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不容青史尽成灰 >

第38章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38章

小说: 不容青史尽成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从楚国处搬来了援军。在魏国、楚国援军的夹击下,师老兵疲的秦国终于崩溃了。赵国,凭借其坚韧的意志,顽强的抗争,在长平之战的绝境悬崖下,总算爬了上来。

长平和邯郸之战,是对赵国的极大削弱,赵国丧失掉了大量的人口和精锐部队,国力一落千丈。公元前251年,连战国七雄中实力比较弱小的燕国都趁火打劫,当时燕国的丞相栗腹出使赵国,借机查看赵国虚实,他认为赵国的人口,大多已经损失在了长平之战以及之后的邯郸之战中了,现在赵国剩下的大多都是孤儿寡妇,青壮年极少,如此局面,正是灭亡赵国的大好机会,自不量力的燕王动心了。公元前250年,燕国发动了对赵国的侵略战争,谁想一开战就败了个惨,赵将廉颇和乐胜两路出击,杀得燕国尸横遍野,最后竟然一路杀到了燕国境内,差点把燕国灭了国。之后的8年,赵国三次和燕国爆发战争,先后迫使燕国割让了十多座城池,在公元前243年的赵燕之战中,年轻的骑兵将领李牧脱颖而出。赵国在燕国的战争里,既重新锻炼了军队,焕发了士气,更堤内损失堤外补,得到了燕国大量的人口和重镇,实力开始有所恢复。

赵孝成王过世后,赵悼襄王即位,他在位的早期,赵国的军事实力有所恢复,特别是李牧为代表的年轻将领开始成长起来。公元前244年,也就是赵悼襄王登基后的第一年,李牧就给了他一个开门红,战胜匈奴!

战国时代,不仅仅是中原诸侯纷乱争霸的英雄史,也是中国北地百姓饱受匈奴人肆虐的血泪史。列国的诸侯在中原战场上打得正欢,匈奴的骑手却在中国北方千里边塞上如入无人之境。伟岸的长城在草原骄子们的眼中不过是一堆粗笨的摆设,庄严的战车步兵方阵在胡人骑手的马刀下化成送肉上俎的砧板,与匈奴人的搏斗仿佛是与自己影子之间无望的追逐,成为一代又一代华夏军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

还好赵国拥有了李牧。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正处于童年成长时代的汉家骑兵用无数的鲜血与牺牲灌溉着战胜游牧骑兵的胜利之花,直到公元前244年,一个叫李牧的赵国将军亲手在雁门关外摘下那灿艳如血的果实。在这之前,他是赵国支撑国家安危的柱石;在这之前,他的赵国骑兵队是如日中天秦国也惧怕三分的王者之师;在这之后,东西线到北线,他似一个不知疲倦的救火队员一样,奔波在赵国边境每一寸战火燃烧的土地上。北上雁门,是这位一生未尝一败的将军军事生涯中最沉重的一场挑战,他将面对一个中原骑兵从未曾战胜过的强敌。绵延数十年的北地烽火与杀戮,注定将在他的手中成为一个凝血的终点。

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原骑兵并不具备与马背民族在大草原上争锋的实力,主动出击的结果势必是一场羊入虎口的自杀式攻击。李牧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沉默与忍耐,匈奴肆虐侵扰的时候他在忍,举国攻击他胆小怯懦的时候他也在忍,将士们满怀激昂地求战的时候他依然在忍,“不抵抗将军”的耻辱仿佛是一块沉重的石头,一度压在他坚如钢铁的脊梁上。鲁迅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与淋漓的鲜血,李牧正是这样的哀痛者与幸福者,漫长的忍耐不是怯懦的退缩,却是沉默中爆发的固有前奏。

