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不容青史尽成灰 >

第131章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131章

小说: 不容青史尽成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的问题上,萧衍个人的态度也是积极的,比如他在参拜佛祖的时候,经常求签询问自己什么时候能够统一北方,甚至有时候做梦,都梦见北朝的皇帝以及大将都向他投降了。就在他做这个梦不久,真的有一个北方重量级人物向他投诚了:东魏枭雄高欢的亲信部将侯景。侯景是羯族人,原本是高欢身边的大将,常年跟随高欢南征北战,高欢去世后,因为他功高震主,很快遭到了猜忌。当时的侯景受命镇守东魏重镇河南,高欢去世后,他担心自己遭到清算,先主动投靠了西魏宇文泰,但是宇文泰不待见他,所以在向宇文泰投降后没多久,他又向梁朝抛出了橄榄枝。这个人是个反复无常的奸诈小人,自然不足信,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的投降确实是梁朝统一南北的大好机会。侯景的麾下,是当时东魏最精锐的骑兵军团,如果能够得而驾驭得当,必然会成为统一北方的利器。但碰上“半瓶子醋”的萧衍,这几乎就是痴人说梦了。公元547年,萧衍接纳了侯景投降,结果却招来了东魏的进攻,侯景一面抵抗东魏,一面向萧衍求救,萧衍又一次临阵犹豫了,结果梁朝的援军并没有如期增援,导致侯景被打得大败,最后拼死突围出来,来到了梁朝。虽然利用侯景统一北方的愿望没有实现,但是在萧衍眼里,侯景的“政治意义”还是很大的,他完全可以用优待侯景的方法,树立一个榜样来招揽北方的军将。萧衍不但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败退到梁朝的侯景,被册封为南豫州牧,给予大量物资援助,但这么做的结果就是引狼入室,当时许多有识之士已经预感到了危险,比如侯景受封的时候,当时的名士刘景荣就断言:“此人反复无常,必为国家祸乱之源。”

这时候的梁朝,原本极有威望的昭明太子萧统已经去世,昭明太子死于公元531年,年仅30岁,他在死前曾经和梁武帝争吵,原因是梁武帝一心求佛,消耗国家大量财力,父子第一次发生了争吵,不久昭明太子在一次乘船的时候溺水,不治而亡。萧统的去世,也让萧衍之后的行事没有了约束,一步步朝错的方向发展,到了侯景投诚以后,他开始狮子大开口向萧衍要粮食要兵,萧衍开始无一不满足,但日久天长也厌烦了。这个时候,梁朝和北齐(东魏)的关系开始缓和,双方使者往来不断,开始“邦交正常化”,北齐方面提出要求,让梁朝送回侯景。如果是有心计的政治家,即使要牺牲侯景,也会做得滴水不漏,偏偏萧衍是个“半瓶子醋”。这时候的侯景也嗅出了风向,他故意派手下人假扮北齐使臣,向萧衍索取侯景,没有想到萧衍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如此一来侯景怒了,造反!公元549年,侯景之乱爆发,承平日久的梁朝无力抵抗,虚假繁荣掩盖下的矛盾一股脑全浮现了,结果侯景攻进建康,86岁的梁武帝被困在台城,活活饿死了。这场持续整个江南的大暴乱,导致了江南20万人死亡,江南繁荣的文化,富庶的经济,之后很长时间都不复存在。南朝,也就因此永远失去了统一华夏的机会,南北朝局面的结束,最后还是要靠北方统一南方的方式来完成。


第十八章 阴山战神斛律金的悲剧人生

南北朝时代,不但是一个战乱时代,更是一个文化繁荣时代,尤其是与草原民族有关的民歌,在这场民族大融合中,广泛地在中原汉地传唱开来,不少脍炙人口的歌曲,直到今天依然广泛流传,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赫赫有名的《敕勒川》。

这首反映草原民族生活的歌曲,多年以来也有许多问题争论不清,比如它的作者是谁,比如它具体创作于什么时候,但是有一个问题,任何历史学家都是毋庸置疑的。在南北朝时代,有一个唱过这首歌的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沙场功勋,堪称一代战神,这个杰出人物,就是赫赫有名的“阴山战神”斛律金。

