬眼看了看他们,注意到贾诩胸前那口龙涎,好似还没擦掉,仍有洇记。他现在心乱如麻,也无从去想贾诩这么做是嘲弄还是尊敬。
  张绣和贾诩跪倒在地,向皇帝施礼。他们还没站起来,殿外忽然传来一声清脆的童声。
  “杀吾兄者,可是正在此殿中?”
  这一声令群臣悚然,连刘协都忍不住抬起头来,朝外面看去。只见外面有一个小孩子,身披白色麻衣,腰系草绳,右手还举着一根铭旌木杆朝着这里走来。那铭旌比他个头还高,只能半举半扛,十分吃力。守卫皇城的卫兵们纷纷退开数步,谁都不敢阻拦。
  “二公子?”荀彧低声惊呼了一声。
  来的正是曹丕。他独身一人,身穿丧服,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荀彧看看张绣,后者还在笑,但五官已经开始扭曲。荀彧暗叫不好,张绣这样的投诚者,最为敏感,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不安。这时曹丕跑过来,无疑对他是最大的一个刺激。
  荀彧快步走下台,上前搀住曹丕胳膊低声道:“公子,此地乃朝中议事之所,无诏带钩擅入,是要有大麻烦了。你擅闯朝殿,已是祸事不小,再不退去,只怕你父亲会不高兴。”
  曹丕把目光扫了一眼张绣和贾诩,对荀彧道:“荀先生,我自有分寸,只问几句话就走。”
  “胡闹!天子就在上头,岂容你一个小孩子随意僭越。难道你想篡位不成?”
  荀彧喝道,他真的有点光火了。曹丕这孩子平日里很懂礼数,举止无不规矩,怎么今天像是中了邪一样。曹丕看了看刘协,发现伏寿没在旁边,有些失望。他咬牙道:“荀先生,此是我曹家之事。您事后无论如何责罚,丕儿绝不怨恨——但现在,请让我问清楚。”
  “不行,我不允许。”
  “死的是我大哥,又不是你大哥!”曹丕突然高声叫道,猛地甩脱荀彧手臂,冲上前去。年轻人的身体行动迅捷,动作灵敏,长期案牍工作的荀彧拦阻不及,竟被他冲了过去。
  曹丕小小的身躯跑到整个殿中,来到张绣面前,把手里的铭旌重重戳在地上:“张将军,吾兄曹昂可是死于您手?”
  张绣到底是一代豪雄,既然话已经说开了,他便单腿跪地,双手抱拳道:“大公子身中六箭三刀,皆出自我军士之手。虽非在下亲自动手,却也责无旁贷。”
  曹丕没有继续质问,转向贾诩:“贾先生,您可是杀兄之谋主?”贾诩掩袖咳了一声,也长跪谢道:“是老夫一力谋划,要害曹公。”
  “我当日也在宛城,若落入你等手里,自然也免不了一死,是么?”
  “不错,老夫原想是将你父子三人一网打尽,以绝后患。”
  贾诩话一出口,殿内所有人都紧张地盯着曹丕,不知道这孩子将会做出什么事情来。倘若他一棍打在张绣身上,这事到底该怎么收场?倘若他一棍把贾诩打死了,天下又会如何传闻。
  此时无论荀彧还是刘协,无论孔融还是赵彦,都屏息宁气,盯着曹丕手里的动作。
  曹丕忽然把绑着铭旌的木杆复又举起来,绰在手中有如一杆长枪,半空虚点着张绣的咽喉:“吾兄曹昂的魂魄,如今便寄寓在这铭旌之上,看着我,看着你们!你们还有何话说?”
  没等二人回答,曹丕竟大哭起来,哭得双目赤红,声音嘶哑。他一摆木杆,道:“我当日若非蒙受天眷,也与我兄长一起战死。可见天不绝我曹氏,留我一条性命,正是为了报仇!”
  话音刚落,木杆闪电般朝着张绣戳去。张绣闭目不动。杆头距离他喉咙三寸的地方,突然停住了,曹丕手里一顿:“父亲曾说,君子不以愤致怒,不以私废公。张将军、贾先生,你们昔日与父亲为敌,是各为其主,不曾留手理所当然。今日你等主动来投,我却不能因私仇而坏了国家之事。”
  说完曹丕把木杆撤了回来,用手背擦了擦眼泪。
  荀彧心中一松,心想这孩子总算还识大体。不料曹丕突然又把铭旌举起来,对准了殿内一人,厉声道:“可是你,你明知张、贾与父亲素有大仇,却在许都空虚之时引兵入城,任凭敌兵在司空府周围游荡。倘若那二人心怀歹意,我全家岂不是早被杀得干干净净?你身为许都卫,竟把主公亲眷置于险地,如此轻佻行事,该当何罪?”
  他指着的人,正是满宠。
  所有人都没想到,曹丕要针对的人居然是满宠。满宠对这个转折也颇为意外,他皮肉略动,乖乖跪倒在地,一言不发。他知道,这时候说什么都没用。
  荀彧虽然不喜欢满宠,但不得不站出来劝道:“二公子,此策自然是有了十分把握,方才实行。”
  曹丕眼神陡然变得凌厉,手中更递进数寸:“十分把握?这次有十分,下次呢?谁来担保他每次引入的大敌都是诚信投靠之人?一次失误,我曹氏就是灭顶之灾!依我看,这许都令的罪过,大过张、贾!”