反击的那一天终于来了,公元前244年的春天,大举南下的匈奴人第一次尝到了汉家刀锋掠过脖颈的痛苦滋味。诱敌深入,疲敌劳顿,重兵合围,在沉默中忍耐太久的李牧似计算精密的电脑程序一般完成了这孙子兵法的三部曲。步兵集团居中阻击,战车弩兵集团的远程射杀,骑兵军团两翼合围,训练有素的赵军仿佛是一架运转严整的机器,在转瞬间扼住10万匈奴骑兵命运的咽喉。两路包抄的13000名赵军骑手仿佛两把在青石上磨砺了太久的锋利砍刀,轻松地撕开匈奴人看似不可战胜的骑兵军阵。骄横的匈奴单于第一次体会到了被人鱼肉的痛苦滋味,一整天的会战很快演变成一场绝望的追歼屠杀。10万匈奴骑兵全军覆没,匈奴单于仅带了十几名随从仓皇逃窜。“胡人不敢南下牧马”,贾谊笔下统一的秦王朝倾国之力谋取的惨胜,在李牧的手中以毕其功于一役的神奇方式实现了。

此战的胜利,暂时解除了匈奴对赵国北方领土的威胁。而这位赵悼襄王,也是赵国末期最后一位大有为的君主,他锐意振奋,整顿武备,联合诸国对抗强秦,企图重振赵国的声威。之后的9年里,赵国向北打败燕国,削夺燕国的国土用以补充。在公元前238年,赵悼襄王还曾大败了秦国蒙熬10万人的进犯,之后,在大臣姚贾的运作下,成功说服了齐国、楚国、燕国三国,四国结成了抗击秦国的同盟。东方诸国迎来了长平之战后最好的联合抗秦局面,但此时天不佑赵,赵悼襄王在公元前234年去世,可谓壮志未酬。这位颇有作为的帝王,一生也做了几件错事。他宠信奸诈小人郭开,在郭开的谗言下,赵悼襄王废除了原太子,立不肖儿子赵迁做继承人,又赶走了功勋卓著的老将廉颇。这一切,都为后来赵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赵悼襄王过世后,赵王迁即位,这就是在位8年的赵幽缪王。他在位的时期,真正把顽强的赵国推向了灭亡的深渊。在他即位的头两年,秦国数次发动进攻,这时候因为郭开专权,杀害了促成齐国、楚国、燕国、赵国四国联合的能臣姚贾,联合抗秦的局面已不在。孤军作战的赵国被打得大溃,丧失大量人口土地,到了第三年,无奈的赵幽缪王把李牧从北方边境调了回来,李牧果然争气,在肥之战中再次重创秦国军队。这场发生在公元前232年的大战,也是赵国给秦国最后一次沉重的打击。

肥之战中立下战功的李牧,在战后却落得了“自毁长城”的悲剧。从中挑唆的,还是那个小人郭开。郭开受了秦国的贿赂,向赵幽缪王诬陷李牧造反,赵幽缪王果然上当。公元前229年,李牧被赵幽缪王杀害,仅仅三个月之后,秦国就势如破竹进入邯郸,赵幽缪王被俘,赵国宗室赵嘉逃到代地继续立国。公元前222年,赵嘉在山穷水尽之下降秦,三晋大地抵抗最剧烈的赵国,就这样亡了。

【三】

在三晋国家中,最先崛起的是魏国,战国早期最早进行变法的也是魏国,曾经欺负秦国欺负得最狠的,还是魏国。

在公元前342年的马陵之战中,魏国彻底失去了他强国的地位。公元前318年,晚年屡遭挫折的魏惠王过世,结束了他荣辱交织的一生。但魏国在中原的重要地位,却因为另一项运动而凸显出来:合纵。

在公孙衍发起的合纵运动中,继魏惠王登基的魏襄王是主要参与者之一。公元前318年,魏襄王任用公孙衍为相,成为“合纵”运动的发起国。魏襄王这个人还是很有志气的,意图重新恢复魏国的霸业。这时候的魏国,国家实力大为折损,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但魏襄王却采取了连年动兵的政策。在他登基的第一年,就参加合纵联军攻打秦国,结果反而被秦国重创。此人的立场也不坚定,受挫后立刻倒向了秦国一边,第二年干脆又作为秦国的小弟,对齐国发起了进攻,结果又被打得头破血流。当时的魏国,单独的国家力量根本无法和齐秦两大国的任何一个抗衡,魏襄王的锐意进取,其实加速了魏国的衰败。

