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朱元璋 >

第75章

朱元璋-第75章

小说: 朱元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基心想,你是急得热锅上的蚂蚁一般了,早已把一切准备停当了,问自己的意见,不过是走走形式罢了。从大局来说,刘基也赞成,认为水到渠成了,称王后可凝聚人心,所以刘基回答说可以了。
  “这么简单一句话,”朱元璋笑道,“我却等了这么多年,都是你老师的九字真言闹的。”
  “说缓称王,不等于不称王。”刘基说。
  朱元璋说:“小明王还在,我不忍心看人家衰落时乘人之危,所以想来想去,先不登极只称王,还在小明王治下,如何?”
  刘基说:“这样也好,这是应天顺人之事。称王后即可分封百官了,大家也有个奔头。”
  朱元璋果然早有准备,他从屏风上揭下一张字条,他说国之所重,莫先庙社,明年为吴元年,他想在钟山之阳建圜丘,冬至那天祭祀昊天上帝。再建方丘于钟山之阴,每年夏至祭地神。
  回手又揭下一张字条,他认为太庙也是不可少的。李善长已经谋划好了,建王城内三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左右为文武楼。
  他又揭下一张图,是王宫图式,他指给刘基看:殿后为后宫,前面称乾清宫,后面为坤宁宫。
  “名字起得好。”刘基说,“乾坤清宁!这官制也该有个想法了。”
  朱元璋又从屏风上揭下一张大单子,上面有密密麻麻的字。朱元璋说这是陶安、宋濂他们琢磨了好久才写出来的。
  刘基大略看了看,说:“好。”
  朱元璋征询地说:“在你和李善长之间,我是很费一点周折的,亏了哪个都于心不安。”
  刘基早明白他的心思了,便说:“咱们不是有君子协定吗?你永远称我为先生,不是免于流俗吗?”
  朱元璋强调,那是先生初来之时,这几年先生屡建大功,应当不受原来的约束了。
  刘基表示他绝不会接受品位,李善长老成谋国,拜相非他莫属。停了一下,刘基又建议,当务之急是攻下武昌,也就去了一块心病,可全力对付东面的张士诚了。
  朱元璋也正忧虑武昌,常遇春、康茂才、廖永忠、胡廷瑞诸将虽扫除了汉阳、德安各州郡,但武昌久围不下,朱元璋决定再次亲征。
  刘基点头。朱元璋说:“等建吴国大事毕,就启程。还留李善长、邓愈守金陵。”
  刘基又点点头。
  郭宁莲卧房里,朝霞透窗而入,屋中暄红一片。
  郭宁莲拿了一张弓,一开一合地练着臂力,她怕箭伤会影响她的武功。
  七巧进来了,郭宁莲放下弓,问她打听明白了没有?
  郭宁莲不像马秀英那样好说话,她不时地在调查着朱元璋的行踪,当她得知朱元璋一连几夜行踪诡秘后,立刻警觉起来,把这怪异与胡惟庸的鬼祟联在了一起。
  七巧说朱元璋没在大夫人房中过夜,金菊没必要骗她。
  郭宁莲问:“不会通宵达旦处置公务吧?”
  “没有。”七巧说,“反而这几天他走得比往常要早。”
  郭宁莲问:“你没去问问云奇?”
  “那个狗腿子!你把他牙都掰掉了,他也不会吐一个字出来。”七巧说,云奇一口咬定,公事办得多,天太晚了,怕打扰夫人休息,就在书房睡了。
  郭宁莲冷笑一声,知道底细的人除了云奇,还有一个胡惟庸,他是个牵线的、搭桥的。不过他更不会说。郭宁莲已猜到八九分了。
  “真的把那个倾国倾城的人弄回来了?”七巧问。
  “我早就疑心过。”郭宁莲想起在湖口时,朱元璋指派胡惟庸到泾江口去探听陈友谅是死是活,准信有了,胡惟庸却不回来,在那里耽搁了好几天,不是去抢人家皇后是什么?