从南北朝时期的许多名将对比来看,恐怕没有哪一个将领,能比斛律金更有资格来唱这一首歌,这并不是因为战功,却是因为出身。这首歌,本身就是斛律族的民歌,演唱这首歌的斛律金,更是斛律族当之无愧的骄傲。

【一】

斛律金,生于北魏时代的公元488年,他是山西朔州人,他的先祖,是赫赫有名的北方敕勒族领袖倍侯利。到了斛律金这一代,他的家族基本上已经破落了。年轻时候的斛律金,曾经在北方六镇做过镇将,他所在的敕勒民族,其实就是六镇大起义的重要民族——丁零族的一支。在北魏长期以来的国策里,丁零族一直都是遭到打压的对象,这样的局面下,做为丁零人的斛律金,早年并没有太多冒头的机会。他人生的转折点,是拜从公元523年开始的北方六镇大起义所赐。当时的斛律金,作为丁零族的勇士,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在著名的五原之战中,他参加了几场重要的战斗,甚至曾经掩护破六韩拔陵突围,破六韩拔陵失败后,斛律金与大多数战俘一样,被北魏政府安置在河北地区,遭到当地鲜卑族军队的监视。和别人不同的是,斛律金却得到了重用,一是他在战斗的最后时刻,眼见大势已去,带领属下主动投降;二是早在起义之前,他的孔武之名已经广为流传,当年他曾经受命护送来访的柔然可汗,在路上给柔然可汗表演射猎,得到了善于骑射的柔然人的赞叹,并且以宝弓相赠。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有一种独特的能力,比如看到飞尘,就可以准确判断出敌人的数量,听到战马的声音,就可以断定敌人距离自己有多远,这种独特的能力,也帮助他在后来打赢了一次次战争。

在破六韩拔陵失败后,斛律金得到了当时鲜卑权臣尔朱荣的重用,而得到重用的原因,就在于他“性敦实”。比起当时北魏军将的飞扬跋扈,斛律金非常听话,不管领导说什么都执行,再难打的仗都往前冲,是一个难得的老实人。所以在后来,当那些被迁移到河北的战俘们再次发生叛乱的时候,斛律金不但没有参加,反而冲在了镇压叛乱的第一线。当时河北起义的领导人,就是六镇起义的俘虏杜洛周,他在起义之初,就聚集了10多万兵马,斛律金当时只有几千人,却迎难而上,和杜洛周连打了几战,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最终拖住了起义军,为后来北魏的反扑赢得了时间。此时架空了北魏皇帝,掌握朝廷大权的尔朱荣,对斛律金欣赏有加,册封他为都督。后来他又参加了平定葛荣的战斗,帮助只有7000人的尔朱荣以少胜多,击败了葛荣30万起义军,也是在这场战斗中,斛律金奉命接受了葛荣部将高欢的投降,他或许没有想到,这个昔日他面前的降兵,以后却成了他的主子。

虽然尔朱荣对斛律金赏识有加,但斛律金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在葛荣起义被镇压之后,尔朱荣权倾朝野,斛律金看不惯尔朱荣的专权,曾经和后来成为北齐高祖的高欢一起密谋征讨尔朱家族。后来北魏皇朝发生动乱,先是尔朱荣被杀,之后斛律金跟随高欢,一起去河北发展,高欢当时利用尔朱家族的信任,在河北招降大起义时期的降兵,拉起了属于自己的队伍,这时候的斛律金,已经完全跟随在高欢的身边,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公元532年,高欢与尔朱家族爆发了决定彼此命运的邺城之战,高欢起全部兵马迎战,命令斛律金留守,并委任他为六镇都督。这一战实力相差悬殊,高欢也没有把握,临出征的时候,高欢认真地对斛律金说:万一我这次回不来了,我的子女可就都托付给你了。面对此情景,斛律金泪流满面,发誓要报效高欢的信任。这场战争终于以高欢的胜利而结束,高欢随即拥立了北魏孝武帝,开始了他独掌大权之路。而这时候让高欢放心不下的,就是盘踞在关中地区的尔朱家族旧部——贺拔岳部。当时的斛律金,受命统帅重兵监视关中,防止关中军队突然袭击,在这个时期,能征善战的斛律金,已经成为了高欢的股肱之臣。