  荀彧哑然,曹丕这话论理倒也没错。可是,他不能任由曹丕当众批评满宠,这会引发混乱。他伸手过去拦住曹丕,从他手里接过铭旌木杆,沉声道:“二公子,赏罚自有尚书台与群卿议定,你虽是曹司空之子,朝中却无品级。再闹下去,我要请廷尉来处置你了!”
  曹丕恨恨瞪了满宠一眼,悻悻撤回手来。荀彧唯恐他又闹出什么事来,催促他离开。曹丕又望了一眼刘协,转身离开,边走还边大声道:“来人呐,小爷擅闯朝堂,当监禁十日,以儆效尤!”
  谁敢抓曹司空的公子,那些卫兵面面相觑。一直到荀彧弹弹手指,这才有几个胆子大的卫兵凑上去,曹丕配合地伸出双臂,任凭他们取粗绳来缚住,带出殿外。曹丕忽然又扯着嗓子喊道:“荀先生,我回不去了,兄长的铭旌,记得插回到他坟上。”
  荀彧手里攥着这玩意,有些哭笑不得。
  高高在上的刘协望着这一幕,心中忽然想到昨天在司空府里,陡然一凛。难道说,自己昨天随口说的那一句话,竟然让曹丕这孩子想了这么多道道出来。这孩子小小年纪,怎么心机就如此深重。
  可若说心机,他这么大闹朝议,不见得是什么深思熟虑的结果。
  刘协忽然闪过一个念头。
  难道他只是为了在伏寿面前表现一把?
  想到这里,刘协略微有了点头绪。他也是这年纪过来的,知道年轻人最爱在心仪的女性面前炫耀。他就曾经为了给一个女子展现骑术,双手不抓缰绳飞马而走,结果重重摔了一跤。
  曹丕这一系列举动,看似轻率幼稚,却是会被时人称颂的义士品德。即使伏寿今日不在场,这种行为很快也会传到她耳朵里,然后会对这公私分明、亲仇明辨的少年平添更多好感,多赞他一句吧。
  到底还是个孩子,刘协心想,随即又苦笑着摇了摇头,自己可没什么资格嘲笑曹丕。昨天他一时冲动信口胡言,伏寿再也没理过他,早上也没陪着上朝。他到现在也不知道,伏寿最后那句要把他送回河内的话,到底是气话还是……
  “陛下,朝议可否继续进行?”荀彧连问了数遍,刘协才反应过来。他连忙跪直身躯,示意继续进行。
  刘协不知道,他的一举一动,都被下面的赵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那一双眼睛有若鹰隼,无比精确地捕捉皇帝任何一处细微的肌肉牵动,并牢牢记在心中。在接下来漫长的日子里,这些影像将会在赵彦的记忆里反复比对,分析,直到找出最深处的不同。
  虽然有曹丕意外的搅局,但当日朝议本身并无任何悬念,只是简单地通报了董承叛乱的经过,宣布了张绣军的正式合流。除此以外,没有涉及任何奖惩赏罚——毕竟这是汉室的小朝廷,真正的决策,还得要曹公的司空府来决定才行。
  孔融照例站出来唱起了反调,要求荀彧和满宠不得轻慢罪臣,须按三公予以礼遇。这个要求照例被忽视了。孔融又要求亲自参加审讯,这也被荀彧婉拒。
  散朝之后,孔融追上司徒赵温,把他拦到了宫门前。杨彪已倒,董承败亡,如今雒阳系的最高领袖,就是这一位老资格的赵温。
  “董承已败,子柔你有何打算?”孔融直言不讳地问道。
  赵温揉了揉太阳穴,有些心力憔悴地回答:“事已至此,荀令君已答应不追究其他人责任。汉室薪火,能留一点是一点吧。”
  孔融知道赵温这个人忠心是有的,但是缺乏魄力和主见,要不然也不会贵为三公,却没多少人把他当回事。他看看左右无人,搀着白发苍苍的赵温走到一处僻静之地:“子柔,杨公、董公虽不在,朝中还得有人与曹公相持才行。不然曹氏得寸进尺,乘势进逼,再无回旋之地啊。”
  “现在你还想引火烧身?”赵温瞪大了眼睛。
  孔融不满道:“您当年面斥李傕的勇气,如今都跑到哪里去了?”赵温面色有些尴尬,他几次想挣开孔融,却被后者死死拽住。
  “听着,子柔,我不是让你现在拿起剑来去刺杀曹操,而是希望你帮我做一件事,一件小事。”
  可惜这句话丝毫不能平复赵温的惊疑,孔融这张大嘴巴尽人皆知,他说的大事,可能是小事——比如酿酒;他说的小事,反而可能是要掉脑袋的大事。孔融看到他不信任的眼神,反而笑了:“你知道么?我听说,荀令君在给陛下上经学,讲的是《尚书》中的《咸有一德》章。”
  赵温挣扎的动作停住了,他皱起了眉头:“《咸有一德》?”
  “《咸有一德》。”
  “可是这章不是早已散佚了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