  “不会吧?”七巧认为,天下什么样好女人没有,非得去抢一个亡国克夫的女人,也不吉利呀。
  “这叫情人眼里出西施。”郭宁莲认定他早就存心不良了,不然箱子里藏着那骚女人的画像干什么?这一连串的疑点,会都是巧合吗?
  七巧建议去告诉大夫人,她也许有好主意。
  “没用。”郭宁莲说,“那是一尊佛。咱们先把事儿探听明白再后发制人。”
  七巧问:“怎么办?跟踪?”
  郭宁莲叫她盯住云奇,晚饭后他一动,就来告诉自己。
  “我一个丫头,盯他也不方便啊!”七巧说。
  “死性!”郭宁莲说,“我给你几贯钱,你买通跟着云奇的那几个人,不就有耳报神了吗?”
  七巧点了点头,又告诉郭宁莲,郭惠回来了,吵着要出家当尼姑去。
  “这可奇了!”郭宁莲对郭惠与蓝玉的事也早有耳闻,只是自己与郭家隔着一层,人家不告诉她,她不便多问。
  这时候最犯愁的莫过于郭惠的娘了。郭惠说到做到,从瓜州渡回来后,立刻变了一个人,不施脂粉,不苟言笑,屋子里也经过了一番更迭,从前所有女孩子喜欢的色彩顿时全无,墙上多了个佛龛,供着一尊观音像,佛灯长明,青烟缭绕。郭惠虽未出家,早已是尼姑打扮,只是带发修行而已。
  她此时正安静地在看一卷佛经。
  见女儿这样,张氏劝不了,又气又急又痛,在房中滴泪闷坐。马秀英在一边劝解,不允许郭惠在家修行,她就吵着要出家,不然就要去死,闹到这地步,还不如先这样。
  张氏说:“我前世造了什么孽呀,老天这么折磨我。这该死的蓝玉,你既与惠儿好一场,为什么半路上又娶了别人?”
  马秀英说,这也不能全怪人家蓝将军,原本不是明媒正娶,况且蓝玉现在的亲事,是元璋为媒。
  “我去问元璋!他就这么对待我们母女吗?”张氏说,“忘了当年子兴收留他的时候了?”她确实对朱元璋憋了一肚子火。
  “娘你消消气。”马秀英说,“我想,元璋他并不知道惠妹和蓝玉的私下恋情,不然能不成全吗?现在木已成舟,咱们还是慢慢劝妹妹回心转意吧。”
  张氏叹了口气:“听说元璋称吴王了?当年你父亲要称王,他百般不让,敢情这王位是留给他自己的。”这是她以妇道之心又一次发泄不满。
  马秀英扑哧一下笑出声来。
  “你笑什么?”张氏说,“你当然是向着他说话了,他称王,你就是王妃了。”
  “您也是气糊涂了,”马秀英纵横捭阖地给她解释,天下大事,都有个成法,都有个公论。当年父亲仅仅占了滁州、和州,就想称王,那不是自己树敌吗?而今时过境迁,朱元璋势力是那时的十倍百倍,称王也是顺其自然的。如果父亲活到今天,朱元璋一定不会跟他抢这个王位的。
  张氏叹口气,不再说什么了,只是叮嘱她多开导开导惠丫头,别因为一个蓝玉毁了自己一生啊,那太傻了。
  奉天殿已初具规模,朱元璋带着胡惟庸饶有兴致地来到工地视察。
  蓝玉走了来,对朱元璋行了个大礼。
  朱元璋道:“来谢我这大媒了?怎么样?我听说新娘子品貌双全?”
  蓝玉笑吟吟地说:“还不是殿下的恩典?”
  朱元璋笑了:“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乖了?现在不准叫我殿下,大典还没举行啊。”
  蓝玉说,大家都等不及了,恨不得让殿下直接登极,省得再费事。
  朱元璋心情特别好,说了声:“好饭不怕晚,你们跟着我,不会有亏吃的。”
  蓝玉禀报从镇江带来一个人,一个殿下最恨的人。
  “是谁?”朱元璋问。
  “钱万三。”蓝玉是偶然发现他躲到镇江去了。
  朱元璋果然动了气,他倒不是因为这个富可敌国的富豪不肯掏银子修城墙,恨的是他狗眼看人低,竟敢藐视他朱元璋,不把他当回事。
  朱元璋下令把钱万三“押上来”,用的不是“带”,更不是“请”,钱万三在他眼中就是个有罪的人。
  胖得流油的钱万三被押上来,朱元璋忍住怒气,没发雷霆之怒,只是讥讽地说:“别来无恙啊!钱大老爷!”
