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不容青史尽成灰 >

第97章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97章

小说: 不容青史尽成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待老百姓宽容的王濬,对待贪污腐败依然不手软,在巴郡担任太守的时候,他多次惩治腐败官员。那时候,当地的军将经常抢占老百姓的土地,王濬到来后,对巴郡周围的土地重新进行清查,凡属侵占的一律还给原主。就这样短短几年,饱受战乱之苦的巴郡,逃亡难民纷纷回归,人口土地大为增加,仅国家可以收取赋税的自耕农土地,在他在任的几年里,竟然整整增加了4倍,人口也增加了3倍。不但巴郡老百姓安居乐业,就连对面“敌国”东吴的百姓,也纷纷归附到巴郡。在他担任巴郡太守的最后一年,东吴归附巴郡的百姓数量,竟然有3万多人,对于志在一统天下的西晋王朝来说,此举自然起到了“统战”的作用。

因为治理巴郡政绩卓著,王濬很快就在西晋政坛里冒头,之后他又担任了广汉太守。广汉,就是今天的四川遂宁,在广汉太守任上,王濬干了一件差点给他带来杀身之祸的事。公元272年,益州军官张弘造反,杀掉了益州刺史司马晏,并派兵大规模进攻广汉。当时王濬虽然手握重兵,但西晋军制规定,调动军队需要有朝廷的命令,否则一兵一卒也不能调动,叛乱十万火急的局势下,王濬当机立断,不等朝廷下令,就擅自调动了广汉驻军平叛。这时候的广汉驻军,在王濬长期严格训练下,战斗能力很强,张弘虽然在兵力上有绝对优势,却被摧枯拉朽地平定。事后,有官员指责王濬的做法,但是在老领导羊祜的维护下,王濬还是得到了封赏,被封为关内侯,并顺水推舟,封他为益州刺史。益州刺史,是当时中国大西南最位高权重的地方官,它的辖区包括今天四川大部以及云南、广西、西藏的部分地区,可谓是“西南王”。

在这个职务上,王濬依然延续自己的“狠毒”之风,不过对象变了,主要不是贪官污吏,而是当地的各种“邪教”。当时的益州地区,虽然是西晋一部分,但是这个地区,开始并未受到西晋政府的重视,居住在当地的大部分是迁徙过来的北方农民。由于统治松散,在蜀汉政权灭亡后,各种散布怪力乱神的邪教组织纷纷活动,他们在当地欺骗乡民,成立教派,拉帮结派,奸淫妇女,甚至互相攻打策动叛乱,先前的张弘反叛,也是由当地的教派操纵。对这种问题,之前的政府部门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乐得无事。王濬是个眼里不揉沙子的人,他到任后立刻取缔各种邪教,对邪教徒们的犯罪进行打击。不过他并不只是“高压”,为了彻底根除邪教,他还对邪教头子们进行了公开审判,宣布其罪恶,揭穿各类邪教的骗人把戏。他甚至组织了“宣传队”,在各个村庄中来回走访,可以说是“帮助群众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同时他大搞“精神文明建设”,由官府出钱在当地设立学堂,从中原礼聘教师前来讲学,即“重教化”。此举对于整个四川的历史都有重要影响。从东汉末年战乱开始,四川地区人口增多,鱼龙混杂,当地动乱不止,文化极其落后,王濬此举,让儒家文化重新在四川大地传播开来,无论对四川的人心稳定,还是文化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多年以来的出色政绩,让王濬成了当时西晋的“优秀地方官”,也因此被调任“大司农”。他离开前,因为在益州威望颇高,当地百姓苦苦挽留,沿着四川的群山峻岭一路相送,有的老百姓居然从成都一路跟到了重庆。这次他被提拔,同样是因为得到了老领导羊祜的举荐,因为此时的羊祜,正在为晋武帝司马炎筹划一件大事——统一中国。

