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人类史上七大帝国的没落 >

第32章

人类史上七大帝国的没落-第32章

小说: 人类史上七大帝国的没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机,在小亚细亚东部的曼齐刻尔特大败拜占庭军队,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四世也被俘虏。突厥人顺利地进入到了小亚细亚,夺取了大批城镇和要塞。农民因为不满拜占庭的剥削,反而欢迎塞尔柱人。因此,从11至13世纪,小亚细亚的大分部地区,从希腊和基督教地区变成了突厥和穆斯林地区,一直保留到现在。拜占庭帝国也因为小亚细亚的丧失,丢掉了大量税源和大批兵源,再也支撑不起这个巨大的帝国,虽然它要到1453年才会灭亡,但曼齐刻尔特之战无疑是它的病根,之后那么多年只是在苟延残喘而已。

塞尔柱人在曼齐刻尔特胜利之后,使得行将就木的哈里发统治又恢复了生机。苏丹马里克沙(1073~1092年在位)在位期间,塞尔柱帝国达到鼎盛,军事上控制了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伊朗以及小亚细亚;文化上以波斯的语言、文学和艺术上的成就最为显著。可惜好景不长,马里克沙一死,帝国就在继承人的争夺中陷入分裂。使得12世纪的十字军有机可乘,攻占了圣城耶路撒冷,造成*人心理上不小的阴影。另一个方面,塞尔柱的分裂,也使小亚细亚西部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得以壮大,他们继续高举*教的旗帜,建立了又一个横跨亚、欧、非的大帝国,直到20世纪前,还统治着整个中东地区。

塞尔柱突厥人偷取了*人的帝国,其他的突厥人也没有让世界闲着,佛教在它的出生地印度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他们,真相是怎样的呢?

在塞尔柱人向西挺进的同时,其他突厥人也在东部四处出击。其中最著名者莫过于马哈茂德(997~1030年)。他以阿富汗的加慈尼为基地,几乎每年都向印度地区进攻,最终吞并了旁遮普,使其到现在都是穆斯林的聚居区。马哈茂德是个严格的*教信徒,他认为神灵无所不在,是不能用肉眼描绘的,因而所到之处,砸碎一切神灵塑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圣像破坏者”。马哈茂德对异教徒实行了残酷的*,逼迫他们改变信仰,从此,印度人民的信仰分裂,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半岛分裂成印度教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

12世纪,突厥人穆罕默德以阿富汗境内的廓尔为基地,取代了马哈茂德家族的统治。廓尔突厥人向南挺进至古吉拉特,向东进入恒河流域。1192年,他们占领了德里,并将苏丹的首都定在那里。突厥人在这次战役中,毁坏了绝大多数寺院,对僧侣大肆屠戮,佛教从此在印度一蹶不振,消失在历史烟尘中。

外国卷 第六编  真主也不想挽救的败落(9)

在*教的中世纪“后期复兴”中,创建三大帝国的奥斯曼人、沙法维人和莫卧儿人,都起源于突厥人。其中影响最大的奥斯曼人的祖先,是中亚的乌古斯部落。他们维护*教传统和扩张领土的努力,被穆斯林誉为*教正统信仰最坚强的捍卫者。突厥人在*教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奥斯曼人身上达到了顶峰。

4。城破国灭———蒙古来袭

蒙古的铁骑袭来,又一场血雨腥风掀起,不过这是最后一场。面对着如此大敌,*末世君臣又做了些什么呢?