  “小人有罪,小人有罪!”钱万三叩头如捣蒜。
  朱元璋对云奇说:“给他个座位,人家是富可敌国的大富翁,我得看他脸色行事呀。”
  钱万三从地上爬起来,说:“大人若这样说,小人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凳子搬来,钱万三却不敢坐。
  朱元璋问他:“你认得我吗?”
  “认得,认得,”钱万三说,“您是平章大人,不,不,马上是吴王殿下了。其实,黎民百姓都拥戴您做皇帝呀。”
  “你倒会送空人情。”朱元璋说,“有人告诉我,你说你钱多得超过皇帝,你买个王也是容易的事?”
  “没有这话!”钱万三说,“这是有人陷害我,殿下明察呀。”
  朱元璋说:“方才你说认得我,你不过认得现在的我,我问的是你认不认识二十年前的我?”
  钱万三被问得晕头转向,不知朱元璋何出此言,朱元璋哈哈大笑起来。
  朱元璋对六神无主的钱万三说:“至正五年,你我在庐州相遇过,你忘了吗?”
  “至正五年?”钱万三眨着小眼睛,努力回忆着,今年是至正二十七年了,唉呀,二十二年过去了,他可怎么也记不得了,在哪里见过主公,又是怎样冲撞过朱元璋。
  朱元璋说:“你那时是狗眼看人低,自然记不得一个穷要饭的。”
  “我该死!”钱万三打了自己一个嘴巴,说自己是有眼无珠啊!他只记得至正五年黄河决堤,灾民遍地,朝廷遣礼部尚书泰不华奉?玉、白马祭河神,他当时实在应付不过来,多有得罪。他说他实在没想到,在饥民里还有主公哪!
  朱元璋揶揄地说:“是啊,早知我有今天出人头地的机会,你怎么也不至于放狗咬我,会赏我一碗粥喝呀!”
  说毕,他卷起裤腿,露出一块铜钱大小的疤,朱元璋说,这就是钱家恶犬给他留下的印记。
  钱万三吓坏了,又一次跪下了:“饶命啊,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朱元璋挥挥手,说:“起来吧,世上的人都是锦上添花,有几个肯雪中送炭的,这我并不怪你。但我上次要修金陵城墙,你一口应承,却藏起来不再见我,这却不可原谅。钱万三,我问你,你是不是看我朱元璋成不了气候?”
  “不是,不是,”钱万三说,“主公若肯给我一个改过机会,我就是倾家荡产,也一定履行诺言,修半个金陵城的城墙。”他这次说的是真话,他想不到几年间朱元璋势力陡增。
  朱元璋说:“你不是说过,你的银子、粮食比国库还多吗?那你答应修半个金陵城,不是太小看自己了吗?”
  钱万三道:“那……我听主公安排。”
  “四面城墙,八个城门,你都包下来。”朱元璋命令他包工包料,说自己马上率师再征武昌,等打下武昌回来,若修不好城墙,可别怪他不客气了。有本事就再逃走。
  钱万三汗流浃背地说:“我有几个脑袋,还敢言而无信啊!这次蓝玉将军不去找我,我内弟也再三劝我来谢罪了,好歹我内弟是朱大人手下当差的呀!”
  朱元璋问:“你内弟是谁呀?”
  “杨宪啊。”钱万三说。
  朱元璋大为意外,他口气缓和多了,说:“哦,杨宪比你明白事理。不过你不要仗着他的势力胡作非为,我是不讲情面的。”
  钱万三说:“我知道,我知道。”
  朱元璋的大轿在马队簇拥下走在金陵大街上,前面有四面大锣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