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桂系演义 >

第164章

桂系演义-第164章

小说: 桂系演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对攻坚,素来是不主张的!”黄绍竑严厉地盯了白崇禧一眼,重申他的主张。“我主张将前后方的部队集中在祁、宝之线,先行占领有利地形,以逸待劳,采取攻势防御,如果衡阳的敌人向我出击,即可将其聚歼于衡阳外围,如果他们不出来,我们就逐步撤回广西去。”
  白崇禧不作声了,李宗仁也只管低头抽烟,他们心里明白,目下自己到底有多大发言权。李、白的本钱,早已在武汉和平、津输光了,现在广西的这点部队,都是黄绍竑的。
  第十五军是黄的基本部队,俞作柏、李明瑞垮台时,黄绍竑即大胆只身潜回广西,不但抓回了他的基本部队,而且把杨腾辉、黄权等随俞、李倒戈回桂的部队也抓到了手上。随后,黄又从他的第十五军拨出一部分本钱,扩建部队,新成立了教导第一、二师,两个教导师的师长梁瀚嵩、黄旭初都原是第十五军的正、副师长。当初决定倾巢入湘策应冯、阎,开会时正好黄绍竑不在场,李宗仁一声令下,大军便浩浩荡荡向北出发了。黄绍竑在右江与李明瑞对峙,接到电报,心里虽不满意,但部队已被李、白、张拉走了,他不得不率梁瀚嵩、黄旭初两个教导师随后跟进。他由右江回到南宁,经迁江、柳州而桂林,一路走,一路恋恋不舍地观望。他见粤军主力已从贵县、桂平、玉林一带撤走,便很想乘机恢复大河一带地盘,把广西重新整顿好。李、白要到外面去发展,尽管让他们去好了,广西这块地盘黄绍竑是舍不得丢的。他走到全州,到湘山寺住了两天,和住持高僧虚云和尚谈了一些佛法经典。后来接到李、白催他速进的电报,才不得不进入湘桂边界的黄沙河。由于他退巡不前,当他率梁瀚嵩、黄旭初两师进入湖南常宁时,在火车输送下的粤军蔡廷锴、蒋光鼐、李扬敬三师,已于六月十日由粤汉铁路进占衡阳,将北进的桂、张军切为两段。黄绍竑垅本来就不愿丢下广西跟李、白、张北上,急电李宗仁,以兵力单薄,难将衡阳敌军击破,请前方部队立即回师破敌,以免后路被断。李、白、张把部队南撤到了衡阳,李宗仁要去打广东,白崇禧要攻衡阳,黄绍竑吵着要回广西,只有张发奎黑着他那张飞脸,一言不发,任凭李、白、黄争吵。
  “向华兄,你的意见呢?”李宗仁扭头问张发奎。
  “我看不如再回到长沙去,拿到了武汉再讲道理,横直我们是不会饿死的!”张发奎冷冷地说道。
  李、黄、白、张四巨头,四种截然不同的主张,军、师长们听了不禁面面相舰,谁也不敢站起来说话。“炭窑”里在默默地愤怒地燃烧着,等待着他们的是一团灰烬。黄绍竑更加沉不住气了,他站起来要走,李宗仁忙拉住他:
  “季宽,你的意见是……”
  “敌人出击,就打;他们不出来,我们回广西去。我的意见是绝不更改的了,你们不走,我走!”黄绍竑用那火灼灼的目光,逐个地看着他的部下。部下们会意,第一师师长梁朝玑站了起来,接着第三师师长许宗武也站了起来,教导第一师师长梁瀚嵩、教导第二师师长黄旭初,也慢慢地站了起来。第七军军长杨腾辉嘴里嚼着牙签,被黄绍竑的目光盯得心头咚咚乱跳,他正想站起来,蓦地他见白崇禧那凌厉似箭的目光紧紧地逼视着他,刚离座的身子又颓然地沉了下去。第七军的师长梁重熙,见他的军长不敢站起来,便只得老老实实地坐着。第七军副军长廖磊、第八军军长李品仙,都是白崇禧手下大将,当然不会跟黄绍竑走。廖、李两人,虽心急如焚,但却正襟危坐,等待结局。
  李宗仁见会议上不但各人意见相佐,而且将要发生分裂的危险,如果黄绍竑把他的第十五军的两个师另加新编的两个教导师全部拉走,桂、张军在衡阳一带势必被粤军各个击破,到时候,则无论去广东、回广西还是北上武汉,都将化成泡影,李、黄、白、张四人不当粤军的俘虏,也将再作亡命客。他急得大喝一声:
  “坐下,郁给我坐下去!”
