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新三国策 >

第150章

新三国策-第150章

小说: 新三国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凌统的说服下,一时无路可走的赵云最后还是同意了先入山寨歇息,等徐州道路通畅之后再东行的主意,对此裴元绍相当的高兴,除了对赵云武艺心服口服之外,他还主动让出了头领的位置,将这千余人的军队交与了赵云管理。

    十一月十五日,刘辟、龚都在颖阳战败的消息传来,不出凌统所料,得到汝南黄巾作乱的消息后,曹操马上感知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急令在宜阳一带的夏侯惇、在陈留的曹洪率部驰援许都门户颖阳,结果在颖阳刘辟、龚都被杀得大败,近五千士卒阵亡者过半,只有不到千人逃回汝南。

    与此同时,在舞阳驻守的曹操大将蔡阳也开始从侧冀向汝南压来,形势从六天前的一片大好急转直下,刘辟、龚都都没有了再战的能力,相反,倒是毫无伤的裴元绍这一支军成了黄巾军最后的力量。

    这对于刚刚接管这支军队的赵云来说,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考验。

    在山寨前临时辟开的演军场上,被赵云、凌统精心挑选出来的八百兵卒正在整齐有序的演练着战法,鉴于黄巾徒众中民、兵混杂,作战力不强的弊端,赵云与凌统一商议,决定先将精壮的可战士卒与妇孺分离开来,前者作为迎敌的主力,后者则主要负责后勤辎重供给。

    经过短短的六天整训,这八百士卒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对作战次序、号令、阵法的认识也比以前有了提高。

    “哈,兵不在多,贵在精,这八百兵卒虽少,但却个个都是一把好手!”凌统抹了一把滴落的汗珠,敞开衣襟说道。

    自从赵云来了之后,凌统一下子感觉眼界开阔了很多,赵云讲的那些打仗的谋略、阵法以及带兵的技巧,都让凌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赵云微微一笑,收枪凝神站定,脸上露出一抹笑意,好久没有领兵征战的那一种痛快感觉了,记忆中的那个白马嘶鸣、长刀挥舞的场景让人不禁浮想神往。

    凌统细心好学,沉稳可靠,与裴元绍的粗豪莽撞性情刚好相反,假以时日,凌统一定会成了一个出色的将领,这一点赵云并不怀疑。

    “子龙将军,刘辟、龚都率残部正在向葛坡靠拢,在他们的后面,蔡阳正紧追不舍呢。”裴元绍一身尘土的奔进山寨,急喊道。

    在让出了头领的位置后,裴元绍过得倒是比先前轻松了许多,至少他不用再去担心下一顿饭该从何出了,向来直来直去的他更喜欢提起双锤去战场上撕杀,胜了自然高兴,败了也有赵云在后面替他收拾局面。

    这些日子,裴元绍心中都是美滋滋的,当下属也有好处,至少不用每天都过得那么累。

    “蔡阳有多少人马?”赵云收起枪樱,不动声色的问道。

    裴元绍道:“听刘辟、龚都的溃兵说,不下三千人。”

    “这么说,夏侯惇、曹洪都没有跟过来?”凌统说道。

    赵云点头道:“袁绍在黎阳屯积重兵,夏侯惇、曹洪分守宜阳、陈留两处要地,这个时候出兵救援颖阳已是冒险,要是再兵进汝南,则袁绍一旦抓住机会南下,曹操尾难顾矣!”

    “蔡阳孤军前来,依统之见,可战!”凌统在旁谏道。

    蔡阳是惊弓之鸟,以前征剿汝南黄巾时成果不彰,还几次被黄邵用计杀得大败,这一次刘辟、龚都颖阳落败,看来蔡阳是想趁火打劫,伺机报先前之仇。

    汝南城外,舞阳太守蔡阳的三千步卒如迅雷般向葛坡前进。

    在舞阳得到夏侯惇、曹洪得胜的消息后,蔡阳马不停蹄,即刻率部兵汝南,刚刚退守到汝南的刘辟、龚都还未等站稳脚跟,就被蔡阳赶得抱头逃窜,葛坡的这一千多黄巾军,成了刘、龚二人最后的救命稻草。