当*帝国已深陷泥潭,濒临灭亡的时候,东方的蒙古帝国又向他投来了不怀好意的一瞥。蒙哥大汗继位后,为了进一步扩充版图,命其弟旭烈兀发动了第三次西征,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消灭*帝国的阿拔斯王朝。1256年,旭烈兀宣称要对盘踞在伊朗马赞德兰诸山城的木剌夷国动武,要求阿拔斯王朝的末代哈里发穆斯台耳绥姆发兵协助,这一提议没有得到穆斯台耳绥姆的响应,第二年,旭烈兀在灭掉木剌夷国后就挥师直指巴格达。

而此时的阿拔斯王朝正处在派系斗争中不能自拔,面对旭烈兀的来袭,依旧纷争不已。旭烈兀在哈马丹休整的时候给穆斯台耳绥姆发了一个最后通牒,责问他的不助攻之罪,并且声称如若穆斯台耳绥姆还想保住哈里发之位的话,就立刻拆毁巴格达的城防,自己或派秘书长维齐尔率主要官员来哈马丹谢罪。在主战派和主和派的夹击下,愚蠢的穆斯台耳绥姆竟然一面回复说,臣民准备誓死捍卫先知的代理人,决不拆毁城墙,一面又派使者低声下气地到旭烈兀那里求答复。面对这样一种矛盾的回答,旭烈兀的第一反应就是迅速出击巴格达。

穆斯台耳绥姆面对如此强敌,能不能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呢?

此时的穆斯台耳绥姆才慌了手脚,先组织了一个使团准备求和,后又在主战派的威逼下,傻乎乎地写信公然向旭烈兀挑战,警告他攻打“和平城”的后果,蒙古人根本不管这一套,加紧了攻势。穆斯台耳绥姆一会儿疯狂整编军队,一会儿又承诺每年进贡,向敌军摇尾乞怜。同时还幻想着先知伸出手来进行仲裁。

公元1258年,旭烈兀的军队攻破巴尔门,守军全部躲到了西城区,旭烈兀本人亲自顺河而下,奋勇出击。穆斯台耳绥姆派儿子前去求和,但遭到拒绝。之后又派出维齐尔,也是无功而返。穆斯台耳绥姆最后不得不带着自己的儿子和臣民无条件投降。蒙古10万大军入城后大肆劫掠屠杀,除少数技艺高超的工匠外,该城的80万居民被屠杀殆尽,昔日繁华的巴格达瞬间化作废墟。受害者尸体腐烂发出的恶臭,迫使屠城者离去。*帝国灭亡。

1260年,旭烈兀获悉蒙哥去世,忽必烈继大汗位的消息后,率众返回,在路上处死了穆斯台耳绥姆。据说按照成吉思汗的禁令,为了不让皇族的血沾污战刀,不幸的哈里发被裹在一张地毯里让马活活踩死。而旭烈兀在东起阿姆河和印度河、西至小亚细亚、南达波斯湾、北抵高加索山地区建立起又一个蒙古宗藩国家———伊利汗国。

在人类历史上存在600余年的政教合一的*帝国就在这样的弥留残喘中闭上了眼睛。英国*史专家威廉·穆尔曾经对阿拔斯王朝这样概括:“在阿拔斯王朝,一切都变了:内政和军事部门的要职很快都落入突厥人和波斯人手中,*人在职衔和人数上都逐渐趋于下风,帝国军队也开始主要由中亚游牧部族和西方的柏柏尔人来填充。这样,那些依然保持纯朴,并未被城市生活腐蚀的*人再次返回沙漠,从此不再是哈里发国家的支柱,反而开始追随那些不法之徒———赞吉或者卡尔马西安人。”显然,*的灭亡,并非灭于这蒙古人的最后一役,蒙古人的袭击,只是它死亡前的烈性挣扎而已。

*帝国虽然灭亡了,但*教却实实在在地透过*帝国得到了更大的发扬,普及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也许是先知穆罕默德也没有想过的。但教派纷争也随着*帝国遗留了下来,至今的中东依旧是世界战争的火药桶,战乱频仍、百姓流离,这对谁也许都不能算作是福音吧。

外国卷 第六编  真主也不想挽救的败落(10)

*帝国大事记

610年先知穆罕默德在圣城麦加创立了*教,从此*的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壮大起来。

632年先知穆罕默德去世,由阿布·伯克尔出任*第一任哈里发,平息了各地叛乱,国家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661年哈里发哈桑主动让位给穆阿威叶,倭马亚王朝建立。*帝国哈里发由*推举改为世袭。