此时的西晋政权和东吴政权南北对峙,西晋拥有整个中国北方以及四川盆地,东吴的统治只局限在江南一隅,一统华夏,貌似只剩下最后一步,但是这最后一步却不好走。长年以来,东吴的水军是当时中国最强的,西晋虽有当时最强大的陆军,放在水里却没招。尤其是东吴的主力战船,比西晋要大很多。多年以来,从曹魏到西晋,也发动过对东吴的进攻,无论陆地上打得多顺利,只要一下长江,就会被东吴打得很惨。渡江,成了西晋统一全国的“无解难题”,王濬,就是要来解决这个难题的。

王濬被调任大司农时,洛阳城就有民谣“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这个民谣的意思,是说最终将由一个叫“阿童”的人完成统一大业,巧合的是,王濬的小名就是叫“阿童”。王濬做大司农的时候,一直赏识他的羊祜也被调回了京城,司马炎经常召羊祜密谈,商议灭吴的战略。羊祜认为,平灭东吴,关键在于要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师,而要想拥有强大的水师,首先就要有强大的战船,因此他提出了一个规模巨大的“造舰”计划,主要负责人就是王濬。这个计划要造大批新式战船,体积巨大,在当时号称“楼船”,既要花费国家大量资财,又要调动大量人力,稍有不慎就可能激起民变。所以计划提出来之后,晋武帝本人也很犹豫。羊祜告诉晋武帝,能完成这个计划的人,只有王濬。几经考虑之后,晋武帝终于命令王濬回任益州刺史,执行这个关系统一大业的“造舰计划”。

拿到这个计划之后,王濬才知道有多难。这个计划要求建造上百艘“楼船”,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这就好比一个现代国家需要在短期内制造几百艘航空母舰,难度可想而知。造船的主要地点,是王濬为官多年的四川地区,这项工程耗费人力物资非常巨大,很可能会成为当地百姓的负担。在四川生活多年的王濬也知道,当时的四川,一直就是“多乱”之地,因为和中央距离遥远,当地经常发生暴乱,南面的少数民族还经常骚扰此地,此时实行这个计划,是一件牵一发动全身的大事。

【二】

王濬迎难而上了,公元273年,这个庞大的计划在四川开始启动。从工程开始就困难重重,首先是缺人。这种新型战舰,每一艘的长度是120步,可装载士兵2000人,战船上还有高大的堡垒,堪称是当时世界的航空母舰。造这样的庞然大物,没人是玩不转的,但这时候四川真没人。早年王濬镇守四川的时候,主要精力就是开垦农田,恢复生产,当地闲散劳动力极少,而今要造船,势必就要征发大量农夫,农业荒废不说,一旦征发过度,很可能引起农民反抗。王濬很聪明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他尽可能缩减征发民夫的数量,调动了大量镇守四川的卫戍部队参加工程。人手还是不够,他又调动了四川各衙门的衙役甚至官吏。在这个问题上,王濬主动起“干部带头作用”,他自己就吃住在工地现场,参与劳动,如此一来,就没人敢开小差了。

工程进度安排上,王濬很有办法,比如他用当地库存的绸缎,与四川本地的土人交换木材,这就俭省了发动民夫进山伐木的工序,整个工程一半以上的木材,都是同当地各族的贸易中得来,造船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他设立了轮班制度,各地的驻军按时间轮流参加建造,尽可能节约劳动力。且王濬也知道,要战胜东吴,仅仅有战船是不够的,更要拥有一支战斗经验丰富的水师。按照一般将领的安排,肯定是先有战船,然后再训练水师,王濬很讲统筹方法,在造船进行的过程中,他就把大量水师部队调进了造船现场,一边建造,一边进行水师训练,并通过造船的过程,让士兵们熟悉战船。

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在西晋政府先前的预算里,是需要5年时间才能完工的,而落到王濬手里,他只用了1年时间就完成了。不过王濬千算万算,还是漏算了1件事:工程如此巨大,势必会有大量造船期间的木屑顺流东下,而他们的东边,就是东吴政权,如此一来,饶是你严守秘密,事情终究是要露馅的。