  梁朝玑、许宗武、梁瀚嵩、黄旭初见李宗仁脸色铁青,那目光凶得怕人,正想坐下去,却见黄绍竑那目光和胡须仿佛化作了无数文刀矛在死死地逼着他们,四位师长吓得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只得垂首恭立,既不敢抬头看李,又不敢抬头见黄。
  “我是总司令,谁敢违抗军令,我就先毙了他!”李宗仁说着把腰上的小手枪哩地拔出来,“啪”地一声往桌子上重重一放,站着的那四位师长双脚一齐颤抖起来。杨腾辉死死地咬着牙签,暗自庆幸自己没有跟着站起来。
  黄绍竑把头扭到一边,用手扯着军服的下摆,在疯狂地抖动着,也不知他是在扯着衣服扇风还是在发泄着胸中的愤懑。
  李宗仁把双手背在身后,在室内来回地走动着。“炭窑”中的温度,已升到了爆炸的程度。
  李宗仁这一异乎寻常的举动却给白崇禧和张发奎带来了一线新的希望。他们估计李宗仁的强硬手段,镇住了黄绍竑及其所部将领,这时很有可能下令全军联镳北上,再下长沙,直捣武汉。
  李宗仁在室内踱了几圈,慢慢站住了,那火一样的目光逐渐冷却下来,唇边那两道紧绷着的凛不可犯的棱线也松弛下来,他显得有些心神不定,但终于下达了使全军生死攸关的命令:
  “我们就照着黄副总指挥的意见布置军事罢,我想也不会大错的!”
  白崇禧和张友奎听了简直如五雷轰顶,但却不敢再争执,只把双眼一闭,象临刑的囚犯只等着脖子上挨一刀似的。杨腾辉却倏地站了起来——他又后悔动作迟了一步,当初为什么不跟着黄绍竑站起来呢?
  “请向华兄即率部向宝庆方向开动,命令后补。”李宗仁接着继续下达命令,“第七军以有力之一部,迅速抢占探山,其余部队,于明晨到达熊飞岭,固守祁宝之线以待敌。”
  第五十六回 暮鼓晨钟 李黄白心酸湘山寺 心灰意冷 黄绍竑息影良丰园
  一阵阵寺院的钟声,震撼着动乱中的全州古城,城厢的街道上,扎满了惶乱的士兵。全州是桂北的重镇,入湘入桂乃必经之路。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全州的闻名于世,除了它的重要地理位置,便是城西那座遐迩闻名的湘山寺。
  钟声在暮色中震荡着,似乎给人以某种安祥的慰藉,在连年兵灾匪患之中,它仍是那样不紧不慢,安安稳稳地响荡着,依然吸引着形形色色的八方善男信女,二月初八的松花会,七月七日的晒衣会,八月九日的朝山会,更是香客云集,热闹非凡。钟声在暮色中震荡着,雄伟的湘山七十二峰,映着夕照,簇拥着壮丽的湘山古寺。钟声把人带到了遥远的年代……那是唐朝至德元年(公元七五六年)四月的一天,全州县(古为湘源县)湘山之巅的笋布台上,立着一位面色黧黑,身着袈裟,手持锡杖的高僧。他凭高远眺,只见五华围绕,三水汇流,左有钵盂山,右有圣禅岭,湘山七十二峰耸立,若金刚,若观音,若哪叱,群峰各见其形,皆献花供果,执磐捧盂,竟似朝他围绕顶礼。这位高僧见了,立时双手合什,念声:“阿弥陀佛!”遂在山剪荆结茅,躬畲自给,于是当地人民便筑净士院一所让其居住,请他开演大乘佛法。开演之日,从者甚众,连湘山上的一种羽有五彩、大如竹鸡的山鸟,也成群翔集其上,跟着呼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时人遂将此鸟称为念佛鸟。从此,世人皆知湘山有圣僧,一时禅林之盛,遂为楚南第一。这位高僧,乃湖南郴州资兴县人,俗姓周,生于唐开元十六年(公元七二九年)十六岁时即出家受戒,因一心要当个最上乘的和尚,曾远行淮南参礼道钦禅师,自是得道。后随禅师至京见唐玄宗,因见朝政衰败,安禄山将谋反,遂告别禅师,南返郴州省母,后由衡阳南下,到达全州县湘山。