【二】

随着高欢拥立的魏孝武帝的出逃,中国北方正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两大政权,两大政权各自拥立一个北魏皇室,相互攻杀不断分庭抗礼。

在东魏建立后,作为东魏的军将,斛律金参加的最主要战争,就是高欢对西魏宇文泰的战争。早在公元535年,北魏孝武帝西逃关中,投靠宇文泰的时候,羽翼初丰的宇文泰,就想趁着这个机会一举击败高欢。打着帮助天子平乱的名义,宇文泰发动了对高欢的进攻,结果一开始就碰了硬钉子——斛律金。这时候的宇文泰,有天子的诏书来号召天下,士气非常旺盛,且其军队同样由六镇军人组成,作战经验非常丰富,双方在玉璧地区交手。这时候的高欢,仅带来了5万多军队,比宇文泰少近一半的人,当时所有的人都劝高欢暂避敌人的锋芒,唯独斛律金反对。斛律金认为,此时的宇文泰并不了解我们的虚实,如果我们退让,他必然知道我们的底细,到时候全力进攻,我们人数上处于劣势,想要获胜就非常困难了,所以斛律金力排众议,建议主动出击,在宇文泰摸不清虚实的时候,就给予他沉重的打击。他主动请缨担任先锋,高欢接纳了斛律金的意见,结果斛律金率领本部数千丁零骑兵,对宇文泰发起了猛攻,一下子突破了宇文泰的军阵,雄心勃勃的宇文泰大溃败。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战斗本身很凶险,宇文泰本人曾被斛律金一箭射中了马头,栽下了马,眼看着性命不保,幸好部将奋勇,才把他抢救回来,否则,恐怕历史上就没有赫赫有名的西魏王朝了。

斛律金的这次立功,对于高欢本人乃至东魏以及北齐王朝,都有重要意义,当时高欢打跑了魏孝武帝,他在世人的眼中就成了逆贼,这种情况下一旦战场失败,此时他又在北方立足不稳,很有可能就是他整个政权的灭顶之灾,尔朱家族迅速败亡的景象,很可能在他身上重演。但是关键时刻,斛律金为高欢稳定了战局,打赢了这一场必须打赢的战斗,后来即使在高欢晚年的时候,也不止一次说起斛律金的这场战功,反复对儿子说:“当年如果不是斛律金,我们全家,恐怕都要被宇文家族灭族了。”

斛律金人生的再一次闪光,发生在公元537年,这一次依然是高欢和宇文泰之间的大战,这场战斗发生在河源,史称河源之战。在这场战斗之前,宇文泰部遭到了重创,他所割据的关中平原地区,遭到了百年未有的大旱灾,高欢乃至东魏的满朝文武都认为,这是天赐的平灭宇文泰的良机。唯独斛律金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坚决反对趁这个机会来讨伐宇文泰,相反建议高欢在边境上堆积粮食,招揽西魏的灾民,既收买人心,又可以引诱宇文泰主动出击,在陈述理由的时候,斛律金说:“宇文泰本来就遭到了天灾,正是人心丧乱的时候,这时候贸然发动进攻,他们被逼得活不下去了,肯定会同仇敌忾。”但是这场讨伐依然启动了,高欢率领20万大军分多路进入西魏境内,结果,宇文泰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方式,节节抵抗与高欢周旋。在这样情况下,斛律金再次提出了正确的建议,他建议高欢缓慢进军,一路发放粮食招抚难民,这样一来,宇文泰就可以不攻自破了。这个正确的建议,依然没有被高欢采纳,相反急于灭掉宇文泰的高欢,甩开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