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宋起波斯湾 >

第1036章

宋起波斯湾-第1036章

小说: 宋起波斯湾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遍野都是提灯的光亮。不用问,这是蒙古鞑子来抢粮了。
掠夺一直是蒙古人的主要作战方式,这是他们在敌战区补给的主要由来。想来大宋的狗官们,从来没有听说过“坚壁清野”这个词。也从来不记得他们背熟了《孙子兵法》中的,“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可惜这些只会背书出身的所谓官们,哪里会动脑子呢?
“怪孩子他爹,当初要跟着那个宋大人去了远处,该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吧!”
女人心中模模糊糊的如此想,可又敌不过心中担心。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农家的女人,因为要下地干活,可不会缠什么脚。最少现在跑起来的时候,还有些机会不是。
“你好狠心哪,你抛下我们娘俩……”
顺着声音看去,邻家的新婚的女人仆倒在地下。她有一双缠得小可可的脚,在逃难的时候,自然是要命的拖累。
“大伢儿,去扶她!”
听从父亲的命令,12岁的大伢儿手里持着柴刀,望着娘亲的脸跺脚。而且那个小脚的女人是邻居的新媳妇,平日里仗着年轻漂亮,没有少取笑过母亲,因此他瞪起眼睛跺着脚冲母亲大叫。
“娘,她是小脚!”
“去扶她起来,那是我们的邻家,见死不救不是我们家的规矩!”
大脚女人咬着牙,冲着儿子叫。不时扭着去看村头已经腾起来的火光,以及越来越大的喊叫声。她听得出来,是男人们在豁出性命在与蒙古人拼命,那是希望她们快快逃开。
被母亲训斥的大儿子,只好咬牙跑过去扶起那个伏在地下哭叫的女人,随后与母亲一起向后山跑去。与他们一起跑的还有其他家里的人们,老人、青壮、女人、孩子们一路哭哭啼啼的,带着无尽的恐惧拼命向逃开。
“格老子的,你们这些个蒙古瓜娃子……”
就在女人与邻家的女人一起逃向后山的时候,村头的男人们却已经将要死光了。大约30来具尸体,就是这个数百户人口村庄里所有有血性的男人。来的是一支火枪骑兵,几十个抵抗的男人们用手里的竹弓与竹矛袭击了他们。可在羽林铠的保护之下,这些蒙古的火枪骑兵一点伤都没有受。
原本有余玠的手下以及他建立的山地防御体系,那么在这儿这些根本就不该发生。那些山地体系有着良好的盼望以及警戒的阵地,整个蜀地对于蒙古人来说,应该就是绝地才对。
然而,那是余玠建立的体系,其次防御那些体系的火器以及其他武器,早已经到了蒙古人手里。接替了余玠的余晦,事隔这么久,可没有更好的准备入侵。只是在蒙古军初到的时候,他率领着他手下的,因为余玠挂冠离职,以及跟随而去的许多军官。所有的防御部队以及军队,不过成了摆设而已,面对蒙古人的入侵,根本一点结果也没有。
山梁上是逃出来的部分村里的人,他们远远的看着村里冒起的火光。到处都是穿着闪亮铠甲的蒙古兵,他们骑着高头大马,在村里窜来窜去。把每家搜出来的粮食集中在一起,村里没有逃掉的人,同样被他们集中在那儿。有些力气的男人们会被送去当奴隶,为他们修兵营运粮草。女人们照样要被送到营里,对于蒙古鞑子来说,女人也是战利品。
至于剩下的老人、孩子们的命令那就是最凄惨的下场。高头大马从被留下的人群身边掠过,手中长长的斩将刀挥过,一颗颗的头颅在火光的背景下掉在残雪未消的地下。
一双死不瞑目的眼睛,似乎在问这个老天——“王师在哪里”?





