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汉风1276 >

第5章

汉风1276-第5章

小说: 汉风1276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途十分渺茫。陈宜中仍在这个“海上行朝”中担任着一个重要角色。
即使在这样危急时刻。权贵们仍没有忘记争权夺利。外戚杨亮节用事。以国舅自居而“居中秉权”。嗣秀王赵与择则“自以国家亲贤”对杨亮节多方掣时。杨怀恨在心。不久将赵与择逐出朝廷。”陈宜中官居高位。也并不如意。武官张世杰专横。多次与陈宜中争吵。结果“陈宜中尸其事。**于张世杰”。在抗战派中。陈宜中起初看重陆秀夫和文天祥。他认为陆秀夫“常在兵中。知军务”。多委以重事。而陆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后来二人发生分歧。陈宜中指使台谏官弹劾陆秀夫并欲将他免职。由于张世杰反对方才未果。文天祥作为抗战派地中流砥柱。侥幸在被押往大都地途中逃回来。颠沛流离。历尽艰苦来到福安州。尽力而为。他派人招豪杰于江淮、募义兵于温州。但此时他们未被重用。与陈宜中发生纠纷。被排挤出朝廷而转战于外。
宋朝统治集团矛盾纷纷。但元军侵南地步伐却从未减缓。元军南下地途中。曾遭到许多爱国将领地坚决抵抗。湖南地李芾、淮南舶李庭芝、广西地马墅、东川地张钰。都演出了极其悲壮地一幕。尤其是文天祥在老家江西地空坑、广东地五城岭领导地抗元斗争。尤为激烈。几乎全军覆没。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十一月。元军进犯福建。知福州府王刚中开城投降。陈宜中与张世杰将端宗护送到海上。其后。陈宜中仓皇逃走。
在元军地追击阻截下。端宗一行四处飘泊流离。景炎二年十二月。他们飘流到井澳(广东中山市南大洋中)。遭到飓风袭击。几乎舟毁人亡。从此。端宗惊悸成疾。不久死于雷州湾硇洲地船上。死时年仅10岁。
陆秀夫立卫王赵昺为帝。与少傅张世杰共同秉政。改元祥兴。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六月。帝移居压山(广东新会南海中)。张弘范率领地元军与张世杰在崖山决最后一战。张世杰一味死守。拉开战线。陷入了被动局面。全军阵亡。陆秀夫闻讯大哭。背着帝昺跳海而死。杨太后闻知。亦跳海而亡。至此。宋朝已经伴随着逝去地海波。烟消云散。
陈宜中在大宋倾覆的时刻逃离皇帝一行,携家眷到了占城(今越南境内)。后来元军攻占城,他又奔走遥国(泰国),后卒于此。成为温籍华侨先驱。
陆秀夫
    陆秀夫生于端平三年(1236年),卒于祥兴二年(1279年),字君实,出生于楚州盐城(今江苏盐城),三岁随同父母迁居江南京口(今江苏镇江)。他自幼聪明超群,在村塾就读,常为塾师称道:“这百余蒙童之中,独有秀夫为非凡儿。”稍长,喜读爱国为民书卷,才思日渐敏捷,七岁便能诗文:十九岁时考取进士,与留下传世警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同榜。当时镇守淮南的制置使李庭芝,以网罗人才著称,他得知秀夫年轻有为,便礼聘到他的幕府任职。而淮南是当时天下贤能之士聚集的地方,有“小朝廷”之称,所以陆秀夫在此处可谓如鱼得水。
陆秀夫的才思清丽,很少有人能够比得上他,但他并不以此自傲。他的性情十分沉静,不喜张扬。每当那些僚吏来拜访、宾主互相取乐时,只有陆秀夫独自一人在旁,默默无语。有时府中设宴摆酒,陆秀夫坐在席间,矜持庄重,不说一句话,人们都觉得他十分怪僻,难以接近,所以很少有人与他合得来。但陆秀夫治事有方、稳重干练的才华,深得李庭芝的赏识和器重。即使官位升迁了也没有让他离开,这样,秀夫在府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一直到主管机宜文字。