    追至葛坡山下,刘辟、龚都被寨中兵士接应上山,蔡阳正待喝令兵卒攻打,却见寨门大开,一彪人马杀将出来,当先一员白袍骁将,生得好一副俊朗模样,手持银枪,威风凛凛,在他身后,一左一右分别站立着两人,左一人满面虬须,眼如铜铃,手提着一对双锤,右一人年约十五六岁,脸上一道伤疤夺目,手里拎着一把明晃晃的大刀。

    “汝等贼匪,快快交出刘辟、龚都,然后下马投降,我可侥汝等不死,否则——!”蔡阳鼓起力气,手挽颌下须然喝道。

    蔡阳话音未落,只听得对面那白袍银枪将微微一笑,回道:“这蔡阳头大如漆,内颅空空,正可作捣谷之用。”

    蔡阳大怒,花白胡须乱颤,在曹操军中,蔡阳素以性如烈火著称,今日被这无名贼寇这么一激,哪里还自按耐得住。

    “贼子,拿命来!”蔡阳挺刀拍马而出。

    那厢赵云早料到蔡阳不耐,两腿一夹马腹,也自拧枪出战,后面观战的士卒见双方主将出马,一个个齐声鼓燥,曹军那边鼓声阵阵,而黄巾这边也不示弱,裴元绍、凌统也扯起嗓子大声替赵云鼓劲。

    蔡阳刀凌空劈落,赵云拔马闪过!

    然后两马交错,赵云忽然间迅雷一枪,直刺蔡阳颈项,蔡阳此时刀未收回,全身破绽百出,待见枪樱闪动,正要收刀回防,却不想赵云枪势如此之快,一时哪里还来得及。

    转瞬间,蔡阳惨叫一声,整个身躯都被赵云挑起,然后重重的抛落到地面上,抽搐了几下后,蔡阳便不再动弹。

    观战的曹军一片沉寂,好一阵方回过神来主将阵亡,这时,凌统、裴元绍已一声喊,率众冲杀过来,两军接战,曹军士气大落,哪有心思恋战,稍一接触便向汝南溃退。

    赵云在汝南初战告捷,并立斩蔡阳,威名大盛!

    建安四年十一月下旬,荆州,江夏郡,汉阳。

    高宠将指挥作战的治所从沙羡前移至汉阳,这里是沔水注入长江的地方,守住汉阳,也就能扼止荆州军沿沔水而下的奔袭,从而为周瑜顺利拿下夏口赢得条件。

    二天前,高宠获悉:刘表大军在竟陵、沔阳、巴陵一线构筑起一道围堵的防线,以沔阳的刘表军主力、竟陵太守蔡瑁部、巴陵文聘部为三个箭头,采取层层推进的战法,向夏口压逼过来,而同时,得到援军到来的消息,受困夏口城中的黄祖也重新活跃起来,形势对于高宠来说,并不乐观。

    当然,太史慈、6逊、黄忠这三支百战之师的到来极大的充实了高宠军的实力,也使得周瑜在排兵布阵之时,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这一切都为即将到来的荆州大战作好了准备。

    冬日里沔水的水量并不充足,这条长江中游最大的支流在建安四年的这个冬天彻底丧失了夏天奔腾咆哮的活力。

    这是高宠期望看到的,因为一旦沔水恢复了以往的流量,刘表的水师就会毫无阻挡的直达汉阳,对于尚处于弱势的高宠水军来说,以己之短,迎敌之长并不明智。

    “宠帅,甘宁来报,锦帆军已顺利进抵乌林,另外,6逊和黄忠两部也已在汉阳城外布防完毕。”刘晔迈着急碎的步子,刚走进书房,便皱着眉头对着高宠说道。

    高宠听罢站起身,将目光投向挂在墙上的地图,然后微微一笑道:“这是个好消息,子扬如何愁眉不展呢?”