东吴人确实知道了,在当时东吴人占据的四川巫山,就有大量的木屑漂来。驻守在当地的边将,是东吴末期的著名将领吴彦,此人立刻明白了王濬想干什么,火速向东吴国主孙皓禀报了此事,但孙皓不以为然。虽然如此,吴彦并不敢掉以轻心,他立刻在东吴水域的江面上建造了大量的木桩,并且用铁链连成一片,用来防备西晋水师东进。

造船计划圆满完成,东吴加强边境防御的消息,也很快传到了西晋。这时候的西晋,在是否南下灭吴的问题上,依然分歧颇大。当时支持南下灭吴的,大多是一些功勋卓著的地方实权派,比如一直赏识王濬的名将羊祜,以及杜预、张华等人,这些人都是当时西晋政权的实干派,希望借灭东吴来成就千古奇功。竭力反对的,是早年帮助晋武帝司马炎夺权的贾充等人,反对的理由,大多是拿之前西晋乃至北魏多次征讨东吴无功来说事。

真正的原因却没这么简单。这帮人是靠着帮助司马炎夺权来确立自己地位的,他们中大多数人在军事上并无建树,一旦灭东吴战争爆发,那些地方军将的地位势必提高,自己的地位也势必遭到威胁。这里面反对最积极的,就是司马炎的宠臣贾充,他不但多次阻挠进军行动,还秘密授意手下人整羊祜的“黑材料”,诬陷羊祜勾结东吴,图谋不轨。这场争论在造舰计划完成后,就一直不断,到了公元278年,一直主张平灭东吴的羊祜去世了,他的去世,既让主战派少了一个实力派人物,也让王濬失去了一个赏识自己的知音。如果没有人挺身而出的话,此时实力占上风的反对派们,必然会竭力阻挠南征计划,中国的统一大业,恐怕又要推后了。

这个时候王濬挺身而出了,在他之前,张华、杜预等人都曾上奏章要求南征,司马炎却迟迟下不了决心,真正让他拿定主意的,正是公元279年王濬的奏章。在这封奏章里,王濬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拿着双方的军力对比说事,因为这样的论调别人都说滥了,王濬只说了一件事:如今东吴的国主孙皓昏庸残暴,已经闹得众叛亲离,即使西晋不去进攻他,他也很可能会被东吴军民推翻,到那个时候,如果东吴方面重新拥立一个贤明的君主,那么灭掉东吴,就是难上加难了。这本奏章让司马炎明白了这个事实:现在灭东吴,是千载难逢的最好机会,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司马炎自然不想错过机会,王濬的奏章送上去不久,司马炎就颁诏灭吴。三国历史上最后一场大规模战争开始了,西晋的南征大军兵分为六路:琅琊王司马伷负责攻打苏北和安徽,建威将军王戎负责攻打武昌,平南将军胡奋负责攻打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负责攻打江陵,安东将军王浑负责攻打淮西,身为益州刺史的王濬,负责率领他亲手打造的无敌舰队顺江东下。从东到西的千里战线上,沉寂多年的晋军全线出动。这次南征的“总指挥”,是长期以来的反战派贾充,他被司马炎委任为大都督。即使在这个时候,贾充仍然拼命反战,先是拒绝从命,在受命之后又多次拖延,擅自修改进兵日期,他很清楚自己几斤几两:搞阴谋是个好手,打仗他是白痴。

任命贾充为南征大都督,是司马炎的“政治平衡”之策。开战之后,西晋的进军并不顺利,在贾充的瞎指挥下,华东、华中的几条战线都遭到了挫折。好在最关键的一路,指挥者是王濬,他从四川出发东下,碰到了晋军灭吴战役中最硬的钉子:当年吴彦在巫山设立的阻遏西晋水师的防线。这条防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