德祐元年(1275年),元朝兵马大举进攻南宋,两淮地区情况更加紧急,李氏幕府分崩离析,幕僚纷纷辞职,唯独陆秀夫临难不惧,与李庭芝同舟共济,誓死抗敌。李庭芝深深为他这种疾风劲草的宝贵品格所感动,觉得他是一个难得的忠义之士。就忍痛割爱,把他作为砥柱中流之材推荐给朝廷,官至礼部侍郎。
此时的南宋局势更是恶化。当时,元军在宋朝叛将吕文焕的引导下顺江而下。沿江诸将多吕氏部曲,望风降附。如江州知州钱真孙,安庆知府范文虎纷纷以城投降。一直不敢出征的贾似道迫于形势也不得不率兵出征。他尽管来到芜湖,可是并不愿作战,而是幻想求和。求和不成,只得侥幸一战。贾似道派孙虎臣领步兵7万多人驻扎在丁家州,夏贵带战船2500艘横列江面,贾似道则亲自率后军安营芜湖西南的鲁港。双方一交战,孙虎臣由于资历较浅,威望不足以服众,所以对元军的攻击根本没有还击之力,不久就阵脚大乱;溃不成军。贾似道更是惊惶失措,宋军首尾难顾,元军乘胜追击,宋军被杀死、溺死者不可胜计,水都被鲜血染红,一应军资器械,尽为元军所获。丁家州、鲁港之战的惨败,使宋军主力丧失殆尽。
就在贾似道此次出师之后,朝中则由其党羽王熵、陈宜中等所把持。陆秀夫虽多次上书,慷慨陈词,请求到前方去组织抗元,但都被拒绝。可叹陆秀夫空有一腔报国志,却受奸人阻挠,无法施展。这年三月,伯颜率元军直入建康,威逼临安。当他听说陆秀夫等忠义之士的其人其事时,不由赞叹道:“宋朝有这样的忠臣,却不知重用,如果重用的话,我还会在此吗?”
鲁港之役失败以后,贾似道即被免职,且于当年九月丧身于福建漳州的木绵庵,但是,南宋王朝灭亡的命运此时已经无可挽回了。
在元军逼近临安时,南宋朝廷立即陷入了极度混乱之中。胆小如鼠的文臣武将,惶惶不可终日,风声鹤唳,谈虎色变。贪生怕死的左丞相留梦炎,率先弃官外逃;六部(吏、户、礼、兵、刑、工诸部的总称)官员竞相效仿,接踵远走他乡。掌管军机、边防事务的枢密院官员文及翁、倪普之流,惧怕落下临阵脱逃的骂名,竟去串通监察机关,乞请御史借故上疏弹劫,以求罢官.但又恐朝廷开恩挽留,往往未等奏章批复,就已逃出京师.短短几天之内,就刮起了来势凶猛的“挂冠”之风,闹得赵家王朝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甚至皇帝召见群臣宜旨吴坚接任左丞相的时候,到场的文官只有六人。
摄政的太皇太后,七十二岁的谢道清,守着五岁宋恭宗赵显,面对岌岌可危的政局,忧心如焚.束手无策的寡妇孤儿,最后想出一条对策,用谢氏的名义半是乞求、半是恫吓地在朝堂上张贴出一道诏谕,大意是:“大宋得天下三百余年,对读书智慧的士大夫向来优礼厚爱。如今我与幼帝遭难,文武百官竞热视无睹,没有一人出一智一谋救国。”朝内辅臣玩忽职守,州城守将弃印丢城御史纠查不力,丞相执政无方,遂使不轨之徒,里应外合,图谋夜逃.你们自称平日读圣贤书,通达事理,在此国难之际,却作出如此令人鄙视的丑事,还有什么脸面活着为人?死后又有什么资格去见先帝!大宋江山未改,国法尚在,自即日起,文武官员凡尽心守职者,一律官升两级:倘有临难弃官出逃者,御史将严加追究惩处。”
往日趾高气扬、一呼百应的太皇太后,临到国势危如累卵,回天乏术的时候,也难免呼天不应、唤地不灵了。不管她用高官厚禄引诱,还是以严刑峻法威吓,对那班离心离德的臣下来说,都无济于事了。当年曾使群臣敬畏的诏谕,如今也成了地道的一纸空文,附着在朝堂的墙壁上任凭风雨剥蚀。