第十二卷 不过是开始 2章 王师也来到
 更新时间:2012109 19:32:32 本章字数:2165

王师在哪里,这是一个大宋百姓们念叨了超过275年的疑问。因为从大宋建立之时,幽云十六州的旧土,就落在辽人之手。275年里,百姓嘴里的王师是一败、再败,从给辽纳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到后来给金岁贡、给蒙古贡,周边的蛮族都贡遍了。
居然还有人说大宋强,强在哪里呢?强在有火药之后,居然被蛮族给灭了。恐怕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如果论及笨蛋的话,恐怕倒是最强的一个。
冬日的朝阳是少见的,尤其是在蜀地,这是湿润温暖的盆地里就更是如此。大概是因为昨天夜里的屠杀,造就了太多的冤气,所以冲开了蜀地天空里厚厚的云层。
在朝阳里,大树向西面倒下阴影。在这些散乱的阴影下面,坐着那些昨天夜里逃离了花溪村的人。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一脸的绝望,作为大宋的子民,他们知道他们永远没有权利去期待,王师会来营救他们。
直到这时,等了一夜都没有等到丈夫的大脚女人绝望了。看着那已经被烧成了平地的花溪村,看着附近小河之中一个个的无头尸体。看着这一切,她心中最后的一抹希望也已经没有了。
小的夜里受了风寒也受到了惊吓,这时正在发烧。可现在谁有什么办法,大脚女人只好把孩子紧紧抱在怀中,时时用一个手巾沾些水放在孩子的额头上。
带着些眷恋与不舍的目光,她望向山下的余烟袅袅的村子。村子外面的大路上,显然还有更多的蒙古兵来到。看那阵势,最少有5000人之多。更远的地方,则陷在山峦之中的雾气之下。正在她看着小村,为了丈夫以及村里死了人伤心时,突然逃难的人群之中,传来了吵闹的声音。
“你个瓜娃子,把饭放下!”
说话的是村中富人家的子弟,也算是个读书人,村中几乎所有的土地都是他们家的。此刻他一手按着腰间的,带着红絮絮的长剑,正在向着自己儿子瞪着眼。家里12岁的大儿子,这时不知在哪里用个竹筒,烧热了昨天夜里的饭。然而看眼下的情形,那饭注定到了不了他们娘俩的身前了。
“啷个给你,这是我家里带来的饭!”
“你家里都是我家的佃户,有饭当然要老爷先吃!”
“你是哪个的老爷,放手、放手……”
12岁的孩子,哪里是青壮的对手。就算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对付12岁的孩子,还不是手到擒来的。大脚女人有些伤心的看着附近的父老乡亲,希望他们能够说一句公道的话。然而令人失望的,大概是所有人都在惦记着,将来兵灾过后,继续回家种地的。自然所有的人都只是看看,一个说话的都没有。
“公子,怕你是不看华夏律的,平时抢。劫还要受鞭刑,这兵灾当前,只怕那些华夏兵容不得您活呢!”
令大脚女人惊讶的是,那是自己救下来的,隔壁的那个新媳妇。看来也是个泼辣女人,此刻她的丈夫在她的身边,已经被她从天蒙蒙亮一直骂到现在也不敢抬头。
“哼,华夏军,你们还在指望那些个只会充老子傻儿,我们村里责难的时候,他们在哪里吗?你要是找一个出来,我趴下给你当马骑!”
“哼!”
这时突然响起一声冷哼,还没等诸人明白过来,就有几个人从附近的树上,顺着长长的绳子溜下来。他们身上披着绿色的,带有布做草叶的网子。他们手中都掂着步枪,为首的人来到眼前那个所谓的公子面前。
“喂,我看你呀,是得要被人当马的!”
来的人身材倒也不太高,但看得出来他强壮至极。没错来的恰恰就是“华夏震虏军”的士兵,而且他们显然是“华夏军”的幽灵军士兵。他手里提着左轮****,此刻说话的人正在慢条斯礼的把一个管子样的东西扭在枪管上。抬头看看没动的那个所谓“读书人”,他追问了一句。
“怎么,要我帮忙吗?”
眼前的士兵虽然有点黑,那是在加里曼丹岛上的大太阳下训练的结果。而且他们没有戴上脸甲的脸上,同样用迷彩棒划的如同活鬼那样。在夜间,浅色的皮肤同样是反光物件之一。
虽然脸上画的很花,但看得出来他们是标准的宋人。或者说是在贾似道把他们送给“济州岛”之前,他们还是宋兵。但现在他们是“华夏军”的士兵,而且是被严格训练了半年之后的华夏军士兵。此刻他们的脸甲——鬼脸,被打开一边的搭扣就吊在胸前。只要不是打起来的时候,很少有人喜欢这些让人呼吸不畅的东西。
逃难的百姓们看到他们的时候,一个个脸上流露出喜悦的表情,还有一些人高兴的哭起来。此刻他们的目光全都望向眼前的军人,在他们心中那个能够有如同“宋青天(宋兹)”与蒲少的人,在将来肯定是王师。至于现在是不是,那倒不是件重要的事情,只要他们能够维持正义就好。
“苍啷”一声,那个“读书人”拽出了肋下的宝剑。这玩意还是“华夏帝国”的产品,镀过银的装饰性长剑。拿来装饰一下墙面倒是不错,便倘若是拿来吓唬人的话,那就银样蜡枪头了。
他对面的“华夏军”的军人脸上流露出笑容,尽管脸上有迷彩,大家依然看得出来,那是嘲笑。
“你们看到了啊,他打算攻击我的!”
话音刚落,他手上安装了消音器的左轮,已经发出了低低的枪声。
“噗、噗……!”
仿佛谁吐了两口痰一样,随着他的枪响,那个所谓的“读书人”的膝盖,已经被两枪爆开了那两片圆圆的膝头骨“半月板”。失去那两块骨头的人是无法站立的,“读书人”下一刻已经跪倒在地下,张着嘴打算尖声惨嚎。
军人飞一起脚,就让他立即晕了过去。做完这一切,军人才抬着看了一眼逃难的人。
“战灾到来,抢。劫者死!”