魏襄王在数次出兵碰壁之后,最后还是明确了立场。从公元前311年开始,他正式倒向了秦国,之后终其一生,魏国基本对秦国死心塌地。但与此同时,魏国又借着帮助秦国征讨其他国家的机会,开始对秦国讨价还价,在魏襄王的晚年,迫于齐国的威胁,当时的秦惠王为了拉住魏国,同意归还了侵占魏国的部分领土。魏国在遭到秦国数年的打击后,总算得到了一次外交上的胜利。

魏襄王去世之后,他的儿子魏昭王在位的19年,是魏国国力逐渐衰弱的一段时期。早期的魏昭王,改变了魏襄王联合秦国的国策,倒向了齐国。他即位的第二年,就主动发起了对秦国的战争,结果再次被击败。公元前293年,魏昭王遭到了战国历史上仅次于长平之战的一场惨案,他和韩国联合进攻秦国,被秦将白起打得大败,一战被斩首了24万人,韩、魏两国的家底,几乎被白起一战杀光了。三年以后,魏昭王破天荒地做出决定。主动向秦国割地求和,换取暂时的安定。魏国,也就成了战国七雄中第一个通过割地向秦国请求和平的国家,这个坏头一开,后面就是各路诸侯有样学样了。

魏国的割地,不但没有换来和平,反而换来了秦国更惨烈的打击。就在魏国割地后的第二年,秦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一口气夺取了魏国61座城市。从此以后,魏国就再也不是一个大国了,其版图在魏昭王时期,几乎缩水了一多半。当然,魏昭王在位期间也不是没有“风光过”,他曾经参加讨伐齐国的联军,在济水击败齐湣王,但这一战的结果,是秦国扫除了他们东进中原的一大对手,对魏国未来的命运,可谓雪上加霜。

魏昭王去世之后,魏国更无法和秦国叫板,参加合纵的胆子也没有了。魏昭王身后的魏安熬王、魏景闵王,都把对秦国“土地换和平”当做基本的国策,和韩国一样,基本属于逆来顺受了,唯一牛气一把的事情,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但这件事情上,魏国国君早被秦国吓破了胆子,不但不敢救援长平之战后依然血战抗秦的赵国,更在事后迁怒于信陵君。之后的几代君王们,就在一次次土地换和平中,国土日益缩小,一直到公元前225年,魏国被秦国彻底灭亡。纵观整个过程,或许苏洵的那句话最能概括: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第二十四章 战车为什么消失了

春秋战国时代的主要内容,是诸侯争霸。诸侯争霸的主要方式,是漫长的战争。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大变革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的变革,不仅仅表现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更直观的,是中国军队作战方式的变革。变革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传统战车作战的日益消失。

在周朝乃至春秋的大部分时间里,战车作战,一直是列国诸侯争霸战的主要方式。一个诸侯国有多少辆战车,不仅仅是军事实力的象征,更重要的是其大国地位的象征。比如春秋时代的传统大国晋国、齐国,就被称为车千乘之国,成语“驷马难追”,也是以战车作为形容载体的。曾几何时,战车,是奴隶制时代中国战场决胜的最主要手段。战车实力的高低,对于列国诸侯的意义,不亚于今天高科技武器对现代国家的意义。

然而,当历史从春秋进入战国时代后,翻阅浩如烟海的战争史料,我们却不得不惊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战车日益消失了。虽然有关战车参战的记录,依然见诸于各类战争中,但是它却越发不再以主流的身份出现,更不是战场决胜的关键武器。列国诸侯的争霸战争,不再以严密的队形,集团式的战车冲锋为主要方式,相反演变成“奇正结合”的多样化作战,兵者诡道的思想,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

春秋时代盛极一时的战车,究竟哪里去了?

【一】

说到传统的中国战车,现代人既熟悉也陌生。熟悉的原因,是在有关春秋战国时代的影视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