内外交困的太皇太后,慑于元军泰山压顶般的武力威胁,最后与右丞相陈宜中商定:走议和乞降的路.她先派柳岳等三人前往伯颜营中,主动提出称侄或侄孙并纳币的屈辱条件,请求元朝罢兵议和。当即遭到伯颜拒绝.继而又派监察御史刘观杰再去伯颜营中“奉表称臣”,许诺每年进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幻想用此沉重代价换取南宋朝廷残存一隅。伯颜对此退让非但不许,反要南宋丞相亲自出面请降。消息传回临安,陈宜中唯恐被元军拘留北送大都(北京),连夜逃往温州,遂使南宋违约。伯颜大怒,命令元军进驻临安城郊三十里处皋亭山,以示警告。太皇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人马,与伯颜议和。但文天祥却被伯颜所扣。太皇太后无奈,她用小皇帝赵显的名义向元“百拜奉表”,自动削去帝号,改称“国主”,派监察御史杨应奎带着宋朝传国玉玺三去伯颜营中,拱手送上尚存的全部河山。宣告南宋偏安江南局面的彻底结束。
在元军进驻临安之前,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匆匆忙忙进封七岁的吉王赵昰为益王,令其判(职位高的官兼职位低的职务)福州;同时进封四岁的信王赵昺为广王,令之判泉州,二王在临安即将陷落时,由驸马都尉杨镇等护卫,出京师,经婺州(今浙江金华),去温州。欲对宋室斩草除根的伯颜获悉,派兵追去,未果而还。
铁骨铮铮力挽狂澜
临安沦陷后。南宋一些不甘忍辱就范地文臣武将。得知益王、广王抵达温州。都怀着东山再起地心情前去投奔。陆秀夫就是在这时辗转来到温州地。随后。张世杰率领地一支水军也扬帆赶到。陈宜中出逃带来地船队。恰好又停泊在温州附近地清澳。于是。昔日宋室地这批重臣。如今又聚集在二王地麾下。陆秀夫和陈、张等人经过磋商。一致主张重建朝廷。再造乾坤.接着便在温州江心寺拥立益王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为副元帅。同时发布檄文。昭示各地忠臣义士紧急勤王。光复旧物。正在这时。已经成为伯颜阶下囚地太皇太后。委派两名宦官带领百余兵丁前来温州。准备迎接二王回归临安降元。陆秀夫等人不愿归还。扶持二王出海来到福州。
德祐二年(1276年)五月初一。赵昰在福州正式登极称帝。改元景炎。同时。晋封他地弟弟赵昺为卫王。他地母亲杨淑妃为太后、垂帘听政。并组成以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为首地行朝内阁。重整旗鼓。中兴朝政。福州政权地建立对南宋王朝来说。是其复兴地希望。但希望又十分渺茫。朝廷当中。虽然有像陆秀夫这样地忠心耿耿、竭尽全力试图力挽狂澜于既倒地大臣。但更多地却是像陈宜中那样地无德无能之辈。
当时。福州政权被人们称为“海上行朝”。只不过是流亡政府而已。在此政权建立之初。臣僚之间尚能同心协力。但是很快就发生矛盾。外戚杨亮节以国舅自傲。“居中秉权”。张世杰与陈宜中议论不合;文天祥也因与陈宜中意见不合。被排挤出朝廷;苏列义受压制。郁郁不得志;而陆秀夫更是有志难伸。处处受到陈宜中地排挤。起初。陈宜中认为陆秀夫“久在兵间。知军务。”对他十分看重。而陆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但不久。陆秀夫与陈宜中意见发生分歧。陈宜中指使台谏官弹劾陆秀夫。并将他免职。张世杰知道了。非常不满。就对陈宜中说:“现在是什么时候了。你动不动就罢免人?”不得已。陈宜中又召回陆秀夫。但是。由此可见赵昰流亡朝廷已不可能再有什么大地作为了。
十一月。元军进攻福州。张世杰等率领十七万官军和三十万民兵。护送小皇帝赵昰及赵昺登舟入海。驶向泉州。当时。泉州权势最大地是阿拉伯籍富商蒲寿庚。此人寄居中国多年。还取得了宋朝市舶使(掌管检查出入港口地外商船舶。征收关税。收购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