第十二卷 不过是开始 3章 王师的斥候
 更新时间:2012109 22:20:16 本章字数:2145

“官长、官长,给我们百姓报仇啊,山下……山下村子里好多鞑子!伢子……伢子他爹……”
大脚女人看到眼前的情景,她知道这是曾经在夔州呆过的王师回来了。她扑过来的时候,说了几句就已经泣不成声。不管别人怎么说,她认定了这些曾经杀了那么多贪官的人,不会不打蒙古鞑子。她也认定,能够写下《华夏律》的人,也绝对不会允许蒙古鞑子在这里胡做非为。
曾经许多人对于他们的离开是失望的,当然在余玠都被挂印离职之后,有许多关于他们,并不利于他们的传说。说他们不过是骗子,骗了人去当奴隶的。还有许多人对那些头上有黄毛,或者绿眼睛的家伙不报任何希望。
可眼前这些军人,让那些所有的谣言都不攻自破。虽然他们还没有打蒙古人,但此刻他们的作为,却已经得到了民心。
“大嫂,大嫂!对不起,我们昨天夜里刚到,比你们早来不了几分钟。我们是斥候小队,只有我们几个人。”
今天的这些曾经的宋军士兵转职的“华夏军”,在被开辟为新兵训练基地的加里曼丹岛上进行了最严格的训练。如果说他们以前当兵,根本与什么保家卫国没有关系的话。那么今天,他们就是明白了一个军人,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在加里曼丹岛上,他们接受了足够的武装,不但武装给他们武器,同样也武装了他们的思想。
看来带队的军士是懂得的,希望总能让人在困境之中坚持下去,因此他要给眼前的人更多的希望。
“不过大嫂我们的大队今天就要来了,请你们放心,眼前的蒙鞑子一个都跑不了!”
是的一个侵略者都不会放过,不招降、不原谅、不留活口,这是对于侵略者同样是三不原则,也是将来屠灭整个蒙古人的法律前提。这当然与“人道主义”无关,但问题在于“人道主义”首先是给自己人的,至于蒙古人,那得设法自己去找,华夏帝国的人没有义务给他们这种待遇。
“这样吧,我们先下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