    刘晔道:“宠帅,这样布防固然可以暂时挡住荆州军的进攻,但分散兵力、层层防御的做法却是不可能取得整个战局的胜利的。”

    正如刘晔所说,在敌众我寡的情形下,的确的应该先集中优势兵力,吃掉敌孤立一部,然后再伺机寻找歼敌的机会为好,刘晔虽然说得委婉,但高宠明白,刘晔是想说集中兵力先拿下夏口,对此,高宠另有看法。

    夏口的黄祖部虽然被团团围困,但城中粮草充足,兵士众多,由于甘宁部不善攻坚,所以先前几次攻城受挫,现在太史慈的丹杨兵被调了过来,高宠相信凭太史慈的能力,拿下疲惫不堪的黄祖不是问题。

    而荆州战局演化至今,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江夏一地的得失了,刘表出动三路大军增援的目的,也不会仅仅为了黄祖一军,他的目的是为了彻底击退高宠,将高宠势力赶出荆州。

    基于此点,汉阳作为两军攻防的要点,一旦被荆州军抢先占领,高宠军将面临内外受困的不利局面,这就是高宠重兵布防在汉阳的原因所在。

    “命令太史慈率部主攻,必须在二日内拿下夏口!同时,把所有的霹雳车都运到夏口城下去,也让黄祖瞧瞧我们的厉害!”高宠斩钉截铁的说道。

    夏口,高宠势在必得。
第三卷 荆楚情 第一百三十一章 吴楚争霸
    建安四年十一月冬,夏口城中,一片肃条凄凉景象。

    原本拥有民众近万余口的这座城池在战火中渐渐衰败,在近一个多月的围困中,城内百姓的忍耐力已经到达了极限。

    从开始时单个的逃亡,到现在整伍、整队的投降,黄祖越来越感到破城的日子就将临近。

    城外,喊杀声震天,不时有巨大的石块落到城垣上,黄祖曾经引以为傲的坚固城墙在敌军霹雳车抛出的石块攻击下,开始出现崩塌的迹象。

    江夏太守府。

    曾经的车水马龙被冷冷清清的场面所代替,除了间或有急匆匆跑来禀报战况的兵卒外,这一座气势伟岸的府邸就再也没有其它人来光顾了。

    黄祖呆呆的坐在书房内,漫卷书架上的典籍散落一地,这些曾经费了黄祖半辈子心血收集的书稿现在的命运就如它的主人一般,灰暗而无助。

    “父亲,北城,北城失守了!”黄射满面血污,跌跌撞撞的奔了进来。

    黄祖怔了一下,喃喃道:“是该走的时候了!”说罢,黄祖抓起放在案上的一个瓷瓶,紧紧的握在手中。

    “射儿,无论生什么事,你要记住这句话:不管生了什么事,你都要好好活下去,黄家的血脉不能断呀。”黄祖哽咽道,他的眼眶湿湿的,模糊了渐已昏花的双眼。

    黄射说道:“父亲——,援兵就快要到了,我们可不能丧了士气。”

    黄祖凄然笑道:“援兵?是文聘吗,依照往日行军的脚程,他在三天前就应该赶到夏口了,而现在他又在什么地方?”

    夏口北城,太史慈不住的高声断喝着,指挥手下军卒从霹雳车攻塌的缺口处蜂拥入城,在经过了二天不间断的攻城之后,黄祖倚之为金汤的夏口城终于告破。

    “快去回报周都督,就说夏口已落入我军之手!”太史慈持戟站在夏口城楼上,心情分外的激动。

    许久以来的一口恶气终于在这一战中得到渲泄,新组成的丹杨兵团个个精悍勇猛,在与荆州兵的对战中无一不占据了上风,而为了这一天,谁又能知道太史慈付出的心血。

    “从今往后,石印山已经成了过去!”太史慈畅然低语。

    石印山惨败,曾经象一团永远也无法释解的阴影积攒在太史慈心头,推不开,化不掉,今天,他终于又在战场上找回了那个自信果敢、无坚不摧的自己。

    这一天,是建安四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