在此创立湘山寺。这位高僧,每逢开讲佛经,对前来听讲的善男信女等信徒及十方来者,常告戒道:“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对士大夫说:“忠孝是佛”,对农工说:“勤俭是佛”;对商贾说:“公平是佛”。高僧的说教化下,全州一带的社会风气为之一变。有一次永州太守来问:“有什么方法可以延年益寿?”高僧答道:“忠于国家,对民勤于职守,为子孙后代造福,这就是使你获得长寿的方法啊!”高僧自来湘山寺,所说歌偈有数十万言,由他的弟子抄录下来,名为《遗教经》,影响很大。唐咸通八年(公元八六八年)高僧无疾而终,活了一百四十岁,人呼为无量寿佛。他的弟子们在寺中为他造了一座高达十一丈的七层宝塔,将其真身迎入塔中。宋绍兴五年(公元一一三二年)皇帝敕赐该塔为妙明塔。宋徽宗游南岳时,曾来湘山寺向妙明塔致礼,敕封这位圆寂已两百余年的高僧为慈佑寂照妙应普惠大师,赐湘山寺钞田三十六石。从此四方钦敬,莫不进香朝拜,年年香客云集,其香火之鼎盛更是岭南第一。
  钟声在暮色中震荡着,寂落的湘山古道上来了三位不同导常的香客——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一色的戎装打扮,他们面色沮丧,默默无言地走着,后面是他们的三名副官,各人手里皆提着沉甸甸的香袋。一路苍松翠柏,山深径阔,光溜溜的青石板路,一层又一层的石阶,不知留下多少香客的足迹,路旁的千年古柏,不知萦回多少美妙的幻梦。来到壮严的龙凤山门,湘山寺的住持虚云禅师已带着两名年轻的和尚,在阶下相迎。李、黄、白看时,只见那虚云童颜鹤发,着一领玄色翅装,胸前挂一串黑色珠子,着青布圆口鞋,显得朴实庄重,给人以得道高僧之感。那龙凤山门两侧,一副气势宏恢的对联,更使人刮目相看:
  锡杖飞空选得块袈裟片地试观七十诸峰总不如湘山宝藏;
  金身觉化镇住个海口幽岩谛言五百余年转甚么衡阳回雁。
  李、黄、白连忙向虚云双手合什,口中念声“阿弥陀佛。”
  虚云笑脸相迎,说声:
  “诸位将军有请!”
  湘山寺的龙凤山门,也颇为壮观,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式,有两尊镇守山门的金刚力士像,他们皆面貌雄伟,面目怒忿,头戴宝冠,上半身裸体,手扒金刚杵,两脚张开,似有万钧之力。左像怒颜张口,以金刚杵作击打之势;右像忿颜闭口,平托金刚杵,怒目睁视。进了龙凤山门,迎阶而上,便是湘山寺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
  “敢问禅师,何谓大雄!”李宗仁是第一次到这祥雄伟壮丽的名寺古刹来进香的,他见这大雄宝殿极有气派,便住足问道。
  “大雄者,即是对佛的道德法力之尊称,具体指的乃是佛有大力,能伏‘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大雄宝殿是供奉佛教缔造者和最高领导者——’佛‘的大殿。”虚云禅师是位学者型的僧人,对佛学、哲学、文学及书画皆有很深的造诣,他把一个深奥神秘的佛学名词,解释得十分通俗易懂,使这三位驰骋沙场,曾屠戮无数生灵的铁将军不住点头。
  大雄宝殿的殿联更是气势不凡,左、右联共一百一十二字,那楷书写的极有神韵:
  那边消息见半点儿有甚巴鼻莫非千幻万幻说不尽百样即当因此的雪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