749年阿布·阿拔斯推翻了倭马亚王朝,建立阿拔斯王朝。

751年*帝国军队在中亚怛罗斯战役中,击败中国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的大部分地区。

756年拉赫曼打败阿拔斯王朝驻西班牙总督尤素福,攻占科尔多瓦,建立后倭马亚王朝,与阿拔斯王朝裂土争衡。

776年木鹿城的洗衣工哈希姆·伊本·哈金领导了阿姆河地区声势浩大的蒙面人起义。鼓舞了异教徒的信心,为他们作出了榜样。

815年在阿塞拜疆和西部伊朗等地爆发了巴贝克起义,沉重地打击了阿拔斯王朝的统治。

869年在帝国心脏的两河流域入海口巴士拉地区爆发了反抗阿拔斯王朝的黑奴大起义,严重地威胁了阿拔斯王朝的统治。

909年欧贝杜拉·麦海迪摧毁了盘踞北非百年的艾格莱卜王朝,逐其末主齐雅德特·阿拉,建立法蒂玛哈里发王朝,与阿拔斯王朝割据鼎立。

945年布韦希人入主巴格达,迫使哈里发授予其“最高统帅”称号,剥夺了哈里发的政治权力,仅保留其宗教领袖的地位。

1055年塞尔柱人率军占领了巴格达,迫使哈里发授予“苏丹”称号,夺政擅权,尽管哈里发名义上仍是帝国的首领,但实际的统治者成为突厥苏丹。

1058年原巴格达将军白萨西里强迫阿拔斯朝哈里发嘎义木把职位的各种象征转到法蒂玛王朝手里,各地穆斯林从此开始奉法蒂玛哈里发为正宗。

1071年塞尔柱人趁拜占庭派系斗争之机,在小亚细亚东部的曼齐刻尔特大败拜占庭军队,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四世被俘虏。

1167年基督教的耶路撒冷王阿马利克发动十字军,攻打到开罗城下。

1258年旭烈兀的军队攻破巴格达,末代哈里发穆斯台耳绥姆无条件投降,*帝国灭亡。

外国卷 第七编  没有什么辉煌可以永恒(1)

———日不落帝国的暮鼓遗响

据他们看,历史对他们来说已经结束。在外交事务方面,历史已于1815年随着滑铁卢战役的结束而告终;在国内事务方面,历史已于1832年随着《改革法案》的产生而完结;在帝国事务方面,历史已于1859年随着印度兵变的被*而终止。他们有一切理由为历史的这种结束所赐予他们的永久幸福而庆贺。……英国中产阶级19世纪末的这种幻觉似乎纯属神经错乱。

———汤因比

19世纪的英国称霸一时,它的衰落既是外部过度扩张的结果,也有内部原因,大量资本流往殖民地攫取高额利润,导致国内的资本投入不足,使英国不能再引领新的时代。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许平

英国经济在失去原有优势的同时,未能建立新的优势。

———钱乘旦·《二十世纪英国》

1。如日中天———日不落帝国的兴起

中国自古以来,就一直夸耀自己人口众多、地大物博,从来不把那种偏安一方的小国放在眼里,甚至还造出一个“蕞尔小国”的词来加以不屑。然而就是这样的蕞尔小国,却往往让我们伤痕累累,一是岛国日本,二是同样岛国的英国。大英帝国在近代不可一世、横霸天下,它的崛起之路我们不可不知!

“大英帝国”一词最早是由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占星师兼数学家约翰·迪伊(JohnDee)使用的。它的形成虽然也有和平的商业外交活动,但主要是300多年来贸易、移民和武力征服的结果。1890~1900年是它的最高峰,国民约为4~5亿人,约占当时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领土遍及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四大洋,面积约为30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一天24小时都有阳光挥洒在它的国土上,因而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帝国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活动,传播了英国的技术、商业、语言和管理模式。在受到残酷掠夺的同时,殖民地从英国那里获得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获得了英国的法律框架与国际性的语言———英语。在殖民地脱离帝国独立之前英国都会试图将它的议会*制留给殖民地人民,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获得成功。这一切无疑将世界带入到了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